APP下载

新课程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再思考

2013-10-18王春艳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5期
关键词:入门词句文言文

王春艳

诵读是一种把声音、口吻、神情、体态共同作用于文本,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的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诵读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诵读者理解文本的深浅程度和感悟文本的高低水平。好的诵读使处于同一纸面上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在瞬间展现出立体化的美妙空间和形象图景,掀起情感的波澜,传达出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引起共鸣。尤其是文言文更应如此。清代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一、诵读——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途径

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就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由此可以得出:学语言需从听入手,文言文学习也同样如此。

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加工提炼而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可读性很强,只要一张口读便听到了,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一阵子,连语境也都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就都粘贴在自己的脑里,入门又有什么难呢?这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古人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认真、刻苦,“书声琅琅”、“口舌生疮”这些词的出现便是最好的明证。相反,在大部分古文教学中忽视了诵读,把语法分析视为“灵丹妙药”,在这主张下,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喋喋不休”,而听不到学生的“书声朗朗”,其结果常常是,学生的厌学情绪逐渐增长,而课外的练习和背诵大都是为了应对考试。所以,只有诵读才是古文入门的正确途径。

二、诵读——文言文鉴赏的核心

诵读古文不是摇头晃脑的死读,而是要有侧重性,选择好内容,指导学生精心诵读,并边读边悟,悟后再读,反复体验文本中丰厚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句、段要精读细品,读出文本的精神内涵,品出文本的底蕴和过人之处。这实际就是一个以读带思、以思促读、读思相结合的循环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搞好诵读、深刻鉴赏文本的核心环节。

三、诵读——文言文感悟的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为何教学效果迥然不同?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读教学中“情”的落实非常重要。

如,《项脊轩志》,借助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对于文本的阅读过程,张志公先生有过具体而通俗的阐述:“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逐段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颖的词句,最后通篇领略一番。”最有名的是他关于“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主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读文章,用得着一点反刍的功夫——嚼一嚼,吃下去,稍微消化消化;再倒出来,仔细咀嚼一番,品一品味道。”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教学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文言文,首先应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我们教文言文,当然是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是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就是,把握了文意,当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其实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钱老师这一番言论,正好符合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精髓。

总之,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感悟美的好方法。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让琅琅书声进入热闹有趣的课堂吧。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诵读,创设诵读的氛围,增加诵读的机会,保证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有充裕的时间能阅读、思考、讨论、感悟、鉴赏。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思想去感悟课文,在诵读中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提高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猜你喜欢

入门词句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通俗歌曲及通俗歌曲创作入门基础 教学设计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文言文阅读练习
几何入门,四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