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影响化学有效教学的三个环节

2013-10-09

化学教与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单质预设化合物

葛 敏

(南通市启秀中学 江苏 南通 226006)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而要让教师对课堂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关键取决于三个环节,即课前预设、教师引导和课后反思。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下面就如何保证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前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所谓“课前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课前预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预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实际”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化学课的课前预设必须富有弹性,所谓“弹性”就是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为此,教师必须紧扣所授知识与生活素材的结合点,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备情境、备生活、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充分的预设可以给接下来的教学留足足够的伸缩空间。

如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先展示装有纽扣电池的音乐贺卡,再将电池拿掉后将贺卡放入盐水。实验前请同学猜想贺卡是否会再次奏乐,在学生两种答案的争辩中,音乐再次响起,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贺卡仍然能奏乐的学习热情。继续演示实验,分别将锌片插入稀硫酸溶液、铜片插入稀硫酸溶液及将铜和锌用导线相连再插入稀硫酸溶液,实验前学生根据原有知识判断第一个实验中锌片上有气泡产生、第二个实验中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而第三个实验的现象又产生分歧,经过实验观察发现铜片上产生气泡,从此处着手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并可以讨论为什么锌片和铜片上都有气泡产生,进一步加强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

课前预设有弹性不等于没有教学主线,没有规律,一盘散沙。“源于书本,但不局限于书本”是新课程命题立意的指导思想之一,任何情况下,教材依然是教师教的基本依据。教材文本的中心是教学整体滚动的主轴,是课前预设的理想主线,是课堂教学的主轨迹。

二、教师引导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思维,在精心的预设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生诸多的“意外”。老师能否巧妙应对“意外”,妥善地处理“意外”,使“意外”成为课堂的亮点,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悟其渔识”。每个教师都应该把“悟其渔识”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悟其渔识”要求教师的引导要有启发性,要有思考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就认识活动本身而言,它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课堂信息尤其是“意外”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神经,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参悟,除疑解惑。

在“单质、化合物、混合物”概念时的教学时,教师先给出一些常见物质的符号表达式:①O2②Fe③H2O④P2O5⑤CO2⑥HgO⑦MgO⑧Fe3O4⑨KClO3⑩KMnO4

师:以上每个表达式分别表示一种物质,所以这十种物质都是纯净物。其中①②属于一类,③~⑩属于另一类,这是依据什么来分的呢?

生:①②中只有一种元素,③~⑩的每种物质中的元素种类不同。

师:所以像①②这样的物质,我们就叫它单质;③~⑩这样的物质,我们叫它化合物。请大家归纳单质、化合物的定义。

生:单质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师:O2和O3放在一起,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

生:混合物。

师:这种混合物中有几种元素呢?它是不是单质呢?为什么呢?

生:有一种元素,但不是单质,因为它是混合物。

师:很好,所以我们在描述单质的时候,除了要强调一种元素外,同时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还要说明是纯净物。

师:对,我们今天讨论的物质都是纯净物。请大家再次归纳单质、化合物的定义。

生:单质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师:大家能够在单质与化合物的定义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吗?

生:它们都是纯净物,但单质只有一种元素,而化合物至少有两种元素。

师:大家回答得太棒了。请大家在笔记本上将物质进行分类,并标出每次分类的依据。

这样的一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根本无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重要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也取得了最优效果。

三、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可见,做一个“用心”的“研究者”“专家型”的化学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不断增效。

基于高中化学课自身的特点,作为有效教学环节的一部分,教师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化学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程度如何?

(2)对教学资源的反思。新课程突破了“教室是学习的惟一场所”的传统观念,将教学活动的空间延伸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反思,教学资源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了吗?选取的教学资源是最具代表性的吗?没有教师,学生能自觉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吗?

(3)对学习方式的反思。以人为本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合作、自主、研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要求我们反思,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处理的如何?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没有流于形式?当学生活动不起来时,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当学生活动出现天马行空,远离教学目标时,教师又应该做些什么?

(4)对教学方式的反思。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要求化学教师根据不同的模块和学生特点采用针对式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我们反思,启发引导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处理得如何?学生的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关系是如何处理的?如何对待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或者结论点?

课前预设、课上引导和课后反思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课前预设是基础,课上引导是关键,课后反思是保障。化学教师只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的这三个环节,充分预设,启发引导,及时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保证。

[1] 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九俊.建设新课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单质预设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诸单质运动的含义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新型三氮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