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中性爱隐喻英译认知阐释

2013-10-17颜琪琳郑剑委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图式理论图式英译

颜琪琳 郑剑委

小说中性爱隐喻英译认知阐释

颜琪琳 郑剑委

本文将意象图式纳入Carrell三大图式中的内容图式,构建了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译者翻译时的认知努力是为了实现译入语读者与原语读者所构建的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的对等。本文将隐喻进行了分类,然后逐一从各隐喻出发,对英译读者与原语读者所构建的图式是否对等进行了认知阐释,并印证了隐喻翻译中实现图式对等的重要性。性爱 隐喻英译 意象图式 认知阐释

Authors:

Yan Qilin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i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Her academic interests ar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Zheng Jianwei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His academic interest is legal translation.

一、引 言

中国著名小说中不乏描写性爱的场景,然而多囿于社会传统规约,诉诸隐喻的表达方式。从明清小说的《红楼梦》、《金瓶梅》到当代性爱诉求型的《废都》等,文学中性爱描写不断演变,但都能找到隐喻表达的踪迹。就连在西方性文学界开放地大胆地正面描写性爱的劳伦斯也需要隐喻的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性格、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变化铺陈,将男女性身体比作火、黑暗、电等。同时隐喻是“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独特闪现”(Dagut 22),无论作者选择此隐喻的最初动机是逃避严格的审查制度抑或是单纯地营造其美学效果抑或是刻意烘托人物心理等,作者的想象力与洞察力都不应该被译者轻易抹杀掉,因此研究小说中的性爱描写里隐喻的翻译,对保留作品的诗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Jang (2000) 认为,因为TT读者的图式实质上不同于ST读者,一个形式对等的翻译,可能会造成TT读者的反应完全不同于ST读者;然而相反的是,认知层面的翻译将会考量TT读者的多个图式,也就产生了与ST读者较高的相似性的反应。(谭业升 21)因此本文对翻译过程进行认知层面考察,以求TT读者与ST读者反应相似性。

虽有从认知视角对庞德诗歌的意象翻译进行深入探讨(丁国旗 139—151),还有就意象图式在翻译诗歌中意象的阐释力度做了一定分析(杨俊峰 66—70),但所指的意象均扩大为认知诗学的意象概念,并非由隐喻带来。另外Carrell 的图式理论常被多维度地应用在阅读理解中,现有渐渐向翻译中转向的趋势,如2004年载于《外语教学》的图式翻译漫谈(刘明东、刘宽平 50—52),然而少有清楚地阐释出意象图式与Carrell的图式理论的关系。

本文依旧根植于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概念,并尝试着将其融入Carrell 的图式理论框架,用于阐释性爱隐喻的英译。

二、西方隐喻及隐喻分类

从把隐喻看作修辞手法的Aristotle,到而后以Lakoff, Johnson等人把隐喻视为概念的一种相互作用,不仅渗透于语言还有我们的思维中,标志着人类用认知的方法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文学修辞里。隐喻是源域的内部结构以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相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域的认知现象。

关于隐喻的分类以按照其活性和强度为最常见,也最有助于理解和翻译隐喻。在这一维度,以Newmark的分类最为突出。其中三类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最实用的描述”(Dickins 236)。他 (Newmark 106, 108, 112) 于1988年对它们的定义可归纳如下:

(1)死隐喻 (Dead Metaphors):其意象已不为人们所察觉,通常与表示空间和时间、人体、一般生态特征和人类活动等普世词语相关:space, arm等。

(2)库存隐喻 (Stock Metaphors):在日常语境下一种指称上或语用上表达生理/心理情景的精练表达。库存隐喻给人一定的亲切感,但又未过度使用而僵化。

(3)创新隐喻 (Original Metaphor):多为原语作者创造或修改的。

其中,死隐喻和库存隐喻由于长期使用而被规约化,大多为词汇,文化烙印较深,需要译者多费功夫将隐喻“和谐”,使TT读者更为接受。相较而言,创新隐喻则非词汇化,因为其中“隐喻意义没有明确固定下来,而是随语境变化的,且通常需要读者在特定的场合下对它进行理解”。

三、基于图式理论的隐喻翻译认知阐释模式

(一)图式理论

追溯到Kant Immannel (1781),格式塔心理学家Frederic Barlet (1932) 再到20世纪70年代的图式理论学家Rumelhart,图式理论意为在理解过程时人们关联过去的经验或将新的体验构建于现存的知识图式(Carrell 82)。图式是表征存储在记忆中概念的固有形象,记忆里表征的知识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解作用的抽象知识结构的图式。

1. 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一般定义为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 (Johnson xiv),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意象图式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而隐喻可以是源语到目标域之间的意象图式认知模式的映射。意象图式也可用于识解隐喻 。(Lakoff 113-114)

Johnson (1987) 与Lakoff & Turner (1989) 都对意象图式进行了阐释及划分,经Clauser & Croft (1999) 归纳整理得出以下意象图式(小括号内表示认知域的特点):空间(space)图式、路径(scale)图式、容器(container)图式、力量(force)图式、复合(multiplicity)图式、existence图式及identity图式。(谭业升 98)

但通过这些图式,还是只能给予我们空间关系与空间运动的基本动态关系,不足以形成文本隐喻内容全局的景象。

2.Carrell的图式理论

Carrell基于Rumelhart的图式理论,主张图式的构建某种意义上表征着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并将图式划分为三类:①形式图式是有关读者理解不同文本的体裁、形式与修辞等组织结构的知识;②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本内容(包括主题或背景)的相关知识 (Carrell & Eisterhold 79, 80);③语言图式是有关读者对文本语言的掌握,如语法、词汇。据上述隐喻分类,隐喻有词汇上也有语篇上的规约、创新。因此我们将这一图式理论用于识解隐喻,辅以隐喻认知模式——意象图式,则如虎添翼,为隐喻翻译“保驾护航”。我们接下来将对它们进行整合,以重构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模式。

(二)修补与重构——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模式

Carrell的三大图式是基于文本的结构知识表征。隐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图式便是意象。构建出了意象图式,则完成了内容图式构建的一大半。但在意象图式无法在较短词汇中体现,便需要依照能引导我们理解所处文化与事物的基本相互关系来构建内容图式。所以我们把意象图式纳入三大图式的内容图式中,二者相辅相成。

另外,参照“识解隐喻时认知参照的背景——意象图式、文化依存评价、事件和动作的基本相互关系(如运动与行为、原因与结果相关联)”(Ungerer & Schmid 119-120)。我们可以得出:译者考虑ST读者与TT读者的认知语境时,需参照的文化依存评价,或是受其影响(为便于说明翻译认知模式,下文称其为“文化语境规约” ),才能构建出符合语境的图式。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在与张淼(2013)的翻译认知模式基础上加以些许修改,这一修改主要体现在对翻译认知先后顺序以及其认知网络结构的进一步梳理。该认知阐释模式旨在解释文学中隐喻翻译现象,见图1。

图1 认知阐释模式

源语语码在经过原语的认知语境(语言与文化语境)以及基本相互关系a的作用提取出语言图式a,接着构建了初步的认知网络结构,其中包括文本的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包含意象图式)。译者需要将这些从ST读者角度构建的内容、形式图式在译入语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形式图式,而这一输出过程,还需要考虑译入语语境与基本相互关系b,此时语言图式可能会有差异,因而在输出原语语义的符号表征时,需要依据译入语语境做必要的调整构建语言图式b,就形成译入语语码。如此,做到形式、内容、语言图式的对等后,才能将两方隐喻的认知匹配最大化。

四、性爱隐喻英译的认知阐释

根据上述模式,我们将阐释中国小说中性爱隐喻的英译,即按照隐喻的各分类举例并对TT读者在这些英译隐喻的认知反应进行解读,通过形式图式、包含意象图式的内容图式与语言图式对等分析三步走,以考察TT读者是否与ST读者等效。

(一)死隐喻英译的认知阐释

蓝解放做爱办公室 黄合作簸豆东厢房

——莫言《生死疲劳》第42章

葛浩文译:Lan Jiefang Makes Love in His Off ce

Huang Hezuo Winnows Beans at Home

“做爱”为长期使用而被规约化,不易察觉该死隐喻是把爱比作物品,如生产制作物品一般可以“做出来”,其形式之下是隐喻[爱是物体]的[existence]存在图式下的[love is object],因为在不断的语言使用中失去了活性。TT读者见到make love后所构建的形式、内容、语言图式基本等效了ST读者的。这也得益于英汉文化语境关于性爱的这一不谋而合的隐喻。

(二)库存隐喻英译的认知阐释

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

—— 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第6回

杨译:Concluding with his initiation by disenchantment into the "sport of cloud and rain"...

霍译:Every act of love, every carnal congress of the sexes...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直接异化,保留了原语的云雨喻体,然而对TT读者而言是相当陌生,较难理解这背后所含沙射影的实体。而David Hawkes又直接明示其为性爱,不留余味、毫无悬念。二者均损失了原文隐喻的诗学效果,未能引起TT读者与ST读者在隐喻认知效果上的相近。

原文的隐喻映射关系表示为:(源域)云雨之情→ (目标域)男女房事

关于“云雨之情”这一库存隐喻,源自宋玉《高唐赋》序的记载:楚怀王在游览云梦台时,楚王遇见了神女(名为巫山之女),美丽动人,便立即宠幸她。她临别之时告诉楚王,早晨愿为“朝云”,晚上为“行雨”等待楚王的再次到来。

人们认为用“云雨”一词形容男欢女爱既生动形象,又文雅贴切,久而久之,“云雨”便成为了古代小说中描写男女房事的常用词语。

如前文所言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应寻求译入语与原语的读者的隐喻认知一体化。基于这一观点,笔者建议译为“the sport of Zeus and goddesses”。

原文与译文的形式上是名词短语的形式,故TT读者对此形成的形式图式与ST读者的无偏差。

意象图式虽为基本的隐喻认知模型,但此短短四字,已无法让ST读者与TT读者构建动态表征的意象图式。此时ST读者参照其中的基本关系(运动与行为/变化相互关系),并根据文化语境得出的内容图式——巫山神女与楚怀王的缠绵情爱。而TT读者同样可追本溯源,唤起的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爱恋美色,与天上女神们有许多的风流韵事之说。两个内容图式共同隶属于一个更大范围的内容图式——国王与神女的爱恋,同时隐喻中目标域(性爱)又不变。

谭业升认为特殊场景概念化过程时,隐喻翻译构建机制可以是基于语境的一个创新型唤起这一场景的体验。译者可以将其拓展为更大范围的内容图式,创造个新隐喻以使得译入语文化得以相容(谭业升 124,132)。因此,可以“宽容”地说ST与TT读者所构建的内容图式大体等效。

语言上,TT读者倘若见到love,则不如见sport那样更易激起对宙斯风流与放荡不羁之性情的联想,更易激活TT读者对目标域性爱的认知。

(三)创新隐喻英译的认知阐释

怎不回过脸儿来?软玉温香抱满怀。呀,刘阮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

许渊冲(2009)认为该情爱描写中,“露滴牡丹开”的隐喻是“暗度陈仓”。

1.认知阐释:形式图式的对等

ST读者看描写性爱过程的“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这句,依据原语语境易发现“拆”与“开”又押了“ai”音的韵律,正好同“爱”字同音,更易映射到了性爱。而许渊冲译文如下:

Her pistil plucked, my dewdrop drips

And her poeny sips

With open lips.

译文虽将两行拆成了三行。TT读者与ST读者构建的形式图式略有不同。但也有原文中的韵律美,压了“s”的音,也同“sex”音似,让TT读者隐喻认知上较易映射到目标域性爱。译文在读者形式图式上同原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认知阐释:内容图式的对等

译文很好地利用英汉语中对这一自然之景认知语境的相通之处。花心、牡丹映射着性爱过程中的女性,而露映射着男性。TT读者与ST读者都可以构建意象图式中的[existence]存在图式(有拆开removal、有界的牡丹与花心bounded space这下一图式)很好地形成了原文中犹如花色沾着雨露之情的崔莺莺与张生之性爱这一内容图式。

3.认知阐释:语言图式的对等

TT读者看此译文后,在构建语言图式上较ST读者更省力。主语更为清晰,施动、受动者十分明朗。译文首句道出张生主动崔莺莺被动的性爱情形,而最后一句集中展现莺莺的身心愉悦。如此明晰的语言图式有助于TT读者丰富内容图式。

这一主语明示的增添也绝非偶然,因为英语读者构建语言图式时,需要较为明显的逻辑关系。一句“花心轻拆”,可有主动也有被动之意,但此处是被动之意,原语读者基于汉语重意合等语言文化语境,经一定揣摩亦能很快构建清晰的语言图式。

五、结 语

意象图式多停留在空间上运动的基本动态表征,往往不能诠释出所有的内容图式。此时只有借助对基本相关关系、文化语境的关照才能体现完整的内容图式。但我们也要看到在隐喻翻译中,意象图式能为识解隐喻所反应的主题或内容提供一条明线,因此有必要将它纳入内容图式。

本文整合了Carrell的图式理论与Johnson等人的意象图式理论,以TT读者与ST读者反应等效为目的的隐喻翻译活动进行阐释并模式化。而后文对TT读者与ST读者就不同活性性爱隐喻译文的具体反应,即所构建的形式、内容(包含意象)、语言图式分别做了认知阐释。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性爱的隐喻活性有多大差异,不同语言文化中都有类可聚,译者通过分别考量ST与TT读者构建相关的具体图式,可以更为直观地深层地聚合两个文化系统网络中的语言符号,以读者图式等效为目的,将译文隐喻的可接受性与充分性最大化。同时,再一次验证了先前笔者所拟构的隐喻翻译认知模式具有实际的阐释力和指导意义。

本文仅在隐喻翻译上做了初步描写与探索。希望此文能为后续研究者基于认知层面上分析翻译活动和评价方法上带来一定的启示。

丁国旗: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载《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

谭业升: 《跨越语言的识解——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王实甫: 《西厢记》,许渊冲、许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版。

杨俊峰: 《从古典诗歌中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 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张淼: 《认知视域下翻译距离的构建策略研究》,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Cao Xueqin , 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

Carrell P. L. Some Issues in Studying the Role of Schemata, or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1983(1) .

Carrell P. L., &Eisterhold J. C.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TESOL Quarterly. 1983,(19).

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Penguin Group, 1973. Dagut, Menachem B. Can “metaphor” be translated? Babel, 1976(1).

Dickins, James. Two Models for Metaphor Translation. Target. 2005(2).

UngererF., 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Johnson, Mark.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Mo Yan.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rcade Publishing, 2011.

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 1988.

Title:

A Cognit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of Sex Metaphors in Chinese NovelsIn this paper, content schema, one of the three major schemas proposed by Carrell, is joined with image schema in a unified schema-theoretical cognitive model to account for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According to this model, the cognitive endeavor of translator is to realize the equivalence of formal, content and linguistic schemas in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ST reader and TT readers. This article categorized metaphor and then accordingly gave a cognitive account for whether TT readers can construct the same effective schemas as ST readers. Also, the importance of achieving schema equivalents has been verif ed.Sex Translating Metaphor Image Schem Cognitive Account颜琪琳,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和翻译;郑剑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研究领域为法律翻译。

作品【Works Cited】

猜你喜欢

图式理论图式英译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