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国际化的逻辑前提
2013-10-15蔡宁伟
蔡宁伟
近一阶段,中国银行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2000年以来,国有银行纷纷开启上市历程,不少大中型商业银行也开始逐步走出去,启动了国际化的战略。上世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资银行屈指可数,而今则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优势”的转型。截至2012年6月,包括老牌的中国银行和率先“走出去”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等十余家中资银行都已计划或启动在各大洲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展开布局,设立分行、子行或代表处,其中又以香港、澳门、纽约、伦敦、新加坡、首尔、悉尼等核心都市为主,大有燎原之势。
但是,不少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于依靠什么走(What)、何时走(When)、谁来走(Who)、为谁走(Whom)、哪里走(Where)、怎么走(How)这“5W1H”的六方面根本问题仍然存在一定分歧。一些学者和部分银行家各抒己见,从自身视角出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但对比其结论往往各有所长、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和理念。笔者认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有其固有的逻辑前提,这些前提是固化的、特定的和相对的,即具有其特有的比较优势。只有充分把握了逻辑前提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明确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才能更好地指导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才能真正协调和解决“走出去”中“5W1H”的问题。
一、企业及其产品国际化是中资银行国际化的首要逻辑前提
银行有其固有的盈利模式,有其盈利的基本土壤,这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源。中资银行也不例外,不能成为无源之水,也不能长成无根之树。银行传统的业务主要来源于存贷款,目前还有种类繁多的中间业务和衍生产品等业务。因此,中资银行存贷款的客户,即公司和个人客户便是其国际化的首要逻辑前提。这一前提具体还可以细分,直至发掘其真正的首要逻辑前提,并主要表现为产品的普及性、企业的盈利性和文化的输出性。
(一)产品的普及性
就个人客户而言,其盈利空间相对公司客户较小。中资银行走出去后,除非拥有广泛和稳定的客户资源,否则难以实现盈利。相比之下,中资公司客户才是中资银行国际化真正的首要逻辑前提。中资企业走出去依靠的是其产品或服务的输出,只有其产品或服务打入国际市场,获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客户的广泛认可,才能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环境下赢得市场先机,进而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所以,产品或服务便是中资企业的“代言人”。
(二)企业的盈利性
既然产品或服务便是中资企业的“代言人”,那么肯定存在一些“代言人”可以达到而企业本身无法企及的区域。这些区域或者因为地理距离、或者源于经济壁垒、或者由于政治环境、或者因其文化因素等导致中资企业难以或无法进入。但是,中资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和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必然使其不能满足本土生产的现状。于是,中资企业逐步通过独资、合资、注资、并购等多种方式尝试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有计划地打造成国际范围的生产渠道。
(三)文化的输出性
如果说产品、企业或者服务是可视的、物质的,那么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则是透明的、虚拟的。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需要客户通过使用、体验和交流来感受、分析和总结。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文化的交流不只是企业和产品所蕴含的,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本身——中国人所蕴含的并沁入骨髓。除了企业和产品之外,中国的游客、留学生、驻外人员等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化交流本身是双向的,从境外客户的体验而言,恰是文化的输出。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中资银行国际化的重要逻辑前提
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货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金银本位时期,这类贵金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约而同地被各国、各地选为支付中介,因此“金银天然是货币”。随着纸币作为国家信用的唯一体现和金银本位与纸币价值衡量的脱钩,各国发行的纸质法定货币开始通行全球,其中以美元为最,一度被尊为“美金”。事实上,纸币就其大小、材质等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尺度的交换价值才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
(一)支付的主动性
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还认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既然现代纸币作为一种衡量商品或服务价值的介质,那么人们特别是境外客户为什么非要选择使用这类纸币不可呢?这也是中资企业和中资银行最为熟悉的人民币所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客户的主动选择基本代表了客户的某些真实意愿。笔者认为:这类纸币至少具备三个主要条件,一是币值相对稳定、二是具备保值和升值空间、三是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
(二)使用的便利性
就第三点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而言,体现为人民币使用的便利性。作为东道主,中资企业和中国人自然成为人民币最容易接受的使用者。我们可以认为:身处境外的中国人、华侨等成为人民币使用最为广泛的对象,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或与中方有贸易往来的外国公司成为人民币清算结算最为重要的“桥头堡”。只有更为便利的人民币,才有更为便利的中资银行网络;只有人民币成为国际化的货币媒介,才有中资银行成为国际化的支付渠道。
(三)信用的普适性
既然第三点可以作为使用便利性的解释,那么人民币支付主动性的前两个条件,即币值相对稳定、具备保值和升值空间的背后又隐含了什么意义呢?首先,币值稳定与一国货币的政策有关,又与一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有关。归根到底,体现为一国的综合国力。于是,人民币便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展现。然而,具有综合国力还远远不够,对外还需要可靠、规范、持续的国家信用。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外国顾客青睐人民币,进而依赖中资银行。
三、资源的国际化是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必要逻辑前提
如果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级的中资企业,特别是制造产品的顶级中资实业和可以向全球范围提供高品质服务的产业集群;如果我们还具备了为世界范围广泛接受的人民币,成为各国国家储备和世界性货币之一,那么中资银行就一定能很顺利地实现国际化战略么?中资银行就一定能在境外实现可持续发展么?笔者认为:除上述两大逻辑前提外,还需要资源国际化强有力的支持,具体表现为物质资源的多元性、财政资源的国际性和人力资源的全球性。
(一)物资的多元化
众所周知,中资企业的国际化依靠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作为产品原料的比较优势,还是作为运输流动的比较优势。中资银行也是如此,首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物质资源。可以尝试通过融入当地的综合利用建立物资渠道,如标准的境外营业网点和品牌建设等;尝试通过世界范围的全盘整合健全支撑体系,如规范的境外运营支持和服务保障机制等。所谓“君子善假于物”,就是这个道理。
(二)财政资源的国际化
支持中资银行物质资源多元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是中资企业财政资源的国际化,二者相辅相成。财政资源的国际化有助于物质资源实现多元化,物质资源的多元化有助于财政资源的丰富和深化。可以尝试通过研究对标完善业务拓展,如寻找合理的境外避税退税手段等;尝试通过构建一体的支付体系,如7×24小时清算结算系统等。中资银行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国际化也有助于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进而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人力资源的全球化
无论物质资源还是财政资源,都离不开运用的主体——人才。中资银行还应加快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通过开发国际化人才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构建全通道、全方位和全球化的人力资源支持网络。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离不开系统的培养和选拔,拥有境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的人才具备更多的沟通便利、行为融合和文化优势。除了国际化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之外,可适应全球化工作的身体、行为、习惯、文化也不可或缺。简而言之,拥有了国际化的胃,才可能拥有国际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