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计算及评估——基于中澳2002-2009年数据的分析

2013-10-11孙爱军吴国松

华东经济管理 2013年7期
关键词:排放量出口贸易

孙爱军 ,吴国松

(1.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1;2.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3.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温室气体引发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世界性问题。英国《自然·气候变化》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①,2010年达100亿吨。在中国,以“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为理论指导[1],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为追赶发达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特别是CO2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贸易引致的碳排放占不小的份额,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有1/3的碳排放量归因于外国的进口,清华大学的研究认为中国约1/4的碳排放来源于贸易顺差[2]。因此,面对外贸失衡以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双重压力,亟须科学地计算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定量揭示其对双边、对全球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从碳排放这一新的视角,评估不同贸易模式的影响,通过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实施低碳经济。

一、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碳排放影响着国际贸易中的谈判和各自政策。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展开了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计算及其变动原因分析,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基于投入-产出法开发了计算软件来统计贸易中的碳排放量;Hayami(2007)假定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可以正确量化的前提下,公司通过贸易在全球化视野下配置高排放产品的生产,以加拿大和日本为例进行计算、评估,结论是跨越国界的贸易有利于减少碳排放[3];Rhee(2006)应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1900至1995年的韩国和日本双边贸易中的碳排放[4];Shui(2006)计算美中贸易中的碳排放并评估其对本国和全球的影响,认为美国从中国进口而大量减少了本土的碳排放[5];Li(2008)量化评估中国和英国贸易导致的对两国以及全球的CO2排放量,与无贸易情景比较,2004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远高于向中国出口的总额,导致全球净增加的碳排放量占英国当年的排放总量的19%、占全球的0.4%[6];Liu(2010)计算、评估1990-2000年的中日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应用情景分析比较得出贸易有利于减少双方碳排放的结论[7]。

对于引起碳排放变化的原因,Ang等基于Divisia指数方法分解工业生产中的CO2排放量,从燃料的CO2系数、产业结构、燃料的构成和部门的能源强度等方面比较,实证分析表明碳排放强度是主要因素[8];Paula等以印度的CO2排放为例,从污染系数、能源强度、结构变化和经济活动等四个方面,应用分解方法评估CO2排放的变化动因,认为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是主要因素[9];Wang等应用LMDI方法,分解研究中国1957-2000年的CO2排放,认为规模和技术是导致中国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10];Torvanger运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评估OECD国家在1973-1987间CO2排放减少的原因,认为规模扩大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11],等等。

国内近来有学者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及其变动原因,魏本勇等(2011)应用投入-产出法估算2002年中国为满足国外消费者需求的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为261.19Mt,约占当年国内总排放的23.45%[12];王天风等(2011)用计量和分解方法,检验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认为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13];张晓平等(2010)基于中国钢铁商品国际贸易流的评估分析,认为CO2排放责任向中国转移,提出要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保护中国的经济利益[14];张为付等(2011)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评估中国对外贸易中碳排放的失衡,认为其原因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应承担部分责任[15],等等。

在中国十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已经有中美、中英、中日等部分双边贸易中的碳排放计算和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中澳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及分解分析。事实上,澳大利亚作为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中国成为澳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外资来源国;2010年澳大利亚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第七大进口来源地[16];2009年首次出现中澳贸易逆差。随着历经16轮谈判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即将签订,双边贸易将继续扩大,量化计算、评估中澳双边贸易中的碳排放,分析两国贸易中碳排放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中澳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主题下加强贸易合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可以为两国通过贸易协作减少碳排放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有利于从碳排放视角制定中澳贸易目标和可操作性的贸易政策措施。

二、中澳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中澳经济结构决定了中澳贸易的互补性与依存性明显,双边贸易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劳力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在农牧业和能源业方面相对于澳落后;澳大利亚农牧业和能源业具有竞争优势,纺织业则相对处于弱势;双方未来在清洁能源、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合作最具经济潜力。澳的官方统计数据表明,双边贸易额近年来保持两位数字的增速,2011年比2010年增长23.6%,《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可行性分析》预测从2006年到2015年,中、澳GDP因为双边贸易分别将增加640亿和180亿美元[17]。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2-2010年之间,中、澳GDP年均增长率都超过10%,其中,中澳双边贸易是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澳向中国出口贸易以年均30.6%的增长率增长,中国向澳出口的年增长率是24.9%,在迅速扩张的中澳贸易背后,碳排放量的变化如何?什么是引发碳排放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澳作为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口资源并且于2009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这一现象与其他的贸易方式相比有无新的特征?对中澳贸易中的碳排放做定量计算和评估,这将有利于从碳排放视角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丰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研究。

表1 中澳GDP和进出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三、中澳贸易中的碳排放计算与评估方法

(一)贸易中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中国向澳出口导致的碳排放计算过程中,碳排放强度数据来源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绿色经济研究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研发的软件[18],具体分析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率、购买力平价以及时间变化因素等;在澳向中国出口导致的碳排放计算中,碳排放强度数据来自澳大利亚气象局2008年发布的“碳污染减排绿皮书”[19]。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C是中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商品所导致的碳排放总量;CA是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导致的碳排放总量,Si是中澳贸易的各种商品金额。中国商品的碳排放强度和澳的碳排放强度CIAusi,t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指在第t年第i种商品的碳排放强度,单位吨/万澳元,中澳各自碳排放强度计算的调整系数都是以2002年为基准,βInflationt是以2002年为基准年,第t年相对2002年的通货膨胀率调整系数,βppp,t是以2002年为基准所做的购买力平价调整系数②,βt是其他年份相对于碳排放强度调整系数。中澳各个调整系数的数值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二)碳排放变化的分解分析

分析总量变化的方法一般有结构分析和指数分解两种,在指数分解方法中以Laspeyres指数和算术平均Divisia指数应用最为普遍。Zhang对Park于1992年提出的Laspeyres分解方法做了改进,减小了能源消耗变化计算中的误差[20],本文沿袭其路径,进一步拓展,从规模、结构、技术效应等三个方面,分析双边贸易中碳排放量的变化。

其中,Cout被看做是规模效应,反映的是由于贸易额变动导致的碳排放量的变化;Cstr是结构效应,被看做是由于不同年份之间因为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差异;Cint是技术效应,被看做是因为技术进步导致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而引起的不同年份之间碳排放量的增加或减少;ΔCtot是ΔCout、ΔCstr、ΔCint三者之和;Qo和Qt分别是第i种商品在第0、t年的贸易额,Si,o和Si,t是第i种商品贸易额在第0、t年占总贸易额的份额,CIi,o和CIi,t分别是第i种商品在第0、t年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根据不同年份之间的调整系数来推导而得的。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得到的计算结果大于零,表示碳排放是增加的,小于零则表示碳排放量是减少的。

四、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中澳贸易导致的实际碳排放

澳大利亚政府对外事务和贸易部已经发布了2002-2010年的贸易统计数据③,但是由于EIA尚没有发布2010年的碳排放强度调整系数,本文只计算2002-2009年间中澳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

图1 中澳贸易导致的实际碳排放量(单位:百万吨)

在2002-2009年之间,中、澳双边贸易导致在中、澳各自本土的碳排放总量年增长率分别是13.9%和10%。从图1可以看出,和澳大利亚相比,中国因向澳出口而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一直比较高,2009年虽然首次出现中澳贸易逆差,澳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激增,导致的碳排放量也比2008年增多3.13万吨,但仍低于同年中国向澳出口导致的碳排放量,说明虽然出现中澳贸易逆差,但是澳的碳排放量仍然不高,有益于全球减排。

表2 中澳因贸易而导致的碳排放分别占当年全国的总排放量的比例 %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2002-2009年,中国向澳出口导致的碳排放占中国全年碳排放的比例相对稳定,8年间只增长了约0.04个百分点;澳向中国出口导致的碳排放占澳全年排放总量的比例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2009年超过4%。这一方面是因为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贸易量快速增加,尤其是高碳排放强度的矿石等资源不断增加,2009年大约占50%的比例;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发布的碳排放强度数值相对较高,按照可比价计算,澳2008年发布的碳污染减排计划绿皮书中发布的数据比卡内基梅隆大学公布的碳排放强度数据高出许多,尤其是矿石、金属等同样的商品,以铝为例,澳发布的铝碳排放强度的数据超过计算中国计算使用的值10倍。为此,中澳双方应加强沟通和合作,统一碳排放强度计算标准,便于规范核算和对照比较。

斯密指出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贸易应促进各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由中国承担了碳排放成本,就避免了在本土的碳排放。需要强调的是,假如澳不从中国进口,改由自己生产,由于技术相对先进、资源丰富等因素,导致的碳排放量会比在中国生产的实际碳排放减少许多,因此,这些商品由中国生产就会导致全球的CO2排放量净增加(具体数量见表3),原因在于中国大量使用碳能源、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同理,因为中国从澳进口,澳承担了碳排放成本,避免了中国生产这些商品导致的CO2排放,导致全球的CO2排放量相对减少。2009年的中澳贸易逆差是个转折点,表3的计算结果表明,双边贸易导致全球的CO2碳排放净减少2.042万吨(表3中正值为增加,负值为减少),呈现出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新特点,如果澳大利亚继续加大对中国的出口,并且向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双方的清洁生产,将会有助于全球的碳排放净减少,符合两国乃至全球的利益。可见,全球的碳排放是净增加还是净减少,关键在于中国,当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到一定份额时,就会出现全球碳排放下降的效果。推而广之,中美之间的贸易也应如此。

表3 中澳贸易导致的全球碳排放变化 万吨

为了揭示中澳贸易中CO2碳排放增长变化的原因,下面进行分解分析。

(二)分解结果与评估

根据公式(5)至(7),分别计算中澳贸易中碳排放变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中澳碳排放的分解结果万吨

从表4可以看出,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显而易见,即贸易数量增加、技术水平滞后都会导致CO2排放相对增多,只是中国的技术进步没有澳大利亚明显,而且从2003年到2008年之间,因为技术落后导致碳排放强度更高,碳排放增加,这符合中国对外贸易方式更多是量的扩张事实,各级政府在GDP绩效考核的影响下,追求出口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导致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技术改进难以实施。结构效应比较复杂,贸易结构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变化值有增加有减少,以2002-2009两个年份间澳出口到中国商品导致的碳排放结构变化效应为例,第i种贸易品在2009年占当年澳向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减去2002年的,如果是正值,表明是碳排放增加,如果是负值,表明是减少;另一方面,某个商品结构变化数值的大小是上述其比例变化值和碳排放强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此仅列出2002-2009两个年份之间中国向澳出口的结构效应变化情形(商品名称使用国际统一的英文名称,商品分类与编码参见SITC Rev.3)。

五、结论与启示

图2 2002年-2009年之间中向澳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变化值(单位:百万吨)

图2揭示了不同商品的碳排放的变化值,相对于2002年,碳排放增加最多的前五位依次电子通讯设备、监视仪及录像机以及电视、钢铁、化学商品、船和金属构架等;碳排放减少最多的前五名依次是女性服装、计算机配件、鞋子、纺织品、男性服装等。其中,2009年中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是钢、铁等各种金属制品以及化工、电子、塑料商品等。需要指出的是,澳出口矿石到中国,再从中国进口粗钢,中国承担了由铁矿石生产粗钢的碳排放,虽然澳的CO2排放减少,但对中国而言是增加了。

本文计算了中澳贸易中的碳排放变化,评估双边贸易对两国、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其中2009年中澳贸易逆差导致全球碳排放的净减少,说明不仅要合理界定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和规模,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出口,而且要量化外国进口中国产品而转嫁到中国的碳排放成本,争取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持中国的清洁生产,促进绿色生产和贸易平衡。其对于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的启示如下:

(1)中国应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商品出口。根据结构效应分析,中国向澳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只是数量增加,导致碳排放居高不下。如何降低高排放出口商品规模?一方面,逐步减少、降低和取消高排放商品的出口退税(比如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另一方面,扩大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的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通过优化贸易结构,降低碳排放。

(2)扩大资源类商品进口。计算表明中澳贸易逆差有利于双边乃至全球减少碳排放,以结构效应分析为指导,对高排放类的商品增加进口,比如从澳进口矿石等资源类商品。此外,结合对能源的需求和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清洁能源、参与国际合作等。美国等发达国家限制对华出口,不利于双边以及全球的碳减排④。

(3)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在减排中的作用。首先,以技术进步减少碳排放作为重要指标对各级政府考核,促进政府和企业协作建立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出口商品中的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其次,“谁消费谁买单”,消费中国商品的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应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⑤,分担碳排放责任。最后,中国应有选择地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低碳生产。

需要说明的是,在众多的国际贸易中,本文没有从碳排放视角细分研究每一种商品,没有深入分析对外贸易的适度规模和合理结构,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 释:

① 人们对温室效应的认识不断加深,除了把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联系起来之外,还认识到空中的CO2排放特点是扩散而且不易消失,短则50年,最长约200年不会消失,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改变降雨的规律、影响农业生产、加重干旱和沙漠化、物种减少、极端的气候灾害。

② 通货膨胀率和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都来自于IMF的全球市场信息数据库。

③ 中澳贸易数据来源于澳大利亚发布的贸易统计数据,即

“DFAT.Composition of Trade Australia 2002-2010.Canber⁃ra,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Trade,Australian Govern⁃ment”.

④ 从全球共同努力减少碳排放来看,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不应限制对华出口技术、资源等。

⑤ WWF在2007年4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全球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在海外日渐增长的生态影响负有责任,中国不是其生态足印唯一的责任方”。

[1]D H Robertson.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Economic Journal,1938,48(3).

[2]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3):62-64.

[3]Hitoshi Hayami,Masao Nakamura.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Canada and Japan:Sector-specific estimates and manager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85(2):371-392.

[4]Hae-Chun Rhee,Hyun-Sik Chung.Change in CO2emission and its transmissions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using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4):788-800.

[5]Bin Shui,Robert C Harriss.The role of CO2embodiment in US-Chinatrade[J].EnergyPolicy,2006,34(18):4063-4068.

[6]You Li,C N Hewitt.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8,36(6):1907-1914.

[7]Xianbing Liu,Masanobu Ishikaw,et al.Analyses of CO2emis⁃sions embodied in Japan-China trade[J].Energy Policy,2010,38(3):1510-1518.

[8]B W Ang,G Pandiyan.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J].Energy Economics,1997,19(3):363-374.

[9]Shyamal Paula,Rabindra Nath Bhattacharya.CO2emission from energy use in India: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04,32(5):585-593.

[10]Can Wang,Jining Chen,Ji Zou.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emission in China:1957-2000[J].Energy,2005,30(1):73-83.

[11]Asbjsrn Torvanger.Manufacturing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nine OECD countries,1973—87[J].Energy Eco⁃nomics,1991,13(3):168-186.

[12]魏本勇,方修琦,王媛.中国碳排放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经验分析(英文)[J].地理学报(英文版),2011(2):301-316.

[13]王天风,张珺.出口贸易对我国碳排放影响之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6):89-98.

[14]张晓平,王兆红,孙磊.中国钢铁商品国际贸易流与碳排放跨境转移[J].地理研究,2010(9):650-1658.

[15]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

[16]卢轶.中澳合作将瞄准清洁能源[N].南方日报,2011-09-01.

[17]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Commerce&Indus⁃try Department of Commerce.Australia-India Joint Free Trade Agreement Feasibility Study[R].(2010-07-08)[2013-01-05].http://www.dfat.gov.au/fta/aifta/Australia-In⁃dia-Joint-FTA-Feasibility-Study.pdf.

[18]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Green Design Institute.Economic Input-Output Life Cycle Assessment(EIO-LCA),China 2002 model[EB/OL].http://www.eiolca.net.

[19]The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 Green Paper 2008/8[EB/OL].(2008-07-16)[2013-01-05].http://www.climatechange.gov.au.

[20]ZhongXiang Zhang.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J].Energy Eco⁃nomics,2003,25:625-638.

猜你喜欢

排放量出口贸易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贸易统计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