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府的“航母梦”
2013-10-18陈文中等
陈文中等
制造航母并不是现在才成为中国人的梦想,国民党政府也曾提出过一项宏伟的建造航母计划,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原因,中国的航母梦未能实现,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国民党海军司令陈绍宽,是中国提出造航母的第一人。
陈绍宽,福建闽侯县人,生于1889年,他的父亲原是海军的一个普通水手,后升任中士管轮。陈绍宽10岁入私塾,15岁考入福州教会办的格致书院,英语成绩优异,17岁考进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1908年,陈绍宽在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毕业后被派往“通济”号练习舰见习。1912年,任“镜清”号练习舰驾驶大副。
1918年5月,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决战阶段,北洋政府决定参战,陈绍宽加入英国海军潜水艇队,8月,加入英国战斗舰队对德国舰队的海战。在这一决定性的海战中,他得到了英国海军的赏识。
战后,英国女王因他参战有功,曾颁给他“欧战纪念勋章”1枚。1918年8月,他担任了驻英使馆海军武官,直至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10月卸任回国。1920年,海军总司令部委任他为“通济”号练习舰舰长。1923年任“应瑞”号舰长,升海军少将,时年仅35岁。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宣布告成。12月,国民政府明令设立海军署,委任陈绍宽为署长,并晋升为海军中将。
全国统一后,陈绍宽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建造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这使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做出建设海军的承诺。他说:“我们曾讲要在15年以内,有建设60万吨的希望,照此开来,我们在5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上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蒋介石又对60万吨的舰艇做了大概的分析,认为其中应包括3艘航母。陈绍宽被蒋介石这番话所打动,于是打消了辞职的念头,随后担任海军部长。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空母舰的建造作为民国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停泊航母的海军基地他也想好了。
然而,蒋介石夸下“造舰60万吨”的海口,只是安抚陈绍宽的权宜之计,根本没有当做实事来办。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空军上,因此,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这些来自国民党内部的阻力注定让陈绍宽的航母梦难以成真。到抗战爆发前,“航空母舰”也仅仅是挂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新鲜名词而已。
1932年1月,陈绍宽晋升海军上将,时年44岁。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那些纸面上的规划,开始部署现有舰艇的抗战事宜。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
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1943年11月,他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在这次规划中,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拥有几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几个航母群。他设想将中国沿海划分为4个海军区:第一区从辽宁东安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从成山头到长江口;第三区从长江口到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边界。每个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拥有5艘航母,全国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18亿元。这个计划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国民政府要员瞠目结舌。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
显然,就战时中国的状况来看,上述规划没有实现的可能,陈绍宽也明知这一点,但在他看来,先给蒋介石吹吹风也是很有意义的。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动真格的了。他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铨叙厅(主管人事)厅长钱卓伦,结合现有海军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做了修订,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12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陈绍宽解释说,这12艘航母当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为30年。第一个10年计划先造1万吨和8000吨航母各一艘,每吨造价6280万美元。
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中国人第一次想拥有航母的努力就此结束。
(摘自中国发展出版社《中国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