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见黄庭坚永州朝阳岩题名考

2013-10-15侯永慧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零陵黄庭坚永州

侯永慧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黄庭坚作为文学和书学大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极具影响力。崇宁二年(1103),湖北转运判官陈举上奏黄庭坚所撰《荆南承天院碑》语涉谤讪,导致黄庭坚被贬宜州(广西宜州)。赴贬所时,途经潭州、衡州、永州、全州、桂林。此有幸有不幸。对于黄庭坚及其仕途来说是为不幸,但对于永州来说却是有幸。

黄庭坚达到永州时,在朝阳岩书有朝阳岩题名。道光《永州府志》卷十八中《金石略·黄庭坚朝阳岩题名》条云“未见。朝阳岩洞门左右石壁如半环,黄山谷题名于壁,磨石镌之。(零陵县武志)”“武志”即指清武占熊《零陵县志》一书。该书未载题名原文。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又称《湖南金石略》,为金石家宗稷辰所著。他在永州前后居住十三年,致力于寻找地方石刻,未搜见黄庭坚题名。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十五著录《黄庭坚题名》,原文后注云:“右山谷题名,瞿氏、宗氏皆未之见,今始搜得之。”“瞿氏、宗氏皆未之见”指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与宗稷辰《留云庵金石审》都没有著录。宗稷辰的父亲宗沛也致力于搜拓石刻,著有《零志补零》,未收黄庭坚题名。今人黄君《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著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成就》[1]一文附《传世黄庭坚书法作品简表》,共104幅,也没有收录此题名。

陆增祥的著录没有标明石刻位置,以致后之金石文献不再提及,题名再次“遗佚”。笔者与同学出入朝阳岩不下百次,百般搜寻被遗漏的石刻,才得以发现黄庭坚的题名①黄庭坚题名的发现,汤军《零陵朝阳岩小史》101至102页有详细记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如图一)。题名直接写在石面上,岩面没有磨平,中间还有凹陷,整体呈弧形状。由于字迹较浅,字体颜色与石头接近,肉眼难以识别。而一经辨识,就知道题刻保存尚好,没有残缺,特别是制作成拓片后,效果就更加完整清晰。全文共二十三字:“崇宁三年三月辛丑,徐武、陶豫、黄庭坚及子相、僧崇广同来。”

(图一)

一 黄庭坚的永州之行

黄庭坚于崇宁三年三月到达永州。在到达今永州之前,先到了祁阳浯溪(永州祁阳县),观磨崖石刻,徘徊多日。南宋黄 《山谷年谱》崇宁三年条下云“三月己卯泊浯溪”。三月己卯即三月六日。黄氏在浯溪作有《答浯溪长老新公书》、《浯溪图》二诗,还有诗刻《书磨崖碑后》、《书次山欸乃曲二首并跋》和题刻《浯溪题壁》,共三通,真迹皆尚存。

《山谷年谱》“三月十四日到永州”条云:“先生《与李乐道书》云:‘三月十四日到零陵,不肖本欲寄家桂林,而家中坚欲相随到贬所。至零陵已大热,骨肉不可复将行,因尽室留零陵。’零陵即永州。”又黄庭坚《跋自书嫩瓒和尚歌后》云:“四月辛未,余将发清湘矣。”清湘,即今全州。宋时全州仍属永州府。四月辛未即四月二十八。可知黄庭坚从三月六日到祁阳至四月二十八日离开全州,前后有五十三天在永州。

时黄庭坚已年届六十,在永州寻访先贤遗迹,观摩浯溪、愚溪、朝阳岩、淡(又作“澹”)岩等处,都有作诗刻石。于朝阳岩作有《游愚溪诗并序》,序云:“三月辛丑,同徐靖国到愚溪。过罗氏修竹园,入朝阳洞。蒋彦回、陶介石、僧崇广及余子相、步及余,于朝阳岩徘徊水滨。久之,有白云出洞中,散漫洞口,咫尺欲不相见。介石请作五字记之。”三月辛丑即三月二十八日。此诗当时没有刻石,今存清人杨翰补刻,位处朝阳岩上洞洞壁的中心位置。由此可知,黄庭坚曾“入朝阳洞”,并徘徊朝阳岩水边。

零陵朝阳岩,位于潇水西岸,景色奇特,始无名字,直到唐代元结将其命名为“朝阳岩”。元结《朝阳岩铭》序云:“至零陵,爱其郭中有水石之异,泊舟寻之,得岩与洞,此邦之形胜也。自古荒之,而无名称。以其东向,遂以‘朝阳’命之焉。”明丁懋儒《朝阳岩零虚山记》云:“故人知零陵有朝阳岩,自元次山始。”[2]元结还作有《朝阳岩下歌》,都曾经刻石,为朝阳岩摩崖石刻之始,可惜已佚。

朝阳岩现存石刻有150余通,俨然成为一处摩崖石刻群。明鲁承恩《朝阳岩寓贤祠碑》云:“湖南惟永多崖洞,惟朝阳襟潇按湘,面城背岭,独为幽奇。”[3]道光《永州府志·名胜志》所记朝阳岩“当朝暾初升,烟光石气,激射成采,郁为奇观”,描述的就是永州八景之一的“朝阳旭日”景观。

二、朝阳岩同行人物

据黄庭坚题名可知,与其同游朝阳岩的是徐武、陶豫、黄相及僧崇广四人。《游愚溪诗并序》中的徐靖国即题名中徐武,陶介石即题名中陶豫。

蒋彦回即蒋湋,字彦回,永州人,黄庭坚至友。黄庭坚在宜州病逝时,把后事交由蒋湋处理。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一十七《蒋彦回传》记蒋彦回与黄庭坚、邹浩二人的交往,赞其有秦越之好。于北山《杨万里年谱》收录《蒋彦回传》,按云:“诚斋一生为诗,瓣香山谷。此虽为蒋湋作传,实有意录存山谷轶事以昭前信后,补史传碑志之阙,颇具史料。”

黄庭坚诗刻《书磨崖碑后》序云:“进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同至《中兴颂》崖下。”①黄《山谷年谱》卷三十录《书磨崖碑后》有“崇广”二字。题刻《浯溪题壁》云:“余与陶介石绕浯溪,寻元次山遗迹。”此陶豫与陶介石当为一人。②桂多荪《浯溪志》录《浯溪题记》注云:“陶介石:即陶豫,字介石。”《蒋彦回传》也记录了蒋湋与陶豫的一则逸事,云:“(蒋彦回)一日访陶豫,豫置酒,且令人汛除其堂之壁。先生曰:‘何为者?’豫离立而请曰:‘敢匄一字为宠光。’先生曰:‘诺。’酒半酣,起,索笔大书,下语惊坐。今亡矣,且忘其词。”有人称陶豫为乡贤,按据传文所记轶事,此种说法较为可信,陶豫当为陶岳、陶弼后人。陶岳、陶弼都是祁阳人。南宋魏了翁《郁林州佥书判官陶君墓志铭》云:“陶氏系自柴桑避乱南徙,乐湘中山水而居焉。有弼者,为东上合阂门使;有几先,从山谷学文。皆寓零陵。”陶岳官至尚书职方员外郎,著有《五代史补》五卷,《零陵总记》十五卷等。陶弼官至邕州知府,终年六十四岁,黄庭坚为其作墓志铭,今存《邕州小集》一卷。

徐武,字靖国。光绪《湖南通志·职官》载:“徐武:永州司法参军。黄庭坚《徐彦伯墓志》。”《徐彦伯墓志》即指黄庭坚崇宁二年所作《徐长孺墓碣》,云姑苏徐长孺“有儿曰武”,徐长孺即徐武之父。邹浩《道乡集》卷十四《六一岩》记崇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余与子初同邵武李师耼祖道、姑苏徐武靖国、零陵蒋湋彦回、长老永明,由澹岩穿后冈,攀援藤萝,穷览胜事,樵不到处,得此岩穴,遂以六人一时同见名之。”

僧崇广,南宋任渊《山谷内集诗注》误作“僧崇庆”。黄庭坚多与僧人往来,在衡阳时与花光寺住持仲仁有交往,仲仁擅长画梅,黄庭坚称他所画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又作《题花光画》甚赞其人品与画艺。时花光寺旁有一株高大雄伟的松树,黄庭坚为其命名天保松,并作《天保松铭》以昭示后人。此外,《书磨崖碑后》序中云“僧守能、志观、德清、义明、崇广”,连续记录五位僧人的名字,可见黄庭坚与僧人来往频繁。

黄庭坚子相,即黄相,小名拾德。自幼聪颖可爱,深得黄庭坚欢心,期待甚高。因生母微贱,黄庭坚尝作诗“解著《潜夫论》,不妨无外家”为之解嘲。其后在与亲友的通信中多次称赞:“小子相已十岁,颇顽壮,稍知读书”、“小子相,今年十四,骨气差庬厚,读书不甚费人鞭策”、“小子相,今年已十七,诵书虽多,终未能决得古人义味,近喜作古诗,他日或有一长尔,未可量也。”有《东林寺》诗一首可见一般,云:“树隐肩舆石径斜,远闻钟磬认僧家。云封古洞层层雪,秋染荒林树树霞。九陌尘中看世界,一官忙里度年华。寺边尽有闲田地,待我他年学种瓜。”据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4],黄相生于1084年,在永州时年仅二十。此后,乾道七年(1171),黄庭坚侄黄虨,有朝阳岩题刻云:“观伯父太史题刻,叹慨久之。”伯父太史即指黄庭坚。黄虨,字彪父,乾道间任永州知州军事。

三、晚年的楷书大字

黄庭坚题名,全幅宽约40cm,高约34cm,楷书。位于朝阳岩下洞洞门右边,距离潇水水面3至4米,距离今人所建阁道不到1米①参看侯永慧等《朝阳岩摩崖石刻的田野考察》一文中的示意图“图六:下洞右部”,该文原刊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后来有所修改,收入张京华《中文本科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一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可相参看。黄庭坚题名时,朝阳岩还没有今天所见的台阶和护栏,岩壁下端直临潇水,所以书写时,只能站立船头,并且可能要抬手才够得着。题名不仅岩面没有磨平,呈凹凸不平之状,而且在第四行与第五行之间出现大的凹槽,凹槽两边突出呈弧形,导致难以采拓。笔者与同学把纸张对应凹槽处的两端分别剪开,大概十厘米左右的长度,再上纸上墨。以此,拓印效果才较为完整。此种情况,也导致陆增详著录时出现误会,陆氏按语称:“拓本分两纸,陶豫以上为一刻,后二行为一刻,审之前四行亦是山谷手笔,殆分刻左右也。”这是陆增祥通过拓片进行著录,没有见到石刻真迹的缘故。想必当时制作拓片的人也是因为一纸无法拓全,于是分成了两纸,却没有作出说明,陆氏才有“前四行亦是山谷手笔,殆分刻左右”的推测。

题名共六行,一行“崇宁三年”,二行“三月辛丑”,三行“徐武”,四行“陶豫”,五行“黄庭坚及子相”,六行“僧崇广同来”。首两行与末两行分别往左下和右下取侧势,中间两行取正势,相反相成,有恣意抒发之态,题名顺着石面本身自然的形状,不仅行与行之间,字数不一,而且字与字之间,大小不一。整体章法显得错落自然,布局巧成。如“徐武”、“陶豫”四个字在整幅书法中,显得较大、较突出,各占一行,原因即是此处岩面极为不平,不好书写小字。而末两行构架均一,则是岩面较为平整的缘故。特别是“徐”字,字径14.5cm;“武”字,字径9.5cm;“陶”字,字径9.0cm;“豫”字字径 8.0cm;两“崇”字,第一个字径10.5cm,第二个8.0cm;“黄庭坚”三字也较大。而“月”“丑”“子”等字则较小,特别“丑”字,字径 5.8cm,与“徐”字相差 2.5倍。字体中宫紧凑,外围舒朗。书写上又富有变化,如两个“三”字的写法就不尽相同。用笔稳健沉着,所运用的长横、大撇、大捺、竖划、斜钩等笔划,不同于以往的瘦硬②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载黄庭坚书逸事,苏轼云“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9],较为肥厚。书风敦厚,具有雍容、典雅的气度。题名与他在鄂州所作《松风阁体》相对比,两者不仅同有刚劲、厚实、字势欹斜的特点,而且在“来”、“年”等字的书写上,神韵颇类。由此推测,题名用行书笔法来书写,因为各笔划之间没有相连,所以仍然是楷书。

黄庭坚《书磨崖碑后》是在中兴颂碑前经过数日徘徊与酝酿之后完成的,书写前更是浣洗沐浴,极显尊敬与严谨。与此相比,朝阳岩题名既没有书写内容的考量,也没有取法高古的旨趣,纯然是一个留名之作,甚至不在意石头没有磨平。仅以舒适之心境题写,故大小、笔法、结体纯乎自然。是黄庭坚传世书法真迹中的又一重要作品,亦是我国重要的文物。

[1]黄君.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著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成就[J].书法研究,2006,(11).

[2]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二十《艺文三》.

[3]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十八《艺文一》.

[4]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零陵黄庭坚永州
零陵的雪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湖南零陵潇水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粉墨登场”的仿古建筑:零陵人民路邻街建筑立面改造工程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