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幸福观

2013-10-18王极盛

现代阅读 2013年10期
关键词:思量哲学家作家

王极盛

“幸福”是千百年来各国学者包括哲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热烈探讨的问题,也是各国平民百姓关心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即是灵魂合于德性的现实性活动。”

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者洛克指出:“人人都欲望幸福——人们如果再问,什么驱迫欲望,则我可以答复说,那是幸福,而且亦只有幸福。”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德性的基础即在于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而一个人的幸福在于他能够保持自己的存在。”

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说:“幸福只是连续的快乐。我们无法怀疑,人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刻都在寻找幸福。由此可见,最持久、扎实的幸福,是最适合于人的幸福。”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只有思想自由,只有不受障碍、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才能建立和巩固国家的幸福。”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人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如果你要幸福,你就会幸福。”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人生只有一种确凿无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生命本身就是可珍贵的幸福。”“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它们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在这一种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他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人的真正幸福寓于科学和劳动之中。”“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中,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俄罗斯作家尤·邦达列夫说:“找到生活的意义才是幸福。”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使时间充实就是幸福。”

爱因斯坦对幸福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他说:“对于我这样一个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

马克思对于什么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他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中国古代没有“幸福”这样的词,古人对“幸福”的观点,大致体现在单一的“福”字当中。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

毛泽东的岳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在《知福论》中这样说:“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风雪苦,和暖便是福;思量阴雨苦,晴朗便是福;思量应酬苦,闲居便是福;思量行路苦,安坐便是福;思量寒饿苦,饱温便是福;思量兵戈苦,太平便是福;思量异乡苦,安土便是福;思量牢狱苦,无罪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思量痼癖苦,无癖便是福;思量孤独苦,有家便是福;思量自苦苦,知福便是福。”

陈独秀说:“要想幸福,莫怕痛苦。现在个人的痛苦,有时可以造成未来个人的幸福。”

哲学家周国平说:“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正是这样,幸福的体验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也说:“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富贵无关,同内心相连。”

古人也都承认,很难有一种公认的对幸福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注意到了幸福的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了解。有时甚至同一人,前后的解释也不一。当其病时,以健康为幸福。当其穷困时,则以财富为幸福。当自觉其无知时,又羡慕那些能宣传某种为他所不能想到的伟大理想的人。”

据傅立叶说,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78种关于幸福的相互矛盾的定义。

(摘自黄山书社《幸福咋来:破解幸福密码》 )

猜你喜欢

思量哲学家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秋夜小酌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知福歌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