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齐白石作品艺术市场表现透视

2013-10-09撰文叶龙凯

创意设计源 2013年2期
关键词:书画作品拍卖会齐白石

撰文:叶龙凯

一、清末民国时期齐白石作品价格表现

清末民国时期是齐白石进入艺术市场的主要时期,齐白石早期的艺术活动范围较广,从北京到广州无处不见其足迹,至1919年寓居北京之后才相对固定活动于北京,凡琉璃厂、荣宝斋以及一些朋友或者弟子开设的画店成了他的作品寄卖场所。齐白石参与艺术市场的方式主要通过在画店或是在家中张贴润例的方式进行,他将自己的作品直接送至这些机构出售或者通过机构按其所公布的润例接受购求者预定。这些机构在出售齐白石的作品或者向齐白石订购作品时大多没有关于作品尺寸、价格、题材的详细记录,仅有一些散见的信札或是手稿记载。所以本文主要以齐白石这一时期历年公布的润例为主要参照。其1902年至1947年所公布的润例情况如表一:

齐白石润例统计表(1902年-1947年)

(资料来源:白巍《艺苑奇葩齐白石》、黄苗子《画坛师友录》、王中秀 茅子良《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

从表中所列出数据可以看出,齐白石的篆刻价格从1902年樊樊山为其制定的第一例润例“每字三金”开始一直到1946年的“每字四元”,前后二十多年间仅增长一元,其绘画作品价格从1921年吴昌硕为其定制“整张四尺十二元、五尺十八元、六尺廿四元、八尺卅元”至1946年二十余年间上涨幅度在一倍左右。从1946年开始其作品价格相比此前上涨近万倍,而仅1946年至1947年一年间,价格又在原有“一尺十万”的基础上上涨两倍,扇面、册页上涨超过五倍。通过对齐白石1902年-1946年的润例统计分析,可看出其作品价格在清末民国时期总体呈上升态势,以1946年为分界,在其作品价格处于总体上升趋势的同时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性特点:前期作品价格上升缓慢,后期作品价格急速上升。

二、清末民国时期齐白石润例变化原因

本文分别从齐白石的声誉、个人状况以及时局物价三方面来分析齐白石这一时期润例变化。

第一,声誉。在中国传统书画市场中,作品的价格是书画家作品价值的外在表现,而作品价格的高低与艺术家在当时书画市场中地位与名声紧密相连。齐白石自1902年远游至1919年定居初期,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虽已很高,可由于当时北京的一些书画爱好者及消费者对其知之甚少,加之很少有机构为其推介,故其扇面作品低至两元一幅,比普通画家作品价格一半还低,却仍少人问津。后来得到陈师曾赏识,并于1922年将其画作带至日本展览后名气大振,才得到北京一些书画购求者的重视。作品价格也从四尺十二元增至四尺二十元,篆刻从两元增至四元。在1931年吴昌硕为其书写的润例基础上增加价格,还加上一些定制绘画作品的要求,如“……凡画不题跋,题上款加十元;字小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随着名声渐大,对购画者也提出了要求,“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换、交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触恶急。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第二,个人状况。齐白石成名后,始终保持着憨厚朴实的感情,不因跻身大艺术家的行列而掩饰出身,反而时常以此来激励自己,在他无数珍贵的作品上,落款署或印“阿芝”、“木居士”、“杏子坞老人”等称谓。他也不因后来身居京华,结游高士、享誉海外而忘记过去那艰苦的环境。他在自述中曾提到:“乙丑(1925年)正月,有同乡对他说:‘你的画名,已传遍国外,日本是你的发祥之地,离我们中国又近,你何不去游历一趟,顺便卖画刻印,保管名利双收,饱载而归。’他说:‘我定居北京快九个年头了!近年在国内卖画所得,足够我过话,不比初到北京是门可罗雀了。我现在饿了,有米可吃,冷了,有煤可烧,人生贵知足,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可见齐白石对名利没有过多追求。

第三,时局物价。影响画家作品价格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往往受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制约。国民党当局于1934年11月4日推行“法币”政策。1945年日本投降后,齐白石恢复了卖画刻印的生活。1946年,他参加在南京、上海举办的画展,所带去的两百多幅画全部售出,润资全是“法币”,一捆一捆数目“相当可观”。齐白石回到北京后,这些钱连十袋面都买不到,“法币”几乎成了废纸。当时,在饭馆里吃一顿饭,要耗资千万元以上。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法币急剧贬值。接着,国民党当局于1948年8月19日发行“金圆券”以取代“法币”。当时的收兑比率是一圆“金圆券”折合三百万元“法币”。一些囤积居奇的掮客或富商大贾,一时看中齐白石的画可以保值、升值、发财,于是争先恐后成批订购他的画,一订就是几十张或几百张。齐白石的案头积纸如山,但交件后换回的是一大堆如同废纸的钞票,一张画的润资竟还买不到几个烧饼。货币贬值,触目惊心。齐白石只得被迫歇业,推出“暂停收件”的告示。无奈之下,齐白石只好在1946年首次修改自己绘画篆刻润例:“一方尺二万,册页一尺二万;扇面中者三万,大者五万;粗虫小鸟一双一万五千,红色三千、五千;刻印:字三分到五分一字二万,朱文加倍。每元加二角,介绍不酬谢,送礼物不乐。丙戌中秋白石”

一年之后齐白石再次增加润例:“一尺十万(册页作一尺,不足一尺作一尺),扇面中者十五万,大者二十万。粗虫小鸟一只六万,红色少用五千,多用一万。刻印:石小如指不刻,一字白文六万,朱文十万。每元加一角。丁亥五月十八日。”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变化,从而出现了上表所展现的画作价格一尺十几万的惊人价格。

自序墨迹 镜心

三、20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齐白石作品市场

20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的四十余年间,齐白石的书画市场状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至齐白石逝世前的状况,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状况。1950年荣宝斋公私合营以后,画家们蜂拥而至,这里成为书画家之家。齐白石、徐悲鸿都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荣宝斋出售,他们时常来到荣宝斋作客。此时齐白石绘画的润格,一般每平方尺仅四元,工笔草虫、山水、人物则要加倍。其间有些知名人士或熟人私下买他的画,普通的画价约十元,其它画价也酌增。齐白石作品在建国初期有两个特征:一是画价随行就市。由于社会条件和人们观念的限制,齐白石的画甚至沦落到地摊上出售,只卖两元一幅,即便是如此低廉的价格,一般人也不会问津。当初荣宝斋为白石老人出版《白石老人画集》,标价他的画也由两元一尺到四元一尺、八元一尺,进而实行随行就市。二是价格与价值背离。新中国成立初年,经济正处于恢复期,百废待兴,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很低,文化消费刚刚起步。尤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经济政策,制约了国民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就艺术产品而言,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价格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直至齐白石老人于1957年去世之前,他的绘画价位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定位仍然是不尽如人意的。叶祖孚在《北京琉璃厂》一文中提及:“五十年代在墨缘阁看到过张大千的人物画,蝉翼纱衫层次分明,他的工笔画确实功力非凡。齐白石的蟹虾是生动活泼的、呼之欲出的。现在很难见到齐白石、张大千的画了。”从此处记载可见,五十年代初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在一些画店很容易见到。 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后十年间,包括齐白石在内很多书画家的绘画艺术品都遭到破坏,更是少有市场方面的记录。

四、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齐白石作品市场

中国大陆最早的艺术品拍卖活动,先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尝试。1992年10月3 日,深圳市动产拍卖行在深圳博物馆举办了“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敲响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第一槌,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历史的新篇章。齐白石作为近现代书画的典型代表,其书画作品在拍卖市场的表现也极其优异。1980年其一幅《菊花双鸡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就以17万港元成交。6年之后,其《东方朔》在1987年又以24万港元成交,1988年其《花果》四屏在佳士得拍出180万港币的高价。1991年苏富比拍卖其《山水》金笺水墨以120万港元成交。这一系列惊人的拍卖只是齐白石书画拍卖市场的开始。

正如《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指出,2000年之前拍品以中国近现代书画为主,交易的规范化程度较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而齐白石的书画作品在2000年之前也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总体呈现徘徊的特性。1994年的春季拍卖会,上拍的齐白石作品数量达到28件,成交23件,成交率达82.14%。平均价格为5.2万元/平方尺。1994年秋季拍卖会时,齐白石作品的平均价格竟然飙升到11.1万元/平方尺,总成交量接近2000万元的规模。1995年的春季拍卖会,虽然成交总量维持在1520.1万元左右的水平,上拍117件,成交73件,成交率有所下降,平均价格也回落到6.7万元/平方尺1995年秋季拍卖会,齐白石作品的平均价格继续保持在7万元/平方尺,而上拍数量也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点为191件。

要在短时间里通过刚刚起步的内地艺术市场消化如此多的齐白石作品,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接下来的1996年,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不可避免地下挫。1996年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平均价格跌至3.0万元/平方尺的低点,而在同年的秋季拍卖会上其价格更探底到2.8万元/平方尺。1997年爆发了金融风暴,万贯家财可以在瞬间化为泡影。此时,人们对于齐白石作品价格的预期仍是一个“跌”字,海外市场普遍弥漫着持币观望的气氛。然而艺术市场有自己的涨跌规律,正是由于齐白石作品价格在1996年已经进行了调整,消化了泡沫,因而有效地规避了风险。1997至1998年末,齐白石作品出现了不跌反升的行情,平均价格始终在3.6万元/平方尺上下浮动。金融风暴对亚洲经济区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续到了1999年,亚洲地区的艺术品市场到1999年末才出现整体性复苏的迹象。1999年内地的秋季拍卖会,齐白石作品的上拍数量已经锐减到了36件,其中成交15件,成交率为近年来的次低点,为41.67%,而成交金额仅为1994年秋季拍卖会的17.8%。2000年以来,国家实行积极货币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投资行为。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广大的收藏群体认识到艺术品投资是的低风险,富裕起来的人们审美意识与文化消费观念的提升,更加速了民众向艺术品市场的靠拢。

2000年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对理性分析齐白石书画作品的市场走势提供可能。

见表二:齐白石书画作品拍卖数据统计(2000年-2009年)

(资料来源:雅昌艺术市场检测中心)

从上表所示数据可以看出,齐白石书画作品自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从成交价、成交量及上拍数量三个方面都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市场表现稳健。对齐白石这10年间书画作品拍卖数据的分析,可以将其分为3个阶段:第一,稳健发展阶段(2000-2002),2000年至2002年这3年间,齐白石作品的成交价始终稳定的保持在5.3万元/平方尺左右,而成交率也较好的保持在70%左右。第二,快速攀升阶段(2003-2005),自2003年秋拍开始,齐白石书画作品的上拍数量从先前的春秋季拍卖的100幅左右急速上升到300幅以上,而成交价也从前3年的5.3万元/平方尺左右迅速飙升并稳定在15万元/平方尺左右,除此之外流拍的数量也下降到15%左右。第四,理性高价阶段(2006-2009),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书画市场进入新的“调整”之中 逐渐趋于理性。齐白石的作品价格在经历2005年秋季276451元/平方尺的空前高价后,2006年有了短暂的回落,然而在其后的3年间有开始稳健攀升,始终保持在26万元/平方尺左右,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市场成交率。

表二 齐白石书画作品拍卖数据统计(2000年-2009年)

从齐白石书画作品近十年的拍卖形势来看,其作品的行情已趋于理性,很难再出现像2005年那样的井喷现象,然其在以后书画作品拍卖中仍有可能保持良好的市场态势。首先,齐白石作品有着广大的受众群体。基于其作品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造型简练,神态活泼,构思新颖,色彩丰富,融中国传统写意画与民间绘画的技法于一体,他用笔浓重老辣,善用枯笔与焦墨;用色注重明快,喜用原色,对比感强,为人们所称道。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齐白石成为公众性的艺术人物,他的作品甚至被印在脸盆、暖水瓶上作为装饰,由此奠定了齐白石在人们心中的美誉度。无论是在美术史上,或是在艺术市场上,齐白石毋庸置疑都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第二,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品收藏在继续发挥满足人们精神消费功能之外,也逐渐体现出了为资产保值和升值的功能,成为一种社会瞩目的投资行为。”内地出现了真正富裕起来的知识群体,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素质,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他们对艺术品的收藏不仅视为一种投资,同时也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等方面加以考虑,与此同时企业收藏也应运而生,并做出了长期的收藏计划。第三,理论研究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理论探讨为出发点的齐白石书画学术交流会,汇集了业内的专家学者,针对具体研究对象展开深入讨论,形成了学术界相对集中、成熟的论调,通过专著、论文等多种形式在较大范围内传播了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尤其是跨区域、国际化的大型研讨会,意义更为深远。这些理论研究加深了公众对齐白石的了解,进一步挖掘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确立其在近现代书画史上的地位,对保持其良好的市场走势提供了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书画作品拍卖会齐白石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家有谢天谢地
齐白石买假画
疯狂编辑部之拍卖会
广东崇正2017年春季拍卖会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少儿书画作品8幅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