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岁运60年与北京地区60年实际气温变化的吻合性研究
2013-10-10刘忠第付帮泽
刘忠第,张 轩,付帮泽,贺 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天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一门学说。其重要内容是认为自然气候存在着60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一规律按干支甲子的周期性呈现,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气始于甲,地气治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即运用干支相合的方法,可以推测气候变化规律。但干支运气与实际气候的变化吻合性到底如何,历代研究者对此一直有不同的观点,现代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研究[1-7],而这正是判断运气学说科学与否的关键。本研究利用北京地区60年气温数据资料,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系统地分析验证干支运气中岁运60年与北京地区60年实际气温变化的吻合性,旨在探讨干支运气理论的科学性。
1 关于岁运的基本内涵
岁运,又称中运、大运,有太过和不及之分。在60年中,逢阳干的甲、丙、戊、庚、壬则为岁运太过之年,逢阴干的乙、丁、己、辛、癸则为岁运不及之年[8]。对于太过不及之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明确阐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等,具体详见表1。
表1 岁运太过不及的气候变化表
2 气象资料和统计分析方法
2.1 气象资料 由北京市观象台提供的北京地区1948年2月5日(立春日)~2008年2月3日(大寒的最后一天),60年共21 914d的日平均气温气象资料,共21 914个气温数据,数据信息记载真实完整。本研究从每年立春日起运。
2.2 统计分析方法 将60年气温资料计算每一年的日平均气温均值,以及60年日平均气温均值。在此基础上,按以下3种统计方法分析干支运气与实际气温的吻合情况。
第一,60年按十天干的归属类别。将1954年、1964年、1974年、1984年、1994年、2004年属于甲年的6年归为甲,将 1955年、1965年、1975年、1985 年、1995年、2005年属于乙年的6年归为乙,以此类推,分别计算出每1天干的日平均气温均值。
第二,按“天干化运”的原则,进行五运归类,即甲己天干12年归为土运,乙庚天干12年归为金运,丙辛12年为水运,丁壬12年为木运,戊癸12年为火运,计算各运的日平均气温均值。
第三,根据表1所述,按“太过不及”的组配模式。戊年“岁火太过,炎暑流行”,乙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戊、乙天干12年均为炎热之年,归为火;丙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癸年“岁火不及,寒乃大行”,丙、癸天干12年均为寒冷之年,归为寒;以此类推,甲、辛天干12年均为雨湿之年,归为湿;庚、丁天干12年均为燥气之年,归为燥;壬、己天干12年均为风气之年,归为风。以上分为5组,计算各组的日平均气温均值。
根据以上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和绘制日平均气温均值直观分布图,以观察十天干、五运、“太过不及”模式与实际气温变化的对应情况。定性比较:3种模式的日平均气温均值高于60年日平均气温均值为热,为火,低者为水,为寒;定量比较:将3种模式的日平均气温均值进行非参数检验或方差分析[9],采用Mann-Whitney U方法及SNK法进行多重比较,得出结论。
3 结果
3.1 北京地区1948-2007年每年日平均气温均值见图1。
图1 北京地区1948-2007年每年日平均气温均值
图1显示,北京地区60年日平均气温均值是12.22℃,最低的年份是1956年(丙申年),为10.36℃,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丁亥年),为14.75℃。从1986-2007年连续22年的每年日平均气温均值高于12.22℃,显示出北京地区气候有所暖化的趋势。
3.2 北京地区1948-2007年十天干日平均气温均值 见图2。
图2 北京地区1948-2007年十天干日平均气温均值
定性统计:十天干的日平均气温均值分布如图2显示。气温定性分析,以戊癸、丙辛天干为主,日平均气温均值最高是癸天干,为12.53℃;最低是丙天干,为11.75℃。戊、癸天干为火运,两者的日平均气温均值高于60年均值,丙天干为水运,日平均气温均值低于60年均值,三者均为定性符合。辛天干为水运,日平均气温均值高于60年均值,为定性不符合。
定量统计:每个天干只有6年,属于小样本数据,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如甲与乙,甲与丙,甲与丁,辛与癸,壬与癸,采用Mann-Whitney U方法进行两两比较,见表2。
表2 北京地区1948-2007年十天干日平均气温均值比较(±s) ℃
表2 北京地区1948-2007年十天干日平均气温均值比较(±s) ℃
天干 年数 images/BZ_47_1671_418_1705_489.png±s 天干 年数 images/BZ_47_1671_418_1705_489.png±s甲 6 12.16±1.18 己 6 11.92±0.88乙 6 12.34±0.76 庚 6 12.02±0.87丙 6 11.75±1.28 辛 6 12.48±0.77丁 6 12.38±1.41 壬 6 12.33±0.66戊 6 12.33±0.69 癸 6 12.53±0.63
统计结果显示,十个天干之间的日平均气温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 北京地区1948-2007年五运日平均气温均值见图3。
图3 北京地区1948-2007年五运日平均气温均值
定性统计:图3显示,五运之中,日平均气温均值最高的是戊癸火运,为12.43℃,高于60年均值;丙辛水运是12.11℃,低于60年均值,两者为定性符合。
定量统计:五运的日平均气温均值数据经检验为正态性分布资料,可做方差分析,见表3、表4。
表3 北京地区1948-2007年五运日平均气温均值方差分析表
表4 北京地区1948-2007年五运日平均气温均值比较(±s) ℃
表4 北京地区1948-2007年五运日平均气温均值比较(±s) ℃
五运 年数 images/BZ_47_1671_418_1705_489.png±s甲己-土 12 12.04±1.00庚乙-金 12 12.18±0.80丙辛-水 12 12.11±1.07壬丁-木 12 12.35±1.05戊癸-火 12 12.43±0.64
统计结果显示,五运之间的日平均气温均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4 北京地区1948-2007年“太过不及”五组日平均气温均值 见图4。
图4 北京地区1948-2007年“太过不及”五组日平均气温均值
定性统计:图4显示,“太过不及”五组之中,日平均气温均值最高的是戊乙—火,为12.33℃,高于60年均值,丙癸—寒是12.14℃,低于60年均值,两者为定性符合。
定量统计:5组的日平均气温均值数据经检验为正态性分布资料,故可做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表6。
表5 北京地区1948-2007年“太过不及”五组日平均气温均值方差分析
表6 北京地区1948-2007年“太过不及”五组日平均气温均值比较(±s) ℃
表6 北京地区1948-2007年“太过不及”五组日平均气温均值比较(±s) ℃
五运 年数 images/BZ_47_1671_418_1705_489.png±s甲辛-湿 12 12.32±0.96庚丁-燥 12 12.20±1.13丙癸-寒 12 12.14±1.04壬己-风 12 12.12±0.77戊乙-火 12 12.33±0.70
统计结果显示,“太过不及”五组之间的日平均气温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岁运是以年干为单位,统管全年的五运之气,由于它能反映全年的气候特征、物化特点及发病规律等情况,故称为岁运。特本文以“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天干岁运60年与北京地区60年实际气温变化的吻合性,发现干支运气所推算出气候变化模式以定性岁运的寒热之性是有意义的,如戊、癸年份与其他天干相比较,整体气温相对炎热;丙、辛年份与其他天干相比较,整体气温相对寒冷。这说明实际气候变化呈现出与干支运气的气候特征相吻合的趋势性,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干支运气影响气候变化规律的客观存在。
另外,本文研究发现,在气温差异方面,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第一,自然环境影响因素的复杂化。干支运气的岁运推演气候模式是一个封闭循环、周而复始的系统,各年岁运以五行相生之序轮转,太过、不及之岁交相互替,按五行每5年循环1周,按天干十年1个周期。而气候系统是一个开放循环、相互作用的复杂巨系统。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意见,完整的气候系统应包括5个物理组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这些各不相同的“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月、季度、年际、年代际以及百、千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干支运气的气候周期性规律应主要呈现的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力。但当今气候变化除受到上述影响因素以外,同时亦明显受到现代社会工业化文明的影响。从1986-2007年连续22年间,北京地区每年日平均气温均值高于12.22℃,显示出此地区气候有暖化的趋势,这与北京的人口、工业、社会发展有极大的相关性。有学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平均气温明显升高的观测事实中,以森林砍伐和草地退化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土地利用变化所起的作用可能与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增加对气温的影响是相互加强的[10]。第二,本研究仅依据北京地区60年气温变化数据资料,气象资料较单一,时间周期仅60年,而气候变化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长时期结果,需要从降水量、风速、水汽压等多方面综合性研究,同时将时间周期跨度到120~300年,可更加深入地探讨干支运气推算模式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所在。
[1]苏颖,李霞,张淼,等.中医运气学与现代医学气象理论相关性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6):49.
[2]丁文.从二十年气候变化看五运六气的实用价值[J].吉林中医药,1980(1):6-12.
[3]孟庆云.五运六气:医学气象历法[J].吉林中医药,1984(4):5-8.
[5]刘玉芝,顾万龙,庞天荷.郑州地区30年气象要素资料对运气学说的验证[J].河南中医,1985(2):29-32.
[6]陈涛,邓李蓉,左帮平,等.湖北地区五运六气与气象的关系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0):2531-2534.
[7]林平,吴荣娟,黄铭涵,等.运气理论与闽西地区近10年气候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11,52(8):649-652.
[8]贺娟,苏颖.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4.
[9]刘仁权.SPSS统计软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0-93.
[10]李巧萍,丁一汇.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27(1):13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