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片民族风格的探索与成熟
2013-10-09撰文胡媛媛苏金成
撰文:胡媛媛 苏金成
中国美术片取得“中国学派”的巨大声誉,凝聚着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心血。美术片最初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这片土壤中不断汲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逐渐生根发芽,开出了一朵朵绚烂的中国之花。从早期的《铁扇公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动画的先驱者万氏兄弟在探索美术片民族风格所做出的努力。出于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为了和迪士尼等西方民族特色的动画片一争高下,万氏兄弟选择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神话《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与芭蕉扇”这个故事题材,进行了美术片民族风格的一次成功探索。
一、《铁扇公主》民族风格分析
《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时长80分钟,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开一时风气之先,为日后美术片民族风格的成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
(一)内容民族化
《铁扇公主》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西游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是美术片重要的选材依据之一,对这类题材的改编创作还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金猴降妖》等多部优秀的美术片作品。这部美术片的人物造型以及环境背景大都符合观众传统审美心理,无论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铁扇公主等形象都脱胎于中国传统人物形象,其山川河流、屋舍楼宇都是中国式的风格。人物的武打动作、歌舞表演都具有中国传统戏剧元素。这也成为中国美术片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后来的美术片《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都因为其恰当采用中国传统戏剧元素而获得成功。
(二)教育功能
《骄傲的将军》(1956年)
与国外美术片发展的背景不同,中国美术片的发展一开始就肩负教育宣传的责任。中国动画在发端之初,便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与国外动画的对娱乐性的重视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最显著特征可谓教化为先,娱乐在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文艺成了对人民大众进行鼓舞宣传的最佳武器。美术片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职责,并在民族存亡之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铁扇公主》也不例外,它将象征性的抗日内容加入到影片之中,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热情。随后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国美术片绝大多数都定位于宣传教育功能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术片应有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这也是中国美术片后来发展遇到困境的一个原因。
(三)对国外动画的借鉴
作为一部商业动画片,《铁扇公主》为了吸引观众,采取了一些西方动画中的商业流行元素,如牛魔王的小妾造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具有明显洋化的味道。另外,人物动作表现上也带有搞笑夸张的成分,这也是受了美国迪士尼动画的影响,其中不少夸张变形的噱头有一定的低俗之嫌。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美术片创作者将目光一度投向了前苏联,前苏联美术片的创作模式成了中国美术片的重要借鉴,可惜过于模仿的痕迹使得中国美术片失去了自身应有的魅力,如今也有不少人出于急于求成的心理,盲目对日本、美国动画进行照搬利用,这样一来会加剧中国美术片自身民族风格的缺失,缺乏自身民族风格的美术片只能成为一种失败的“四不像”。
二、“探索民族风格之路”
《牧笛》(1963年)
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美术片曾被有些国外评委认为是苏联的作品。当时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动画片组组长的特伟后来回忆说:“这件事一方面说明当时我们的动画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说明我们模仿别人已经是模仿到家了,但是,你再会学,学得那么逼真,人家还以为是别人的东西。只从这点上说,也应该考虑创作我们自己的民族动画片了。”①因此,在1956年拍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的时候,特伟提出了“敲喜剧电影之门,创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这为后来中国美术片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鲜明的原则,之后的美术片的创作大都朝着这样一个方向进行发展。作为第一部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从剧本题材、人物造型、动作设计、建筑场景,自然山水乃至影片配乐都强调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例如剧本是从中国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临阵磨枪》脱胎而来,人物造型借鉴京剧的脸谱艺术,背景设计借鉴中国壁画和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人物动作借鉴京剧的表演模式,音乐、音响则将中国京剧的锣鼓点子、打击乐器吸收进来。当特伟提出“创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并且在他的作品中身体力行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为创作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奠定了基础,并为日后中国动画学派电影的建设开了先河。②这部动画片的民族风格特性直接影响了以后美术片的创作风格,被誉为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
三、民族风格的探索与成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为中国美术片的民族风格之路铺平了道路,无论是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木偶、年画、剪纸、皮影、泥塑、折纸以及画像石、画像砖、宗教壁画,还是充满文人情趣的水墨图画都为美术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美术式样。同时中国音乐戏剧、民间故事、神话寓言为美术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美术片的创作者们面对如此深厚的文化宝藏开创出了美术片的新风格形式,突破了西方传统动画单线平涂的美术式样,为世界动画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剪纸与皮影元素的运用
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受捷克剪纸片《好兵帅克》的启发,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皮影与剪纸相结合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这部剪纸片运用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剪纸与皮影的镂刻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之后著名的剪纸片还有长片《金色的海螺》,作为一部风格成熟的剪纸片作品,它吸收了陕西皮影、北方剪纸、永乐宫壁画的美术风格特点,保持了皮影戏和剪纸窗花的特点。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运用拉毛剪纸技术拍摄了具有水墨韵味的《鹬蚌相争》,为剪纸片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二)水墨动画的创立
《九色鹿》
水墨画是极具中国艺术魅力的艺术种类,中国的艺术家经过实验探索使得水墨形象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之上。以往的动画制作都是以单线平涂为主,画面难免显得没有层次感,水墨动画则突破单线平涂的限制,画面出现水墨墨色晕染的层次感,这是中国美术片对世界动画的一个贡献。中国水墨动画特有的浓淡干湿的笔墨韵味以及水墨在宣纸上的渗透和意趣,几乎成了中国美术片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从最初的《小蝌蚪找妈妈》到《山水情》、《牧笛》、《鹿铃》、《雁阵》以及近来用电脑三维技术创作的《夏荷》、《塘韵》,都无一例外彰显了中国水墨的独特韵味。
(三)民族风格的木偶片
木偶片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美术片种,捷克的动画就以其木偶片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世界。《神笔马良》是中国第一部成熟的民族风格木偶片,其栩栩如生的立体视觉效果比起单纯的平面二维动画更具视觉吸引力。中国第一部木偶长片《孔雀公主》选取了中国美术片中少见的爱情题材,由于这是一部定位于成人观看的美术电影,因此情节的跌宕曲折,情感的细腻刻画在影片中表露无遗。这一类的美术片除了木偶以外,还有黏土、布偶、竹偶、瓷偶等艺术形式,这就更加丰富了木偶片的表现手法。黏土动画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动画类型,如美国的《小鸡快跑》、《圣诞惊魂夜》、《僵尸新娘》等都是黏土动画的代表剧作。中国在这方面的尝试比较少,反战题材的偶动动画短片《呐喊》则采用了国际流行的粘土动画的形式,被观众称为黏土动画版的《士兵突击》。虽然风格稍显粗硬,内容也颇有血腥,可毕竟是一次黏土动画的大胆尝试。
(四)动画片的民族风格
成功的动画片作品往往是多种民族艺术元素的集大成者。从民族风格的美术式样、民族风格的剧本创作、民族风格的背景配乐、到独特的民族文化审美理念,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天书奇谭》等动画长片到《没头脑与不高兴》、《三个和尚》、《九色鹿》等动画短片都充分挖掘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表现手法、美术风格、叙事手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与发展,这些作品无愧于作为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动画片的民族风格在于所选取的美术式样,中国传统的画像石、画像砖、宗教壁画以及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等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美术形式都被艺术家们拿来运用在动画片的创作中。油画是纯粹的西方美术形式,油画风格的动画短片《叶子》可以视为是对西方美术形式的借鉴之作,虽然比起油画风格的经典动画片《老人与海》显得不够成熟,但是也可以看作是一次中国动画对国外动画的借鉴。
四、美术片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彰显了美术片的艺术魅力,但是中国美术片的民族风格问题并不是单指其美术风格。因为美术片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剧本、美术、摄影、音乐、剪辑很多方面都存在民族化的问题。完整的民族化的影片,整体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应当是和谐的。我们看到我国许多成功的作品,它首先表现的是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感情、中国人的气质生活和文化,它所包含的一切内涵,是中国艺术家表现中国人自己,这是一种自然、深沉的情感流露。③例如同样是表现幽默的情节,美国式的滑稽幽默与中国式的滑稽幽默的表现方式截然不同,两者一个夸张,一个含蓄。在动画片《过猴山》中,完全一派中国式的幽默,具有轻松诙谐的幽默感,绝不会向美国动画片 《猫和老鼠》那么夸张变形。中国传统文化提倡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思想,中国的美术片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同时所谓“文以载道”,中国美术片的发展过程中承载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惩恶扬善”、“劝诫讽喻”的教化思想。如 《崂山道士》鞭挞了不劳而获的思想;《愚人买鞋》讽刺了食古不化读死书的人;《哪吒闹海》反映了对邪恶势力的英勇反抗。
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在国外屡受好评的动画短片《三个和尚》深刻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一辩证的关系。故事取材于中国古老的寓言故事,虽然也承载了美术片传统教育功能,但是其故事叙事手法却是现代的、国际化的,所以这部18分钟的短片成为迄今为止在国内外获奖较多的美术片之一。作为一部无对白的影片,其生动简洁的造型设计,精炼概括的线条勾勒,具有民族特色的幽默配乐,戏曲表演的高度假定性为这部短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形式风格是传统的、民族的,表现精神内容却是现代的、国际的,这是一次民族形式向现代精神的成功构建。事实上中国这类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短片为数不少,像《女娲补天》、《三十六个字》、《新装的门铃》、《超级肥皂》、《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高女人和矮丈夫》、《选美记》、《毕加索和公牛》等。这一类的动画短片在“艺术语言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在主题内容上都追求着某种耐人寻味的文化性思考”。④
结语
中国美术片民族风格在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动画《大闹天宫》中就有了完整的表现,同时中国美术片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经过了文革时期的停滞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重新达到了一个高峰。涌现出《天书奇谭》、《九色鹿》、《鹬蚌相争》、《蝴蝶泉》、《火童》、《山水情》等一批优秀作品。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展,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在创作理念上有了新的发展。以往的美术片过于注重对于不同美术风格的实验探索,忽视了美术片作为电影的特性。在有意识地借鉴世界各国动画流派的经验之后,中国美术片的民族风格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美术片的发展逐渐失去了以往的辉煌。由于以往那些代表中国美术片高峰的作品都产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美术片的生产由国家包购统销,艺术家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创作。现在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美术片的生产自负盈亏,加上欧美日本动画的涌入,抢占了部分中国市场,一时之间美术片发展陷入了缓慢的阶段,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的美术片似乎失去了市场。许多动画制作者模拟仿制了不少具有日、美风格的动画作品。人们都在期盼着传统的回归,期待着中国美术片能重拾往日光彩。民族风格是中国美术片独立于世的核心所在,具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的美术片必将以一个新的姿态活跃在世界动画影坛上。
①金天逸《中国动画学派的发轫、成型和成熟》[J].电影艺术,2004(1):57.
②金天逸《中国动画学派的发轫、成型和成熟》[J].电影艺术,2004(1):57.
③金天逸《中国动画学派的发轫、成型和成熟》[J].电影艺术,2004(1):57.
④张慧林《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