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时经历影响人的一生

2013-10-18任俊

现代阅读 2013年10期
关键词:塞利中产阶级下层

任俊

人们都有可能遭遇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不幸,但相对来说,人生早期的不幸也许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因为这个时期的灾难很容易让人形成消极心态,从而使人形成悲观型解释风格。

上世纪80年代,塞利格曼与著名的社会学家埃尔德进行了合作研究。埃尔德研究了一批特定的对象,这些研究对象都出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1929~1933年)之前,目前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从上世纪初到现在,由不同的研究者对他们的追踪持续了60多年,记录了这些老人人生中的每一件大事。

埃尔德谈到,有一些女孩,因为大萧条灾难而使家里的财富都失去了,但在她们自己和家人的努力下,却在自己中年初期就重新恢复而成为中产阶级,这些人于上世纪80年代在生理和心理都很健康地进入了老年期。

而同样在30年代遭受了大萧条灾难的另外一些女孩,她们却一直没能从危机中解脱出来,她们中的很多人到中年末期依然是典型的穷人,这些人现在的晚年也很凄苦,生理和心理都不太健康。

埃尔德根据记载下来的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跟她们的解释风格有关,但是由于解释风格是塞利格曼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才提出的,上世纪早期和中期尚未有人关注这个问题。

塞里格曼认为,如果现在有这些老人们的原始面谈资料,要分析他们的解释风格不会有什么问题。

埃尔德调来了存档的资料。塞利格曼等对这些堆成小山似的厚厚的材料经过艰苦分析,最终的结果表明,顺利而健康进入老年期的妇女在年幼时大多是乐观型解释风格,而晚景凄凉的妇女则在年幼时大多是悲观型解释风格。

这个研究后来成为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纵向研究案例之一。这个研究的一个最直接结论就是:孩提时代所经历的危机和不幸事件会影响人的解释风格,并进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在这一案例中,所有这些女孩都经历了同样的挫折和磨难(大萧条),资料表明,如果一些女孩能顺利度过这个灾难而迅速地成为中产阶级,她们就会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从而收获一个顺利而健康的晚年;而如果她们不能顺利度过大萧条灾难而一直沦为下层阶级,这些人就更容易形成悲观型解释风格,从而直接导致晚景凄凉。

生离死别和巨大的社会变故往往会通过解释风格而影响人未来一生的发展。当然,如果所面临的危机事件能得到妥善解决而出现好转,孩子就会逐渐发展出一种观点,认为不好的事件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克服的;但如果这种危机或变故是永久性和普遍性的,那么这颗绝望的种子就永远埋在了孩子的心里,并使他们终生受苦。

该研究中的另外一个现象也对人们有一定的启发,整个研究所积累的资料显示,出生于下层阶级的女孩在其成年之前所面临的不幸事件显著性高于出生于中产阶级的女孩。这些(出生下层阶级)女孩的解释风格更悲观;个体早期面临越多的不幸事件,其后的解释风格也越悲观。这暗示着给幼儿一个舒适安逸而幸福的早期生活经历会有助于其将来发展得更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这可能是因为出生于中产阶级的女孩,其幼儿时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当大萧条使她们突然变得一无所有时,她们幼小的心灵会相信这种厄运是暂时的(因为她们有过舒适生活的经历),因而她们并没有被经济危机击倒,最终在中年期又恢复了过来。这就是说,很小时候的如意幸福能有效增强人坚信自己能安然度过危机的信心,当真的度过了危机之后,这些成功经历最终帮助她们形成了乐观型解释风格,并使她们有了晚年的幸福。

出生于下层阶级的女孩则不一样,她们从一出生就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生活,然后是经历大萧条时的一无所有,但由于她们从小就面临生活困难,没有过舒适和安逸的生活经历,这使她们觉得自己的艰难困苦是永久的,是自己天生命苦,认为厄运是命中注定而无法逃脱的,这些想法使下层阶级的女孩在大萧条中一蹶不振,很久都爬不起来。当失败困苦的经历逐渐累积到一定的地步,她们也就形成了悲观型解释风格,这使得她们有了凄凉的晚年。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乐商》 )

猜你喜欢

塞利中产阶级下层
超长披肩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一类多个下层的双层规划问题
积雪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在美国哪些州生活成本最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伴随前葡萄膜炎的Behçet病的影响
有借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