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如何追求真实有效
2013-10-09孙睽
孙睽
一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是师生智慧火花的体现,它不但能全面地完成教学目标,还能超越预定的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随之凸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现象,这些现象值得每一个课改参与者和执行者进行深刻地反思。
一、课堂教学现象透视
现象一:生活味浓于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者都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情境联系生活并不仅仅是一种时髦,它必须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果牵强附会地联系生活,忽视了数学课堂的“数学味”,那么情境就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现象二:形式化高于实效性。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中提出的学习方式之一,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当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乍一看去,活动面很广,生生参与、互动。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组员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没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些小组依然是优秀生占据一席地位,个别学生甘为听众或观众;有些问题提出后,学生交流一两句之后就开始了别的谈话。更有甚者,讨论不足一分钟,学生还没进入状态,教师就匆匆喊停,只是走走合作的过场。
不是有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就会有效果的,热闹的背后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收获了什么?从上述问题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和方式重视不够,指导不够。
现象三:结论获得重于过程体验。
在分数和成绩的诱惑下,一部分教师仍然只侧重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培养。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的讲解十分简练,学生的坐姿很端正,学生的每一个回答也很简单。但是却没有仔细读题的过程,没有学生(哪怕是教师)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展示,只有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个冰冷的结论,学生成了一台台没有生命的机器。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当前一些教师对课改理念理解有些片面,只顾追求课堂气氛表面形式的热闹,追求学生浅层次的愉悦体验,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最终导致舍本求末,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学效益低下。当前,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理应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理智选择。如果我们远离一些浮躁的形式,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就能在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中享受数学。
二、构建真实有效课堂
(一)精心预设是构建真实有效课堂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四十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
1、研读教材,定准目标。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内容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包括教材的每一个信息窗,每一句提示语,每一个练习,把握好教材设置的意图和内容体系,定准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本地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
2、解读学生,抓好突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张白纸”。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了解到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如,画圆和使用圆规。作为教师不是抹杀他们的原有知识,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因此,教学画圆时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工具,让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工具画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无论是通过实物画圆,还是用圆规画圆,都可以从对生活中熟悉的材料的操作,逐步建立对圆的感性认识。借助部分学生会用圆规画圆这个事实,完成了对画圆步骤的学习,感觉合情合理。
3、弹性设计,夯实目标。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教学《对称》时,为体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对折——完全重合”这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以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知道体操运动员的这些动作造型是对称的?有办法来证明吗?”引发每一个小组成员动手操作一对折的激情,继而通过每个同学自己动手把对称图形对折,发现“不多不少”,“挡住了”,“合在一起了”这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重合”的理解,由此引出“完全重合”。最后通过把对折后的对称图形与不对称图形两者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象这样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去验证,从而达成共识,如此获取的知识能不扎根学生的心里吗?
(二)合理组织是构建真实有效课堂的关键。
1、兴趣引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学时,应通过一些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师生互动。有效的教学过程是有效的人际互动过程,其中师生互动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为确保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必须做到:首先,课堂气氛要活跃、有序。这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只有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及时得到鼓励,才能捕捉到一个个鲜活的思维。其次,做到耐心倾听。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教师更要耐心的倾听。不禁想到有些课堂上,教师只顾在脑子里背预设的流程,忘记倾听学生的发言,面对学生奇特的思维,只淡然表扬,赶紧带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如此教学很难收获到课堂的精彩。再次,组织好小组活动。在当前课堂上,最能反映师生互动的形式便是小组活动。如,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对于圆的半径和直径还有很多特点,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将这张圆形纸片反复地折一折,或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看有什么发现?并将你们小组的发现整理在记录纸上。小组探究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并适时地进行指导。活动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时,每个小组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结论,这个过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3、抓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精彩。细节蕴藏于预设与生成之中,细节蕴藏于教师的机智调控和学生的积极思维之中。每一节课应该说都经过执教者精心的预设,但面对一个个具有鲜活思维的孩童,生成也成了必然。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我们数学教师永远的追求目标。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潜心钻研,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和总结,并付诸于实践,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