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辽宁区域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

2013-10-13董延涌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年12期
关键词:辽宁辽宁省创新能力

■董延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强国之路。着眼国家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目标,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只有紧抓发展机遇,攻艰克难,尽快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实现从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才能早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

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概况

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5个要素构成。在这5个要素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多项具体评价指标。据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发布的量化结果显示,我国已有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和浙江6个地区基本进入创新型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最好的地区。辽宁、山东、湖北、福建、四川5个地区则正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2005年以来的排名来看,辽宁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虽然在2009年和2010年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在第八位,目前排在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和天津之后。

辽宁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劣势因素分析

(一)知识获取能力优势明显,但知识创造能力后劲不足

从对2005年以来的辽宁省创新能力指标变化跟踪来看,辽宁省的知识获取指标排名逐年提高,虽然其指标下的“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两项指标与一些地区横向比较上有所下滑,但外国直接投资指标排位却呈大幅上升趋势,这与辽宁省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开发三大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有极大关系。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辽宁省出现明显下滑,虽然在研究开发投入上力量很大,在拥有的专利与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大部分基础指标值增速相对缓慢,发展后劲相对不足,最关键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提升较慢。这应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1 2005—2011年辽宁省创新能力及二级指标位次表

(二)创新绩效工作务实超前,但历史遗留问题仍然较多

创新绩效综合指标在2010年以前一直是各项创新指标中的薄弱环节,在全国的排名也只处于中下游,但自“十二五”以来,伴随各项配套改革的全面展开,创新绩效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其实力、效率和潜力等指标纷纷进入了全国前十。但在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表现相对一般,没有明显变化。这反映出辽宁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在解决历史形成的重工业产业结构和国有企业历史包袱等问题方面,依然有许多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

(三)创新环境逐年改善优化,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大

从创新环境来看,辽宁省的综合排名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基础指标中,创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大部分基础指标处于全国前10位。市场环境指标也表现较为优异,其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居民消费水平都排在了名全国前列。但金融环境指标值表现相对较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均不够理想。总体来说,创新环境虽然越来越好,但与发达地区的落差还很大,比如辽宁省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重还比较低,在支持创新的政策上还不够灵活,创业环境也不如东南沿海省份优越、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绝对竞争优势不够凸显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来看,辽宁省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各项基础指标呈现出总量、实力和潜力靠前,效率、增速相对排名靠后的特点。虽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指标,有半数居全国前10位,但缺少具有绝对优势的指标。这与辽宁省科技型企业相对较少,区域协同创新合作不够有较大的关系。

总而言之,辽宁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虽然推动了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突飞猛进,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创新方面的历史包袱与欠账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与2009年至2012年连续4年位居区域创新能力第一名江苏相比,辽宁省在市场经济活跃程度上、在创新体制与机制改革上、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上、在企业创新的自觉上,还有许多差距需要追赶,可谓是任重道远。

进一步提升辽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把握时代浪潮,把创新精神根植到每一个创新领域

十八大后,国家政策导向方面的大幅调整对各地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辽宁来说,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为了避免严重的产能过剩,并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必须扭转发展的惯性思维,把创新精神渗透到各行各业。首先,政府一定要做好带头人,建立起繁荣创新文化的传播体系,把崇尚创新、激励创新和保障创新的价值理念建设作为的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通过创新文化的引导、激励、宣传,让创新精神根植到政府、企业、高校、创业者之中;其次,要从教育着手,构建均衡的双重教育体制,让职业培训与学术的职业培养同步发展,让教学与研究相互推动;再次,要唤醒企业家的创新自觉意识,让“罗阳的创新奉献精神”在辽宁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区域发展的中长期创新发展战略

从全省区域发展的现状来看,各级政府多年来将过多精力地用于了招商大战、产业的争夺之上,而在创新投入、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环境打造、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下的气力明显不足,对影响本地区长远发展的创新发展战略缺少科学的谋划。对此,辽宁省委省政府应该着眼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理性地思考全省及各市创新发展道路的选择,做好全省的顶层设计,让发展真正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在国家创新战略主框架内,立足产业根基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设计好本地创新发展战略的目标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发挥区域产业创新资源的优势,构建起各具特色、优势明显、高水平、多层次、开放性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加快转型升级,构筑适应辽宁未来发展需要的区域创新体系

若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构建适应辽宁未来发展走向的区域创新体系。从体系和结构上来看,区域创新体系应该从创新资源、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4个方面着手,通过破除制约创新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不断优化激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整合和集聚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起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四)尊重企业主体,推动全省重点产业登上全球创新顶峰

辽宁省历经改革开放大潮的不断洗礼,许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占据有一定地位,像石化、装备制造、冶金、农产品加工产业等。可总体而言,这些行业虽然架子拉得很大,但在自主创新方面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自身发展理念、创新投入水平、管理体制机制和企业家素养等才是决定行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而辽宁省的不少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

1.唤起企业家创新自觉是创新突破的关键。企业家既是创新战略的主要设计者,又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创新环境的营造者。企业家的自觉,才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和关键因素。辽宁省的企业家若想站立于行业之巅,挺起辽宁经济的脊梁,就一定要具备自主自强的民族创新精神,有打造自主品牌的决心与毅力。同时还要善于发现与创新,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能够为企业不断注入新梦想、新知识、新方法,只有敏锐洞察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市场及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大战略,才能使企业始终处在创新的最前沿。

2.实施“五大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来袭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辽宁省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面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除了寄托一些希望于外部助力之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必须早日实施全方位的创新突围战略。一要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和形成企业新的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二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的内在创造力;三要通过管理创新,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运作执行力;四要通过品牌创新,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效应;五要通过文化创新,把创新的内核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之中,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舍得投入是企业创新坚持的保障。企业的发展不能只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一定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更大利益上着眼,在保障收入的同时,一定要舍得创新投入才行。这个投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通过持续加大的财力投入,保障创新的研发,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二要通过持续增强的人力投入,保障创新的智力支撑。

(五)整合创新力量,构建多层面的区域创新协同

随着创新复杂性的增强、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目前,辽宁创新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各领域的创新要素过于分散,缺乏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过程艰难。应该针对制约创新的这些症结,借鉴国外区域协同创新的经验,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推动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以城市、园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为主的庞大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在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与协同的同时,推动技术创新主体的协同。通过对产业链的高端领域的科研攻关,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创新生态循环体系,努力成为全球相关领域的领路者。

(六)构筑人才高地,培养和集聚一批全球顶尖的创新人才

人才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动力,培养和集聚一批与辽宁支撑产业相关的全球顶尖创新人才是当下辽宁需要着手做的一件大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主要有3个途径,一要通过促进本省科教体制的改革,培养与开发一部分高端创新人才;二是以开放包容的环境从各个国家和国家重点院校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三要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打造和有效地激励机制建立,激发现有人才的创新潜能。

(七)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创新产出的效率、质量和效益

创新需要好的孵化环境,因此一定要特别注重创新软、硬环境的打造。硬环境上,要设立执行有力的科研促进机构,并对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的建设不断优化,但注意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能够共享国家的资源就去共享和利用。软环境上,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大胆创新,从组织管理、制度支持、人才供给、智力引入、资金保障、风险规避、市场开发等方面解决创新中所能遇到的各种障碍,确保创新工作的高效运转。

(八)借鉴国外经验,使创新驱动进入制度化轨道

作为工业大省,辽宁省应该好好学习借鉴美、德、日、韩、瑞士等国外在创新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共性经验,并立足省情从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改革,使创新驱动进入制度化轨道。通过创新制度化推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更加协调和一体化。

参考资料

1.苗成斌.学习认知世界 创新改变未来——赴瑞士学习考察报告[J].唯实,2011(07).

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4).

3.辜胜阻,洪群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考[J].经济管理,2008(Z1).

4.陈敬全.世界研发格局中的中国科技发展——国际视野下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展与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10(06).

猜你喜欢

辽宁辽宁省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辽宁之光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辽宁舰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