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虚而入
2013-10-18陈泰先
陈泰先
“精工舍”是日本人金太郎创建的制表企业。“欧米茄”人们不会陌生,是瑞士名表,再加之世界名模辛迪·克劳馥的演绎,形成了名表与美女的最佳组合,可谓阵容豪华。那么名不见经传的“精工舍”是如何战胜“欧米茄”的呢?
1913年,日本人金太郎制造出了日本的第一块手表——“月桂牌12型手表”,并创立了“精工舍”的品牌。从此,金太郎的事业蒸蒸日上。到了20世纪50年代,“精工舍”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大型企业——精工集团。到了60年代,精工集团推出了“马贝尔”手表,就是这种款式的手表,因为走时精确,成为日本最畅销的钟表。精工集团取得一系列成绩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久,机会来了:1960年,国际奥委会决定196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的首都东京举行。这无异于是送上门来的买卖,精工集团决定抓住这次机会把自己的产品推向海外,更希望借此机会向瑞士手表中的名表“欧米茄”发起挑战。
只要一提起钟表,人们首先想起的必然是瑞士。的确,瑞士是世界最著名的钟表王国,他们制造的钟表就像他们国家美丽的自然景色一样,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可以这样说,瑞士钟表王国的地位是十分稳固的,谁要是能够向它发起“进攻”,并且取得胜利,谁就可以引领世界钟表潮流。
“欧米茄”曾经独占奥运会计时达17年之久。1964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欧米茄”当然不会放弃计时权。
这是一次机会,精工集团的决策者决定挖掉“欧米茄”,夺走“欧米茄”的奥运会计时权。眼下他们着手要做的就是摸清当年在罗马举行的奥运会的底细,一支精悍的考察队就因此而组成了。
考察队秘密飞赴罗马,到了罗马的奥运赛场之后发现,整个奥运会几乎成了“欧米茄”的展览会。那些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短跑、中长跑、马拉松等项目自然是在“欧米茄”的监控下完成的,其他的各种项目,也都离不开“欧米茄”的直接参与。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当时的情况:从各种各样的大小时钟到裁判员手中的秒表,都是“欧米茄”时钟一统天下。在考察过程中,精工集团考察队还发现了一个令人特别惊讶的问题:“欧米茄”的产品在国际奥委会官员的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在这种情况下,精工集团的决策者并没有产生退缩之意,反而信心更足了。因为他们找到了战胜“欧米茄”的绝招。他们发现“欧米茄”的手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机械表,而石英表只有很少的几部。突破“欧米茄”的缺口就在这里,石英表正是精工集团的主打产品。
他们相信,自己的钟表已经具备了与瑞士钟表竞争的能力,但是却远远没有瑞士钟表的知名度。如果不敢与瑞士钟表争高低,就可能永远都只能甘居二流了,如果敢于与瑞士钟表争高低,自己即使败下阵来,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会因为与世界一流的瑞士手表集团进行竞争而名声大震。
精工集团经过精心准备,立即写了一份报告。报告明确指出:精工集团对担任东京奥运会的计时装置充满信心。精工集团完全可以提供比目前比赛中使用的更先进的计时设备,为东京奥运会服务。当时精工集团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让‘欧米茄见鬼去吧!”
但是,精工集团不敢大意,他们组织了精干的力量,为4年后在东京奥运会上取代“欧米茄”而奋战。塔恩当初提出的口号是“制造比罗马奥运会更先进的计时装置”。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这样的口号都是极具号召力和挑战性的。对内来说,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最高水平的产品,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对外来说,奥运会的官员当然欢迎最先进的产品进入奥运会。
过了不久,精工集团研制出了一款世界级的产品:石英表951二型。这种钟表主要用于马拉松等长跑项目,重量只有3千克,两个干电池可以使用一年,平均日差只有2秒,裁判可以用一只手轻松地提起来。原来用来进行这一类比赛的钟表都有一部小型卡车那么大,与之相比,的确是鸟枪换炮了。
后来有这样的传说,国际奥委会之所以确定在东京奥运会上用日本生产的计时装置,就是因为“石英表951二型”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63年1月,精工集团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一份文件,希望为东京奥运会提供跑表、大钟等精密计时设备。同年5月,国际奥委会正式回答:同意与精工集团全面合作。精工集团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精工集团挑战世界钟表霸王瑞士的时代已经到来。时任精工集团总裁的服部正次甚至公开宣布:精工表已经超过了瑞士表,我们打破了瑞士表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后来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上,精工表出尽了风头,大受日本人赞赏,成为了日本人的骄傲。
“欧米茄”失利于东京奥运会的消息传到瑞士,在瑞士引起了一些震动,但瑞士人仍固执地认为,精工表之所以能够在东京奥运会取得一时的胜利,只不过占了天时、地利而已。钟表王国还是瑞士,谁也动摇不了其地位。
为了提高瑞士的钟表制造水平,提高瑞士钟表在世界上的地位,瑞士的纽沙蒂尔天文台每年举行一次钟表大赛。
1963年年底,精工集团终于取得了到瑞士参加钟表大赛的资格,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纽沙蒂尔天文台举行钟表大赛虽然历史悠久,但都是瑞士钟表互相角逐,外国的钟表想来都是被排除在外的。虽然4年前瑞士已经向外国产品打开了参加比赛的大门,但是,到那时为止,还没有一种外国的产品参加过这种比赛。日本精工集团能够参加比赛,的确是属于破天荒的事件。从实力上而言,精工表在日本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参加国内比赛的意义不大,所以他们及时把注意力投向了瑞士,决定到瑞士去拼一拼。
精工表在瑞士的比赛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好消息。在机械表方面,精工表的确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结果还是“败走麦城”,只获得了可怜巴巴的第144名。很多钟表行家都认为,有关发条式的钟表,瑞士的确是不可战胜的。
可是日本人不服气,精工表的制造者们更不服气。他们下定决心,经过3年的准备,一定要雪耻。
1967年,经过精心准备的精工表参加了纽沙蒂尔天文台的钟表大赛。按照惯例,参赛的厂家要按照规定时间将参赛的钟表当面交给这场国际比赛的组织部门,经过评委会45天的检查,就会把参赛厂家中标的测定结果送给厂家,下一年公布比赛结果。可是,精工集团左等右等,测定的结果就是没有送来。一直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精工集团才收到一封从瑞士评委会寄来的信,内容极为简单,大意是:本年度的钟表比赛不公布名次,从下一年起,终止这种比赛。
精工集团对此大惑不解。不久,测定的资料送来了,精工集团的情况如下:石英表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机械表取得了第四名、第五名、第七名、第八名。很明显,因为精工集团的钟表成绩很突出,瑞士纽沙蒂尔天文台不公布比赛名次,并且从此取消了这项历时悠久的比赛。
精工集团的决策者们看到,一块石英表价值只有10美元左右,随时都可以丢弃,而每个月的误差都在15秒以内。机械表之王的“劳力士”,价格昂贵,而月误差不会少于150秒。两种表进行比较,毫无疑问,石英表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他们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石英表一定能够在市场上广为流行。
1969年,精工集团把石英电子表投放到世界市场,一时间名声大震。紧接着,他们又推出了显示式电子表。一句话,精工集团不断推出各种款式的钟表,价格也不断下降,手表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精工表大量畅销海外,瑞士的手表处于被动招架的地位。
1980年,精工集团收购了瑞士名列第二的钟表公司,开始了向世界钟表帝国的进攻战……
精工集团能够把瑞士名表“欧米茄”拉下马,用的就是趁虚而入的战略,当然,在挑战过程中还要有胆量和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有响当当的产品。
(摘自中国财富出版社《生存法则:男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