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现实与理想间穿行
——《三个白痴》的教育叙事分析
2013-10-08徐立明
徐立明,钟 铧
(德州学院 教育系,山东 德州 253023)
2011年笔者给学生上《小学教育学》课,偶然得知有一部印度电影叫《三个白痴》,反映高等教育问题。初次观赏,笔者既惊喜又震撼。后来,该影片中的人物、情节经常在脑海中浮现、游动,成为纠结、困扰笔者的一种“情结”,笔者遂决定对该影片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即是研究者以叙事方式对教育素材进行微观分析与重构,以发掘隐藏其中的教育意义的一种质的研究方式。”[1]笔者先是反复观看该影片,以便形成完整的印象。为了准确分析,笔者利用该影片的中文字幕作为分析的文字资料来源。通过边观看电影边书写台词的方式,将有关教育的重要话语记录了下来。根据数次观看影片的印象,对电影的故事情节建立了内容分类体系或编码系统。笔者为整部电影建立了“家庭教育”“竞争教育”“设计性教育”“激励教育”“创造教育的条件”“兰彻的个性”“死记硬背的教育”和“功利化教育”等码号。笔者一边写台词,一边将电影情节进行主题编码和码号归类,例如,将帝国工程学院院长以鸟巢、太空笔为“道具”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情节概括为“竞争教育”,将兰彻与法罕的父亲的对话以及法罕说服其父的对话编码为“家庭教育”。当然,这个编码系统一开始并不完善,例如,有的电影情节像院长的新生入学教育讲话既可归为“竞争教育”,还可以归为“激励教育”,缺乏排他性,后逐步改进。
“资料具有自己的生命,只有当我们与它相处一定的时间,与它有足够的互动以后,它才会向我们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貌。”[2]通过反复阅读、不断分析综合,笔者将《三个白痴》的主要思想概括为:针砭设计性教育、倡导非设计性教育,批判竞争教育、宣扬非竞争教育,揭露功利化教育、弘扬非功利化教育;由设计性教育、竞争教育与功利化教育串构而成的教育现实,与由非设计性学习、非竞争性学习与非功利化学习串构而成的教育理想之间的对立统一。
一、针砭设计性教育,倡导非设计性教育
教育是需要设计的,例如,教育目的就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预期设计。问题是教育目的应根据外在于受教育者的他人需求来设计呢还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内在愿望来设计?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影片《三个白痴》始终表达着设计性教育与非设计性教育的对峙、冲突,并以前者的失败、后者的胜出为结局。
(二)设计性教育
在影片《三个白痴》中设计性教育主要体现为家长对子女未来命运的操控。
法罕一出生就被父亲寄予了将来要做工程师的期望,注定了要上帝国工程学院的命运,根本没人问过他想当什么。
影片中法罕的父亲与兰彻有一段关于发罕的对话。他对兰彻说:“他曾沉迷于这些无用的爱好。到处跑,去拍摄动物,想要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成绩)从94分降到91分。”兰彻感到好笑,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要让他做工程师,而不让他做野生动物摄影师?”法罕的父亲生气地制止兰彻:“够了!求求你,不要毁了我儿子的未来。”从法罕父亲的话语中我们明显看出父亲对儿子人生道路的预设、独断。
再一个片段是法罕与父亲的对话,因这段对话精彩而关键,故实录如下:
父亲:“法罕,你今天没去面试吗?”
法罕:“我没去。爸,我不想做工程师。”
父亲:“那个骗子兰彻把你弄糊涂了!”
法罕:“我不喜欢工程,会成为很烂的工程师。兰彻只是简单地想,把你的热情所在作为职业,那时工作就会变成娱乐。”
父亲:“你在丛林里能挣到钱吗?”
法罕:“一点点报酬,但我可以学到很多。”
父亲:“五年以后,当你看到你朋友都买车买房了就会恨你自己了。”
法罕:“作一个工程师活着只会给我带来绝望,那时我会恨你的。我情愿恨我自己,爸。”
父亲:“全世界都会笑话你!标榜你为失败者,因为你最后一年放弃了。卡普尔先生认为你在帝国理工大学很有前途,他将会怎么想?”
法罕:“给我买空调的可不是卡普尔先生。让我睡得很香而不是睡得不舒服的不是卡普尔先生;让我骑在肩上逛动物园的不是他。为我这么做的人可都是你啊,爸。你的感受对我很重要,卡普尔先生对我没有任何影响。我都不知道他姓什么。”
父亲:“你以为自己是情景剧里的英雄?”(妈妈插话:“好了,别说了……他现在很乱。如果他像拉朱一样做傻事了,那可怎么办?”)
父亲还在生气:“那我们不说了。我一个字都不能说,不然他就会跳楼。”
法罕:“不会的,爸。我不会去自杀,我保证。你讨厌的兰彻把这照片(指法罕父母微笑的合影)放到我钱包里,对我说:‘如果你有任何自杀的念头,就想想你们俩看到我的尸体时你们的微笑又会变成什么?’爸,我要说服你,但不是用自杀来威胁你。爸,我做了摄影师会怎么样呢?拿的钱少,住小点的房子,开小点的车,但是我快乐,我会非常快乐。无论我对你做了什么,都是因为我真的爱您。以前我什么都听您的,就这么一次,就让我听着我的心吧。求您了,爸。”
法罕的父亲最终被说服:“去过你的生活吧,儿子。”并表示把给法罕新买的笔记本电脑换成专业相机,法罕需要钱随时都可以向他要。
法罕以情理交融、道理深刻、感人至极的话语消解了父亲要求他做工程师的顽固思想。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他父亲的设计性教育——听从父命做工程师,同时也看到了他说服父亲时所期盼的非设计性教育——听从己愿做摄影师,我们还看到了多数影片的一种庸俗化结局——“善”胜过了“恶”,在本片中体现为非设计性教育战胜了设计性教育。
影片中还有一个故事是体现设计性教育及其悲剧、非设计性教育胜出的,这就是院长的家庭教育。院长的儿子同样被父亲要求做工程师,连着考了三年帝国工程学院都未能考上,结果自杀了。直到兰彻、法罕到院长办公室为拉朱偷试题事发,院长才通过与二女儿的对话明白了真相。我们看下面这段对话:
院长质问女儿:“他是怎么拿到我办公室的钥匙的?”
女儿伤心地说:“我给他的。我真希望我给了弟弟这把钥匙,那么他今天就还活着。”“你以为你儿子是从火车上摔下死的?”“你一定要他做工程师,可你有没有问过他想要做什么?你把那么多压力加在他身上,到入学考试的时候他就选择了死亡。”
院长迷惑:“我不明白。”
女儿泣诉:“他想学文学,当作家。可他能写的就只有这封自杀遗书。”“就一次,如果你说,如果你说你不想(学工程)就不要学工程,按你心里想做的去学,那他今天就还活着。”
父亲:“他就不会自杀。”
女儿:“是的,爸爸。不是自杀,是谋杀。”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出院长对儿子实施的是设计性教育,是以自我为中心而非以儿子为本的教育,女儿的话语使他明白了真相,明白了自己对儿子人生的独断专行导致了儿子的轻生。
院长在经受了儿子自杀真相的打击,亲眼目睹了兰彻运用发明的“电流转换器”“吸尘器接生器”挽救了他的外孙后终于彻底醒悟,对自己的外孙说:“踢得好!想当足球运动员吗?做你想做的吧。”要知道,他对外孙是有预设的——“男的就当工程师,女的就做医生。”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设计性教育的落败和非设计性教育的被认可。
对法罕所受的家庭教育与院长的家庭教育比较归纳,可形成关于设计性教育的概括性认识。从图1我们看出:法罕所受的家庭教育和院长的家庭教育极为相似,都是父亲对儿子的学业目标进行外在设计,属于设计性教育,结果都是儿子的学业生活不幸福(表现为屈从、平庸、不快,甚至是绝望)。由此我们看出设计性教育是有可能违背受教育者本性的教育,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从图1中我们还看到了非设计性教育的胜出——两位父亲改变了教育态度。
图1 设计性教育案例示意图
(二)非设计性教育
影片中主人公兰彻的表现是非设计性教育的典型。大学期间及十年后的兰彻具有异乎寻常的创造性。他之所以超凡脱俗,不仅是因为没有人强迫他学习工程学、成为工程师,而且因为他有内在的学习愿望。“他上大学是为了学习的乐趣,他从来不在乎自己是第一还是最后。”(法罕语)“因为我喜欢机器,工程就是我的激情。”(兰彻语)正是因为兰彻爱好学习、酷爱工程学,他在帝国工程学院的学习是遂(自己的)心所欲的,而非外在设计、外在强迫的,因而是快乐并易于取得成功的。
兰彻不仅自己随心所欲地学习,而且用非设计性理念来劝说法罕:“别干工程了,去摄影吧!发挥你的天赋去。要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爸强迫他去做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他爸要他去做歌手,想想是什么灾难。懂了吗?傻瓜一个!深爱着摄影,却要弄机器。”在这里,兰彻向发罕表达了有效的工作应该是基于内在愿望的思想。
和兰彻一样喜好学习、富有创造性的人,叫乔伊·诺博。他的作业设计是将摄像机装在直升机上,用于监视交通等。由于他父亲中风后“两个月无法专心。”延迟了上交作业。然而,院长认为“他的计划不切实际”,拒绝了他的延期请求,并推迟他的毕业时间。苦闷的乔伊·诺博最后自杀了。他的自杀表明了设计性学校教育所具有的摧毁人的力量。他的吉他弹唱“我这一辈子,一直过着别人的生活。就这么一次,让我做我自己。给我阳光,给我雨珠。再给我一次长大的机会,我要再次成长。”表达了对非设计性教育的渴望。
综观《三个白痴》,有多个情节表达了非设计性教育是人的内在需求。一是乔伊·诺博的吉他弹唱。二是法罕对父亲的真情话语:“以前我什么都听您的,就这么一次,就让我听着我的心吧。”再有就是院长女儿对院长的指责:“就一次,如果你说,如果你说你不想(学工程)就不要学工程,按你心里想做的去学,那他今天就还活着。”兰彻对院长未出生的外孙所说的话:“你要做自己想要的啊!”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人的本性,而外在设计的生活尤其是违逆人的内在愿望的生活设计是非人性的,因而人们渴望非设计性教育,以各种形式反抗设计性教育、追求非设计性的教育生活。
影片一方面直接展示、揭露、批判设计性教育,另一方面又以设计性教育的结局——法罕的父亲转变态度、法罕如愿以偿、院长转变态度,以及非设计性学习生活的结局——兰彻的成功,宣告了设计性教育最终失败、非设计性教育最终胜利。
关于人的发展,笔者想到一个成语——水到渠成。水的流向有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如果由人工水渠来规范水的流向,可能会违背水由高到低的流动本性。试图修建水渠引水上山,结果水渠修成了,而水依然停留在山下,岂不是白费心机与人工吗?在水与渠的关系上,不应异想天开而应该求真务实,即天然渠道是由水的流动冲击而生成的,渠道是水的创造物,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然,“渠成水到”未必都是错,如果人们修建水渠时考虑了“水到渠成”的可能性,将水的本性流向作为满足人类外在要求的前提基础或者将人的需求附加在水的本性流向上,也是可以做到“渠成水到”的,这样的人工设计与水的流动本性达成了内在统一。此种“渠成水到”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渠成水到”的人为形塑与“水到渠成”的自然天成共生不悖。因此,如果把教育比拟为“渠”,将人的发展喻之为“水”,那么“水”与“渠”的实然状态大致有三种:一是违逆水的本性的“渠成水到”,这种渠是无效的,就像引水上山违背水的本性以至于劳而无功一样;二是顺应水的流向本性的“渠成水到”,例如平原上的人工河道,它符合水的流向本性、满足人们引水灌溉的生活需求;三是由水率性而为的“水到渠成”,这种“水渠”或者是天然河道,给流域内的人民带来灌溉、饮水的便利,或者是洪水肆虐、冲毁田园所形成的沟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危害。由此看来,在人的发展上,我们应该是“渠成水到”而不是“水到渠成”,因为“水到渠成”意味着我们放弃教育责任,任由教育对象自然成长;当然,我们在修建“水渠”时要建基于“水”的本性,切忌自我中心,对儿童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二、批判竞争教育,宣扬非竞争教育
竞争既是自然界的基本事实,也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象。竞争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被人们演绎得剧烈过度,以至于人们深受其害。竞争社会与竞争教育互为幕后推手。影片《三个白痴》始终表现着竞争教育与非竞争教育的对立。
(一)竞争教育
影片中的大学校园竞争教育以院长的新生入学教育最为典型。他以杜鹃孵蛋为例教育学生:“杜鹃不会自己筑巢,它把蛋产在别人的巢里。要孵蛋的时候就把其他鸟的蛋推出巢外,干掉对手。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无法竞争就等死吧。”他把入学新生在高考中胜出、其他报考者落败与杜鹃孵蛋、残害同类的事实进行比拟:“你们也像杜鹃一样,你们干掉他们才能进帝国工学院。别忘了,本院一年收到4万份申请书,只有200名被录取,就是你们。这些都玩完了,像摔烂的蛋。”并忠告“记住,生命就是赛跑。不跑快点就会被踩过去。”在这里,院长非常直白地向学生传达了学习竞争的观念,而且非常有说服力。
院长不仅向学生灌输学业竞争的观念,还不断地激励学生参与竞争、力争优胜。院长的激励教育情节主要有四个:其一是太空笔激励。在新生入学教育现场,院长拿出当年他的主任赠送给他的象征杰出的太空笔,表示要奖励给杰出的学生,询问“你们谁想赢得这支笔?”这一诱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参与竞争、战胜对手的欲望。二是工作激励。毕业前,院长对学生们说:“很快,26家公司要来这里招聘了。甚至在期末考试前你就可以拿到工作。这是你们的最后一次机会,我的朋友们。猛踩油门、全速行驶,走向社会、开创历史!”在这里院长将学生的学习竞争与获得职位联系起来,使学生为了获得工作职位而努力拼搏。三是家庭收入激励。在院长办公室,法罕、拉朱为他们在院长女儿订婚宴上的混吃混喝行为向院长道歉认错,院长在小黑板上写出了兰彻、法罕、拉朱三个人的家庭收入,意在说明兰彻不用为家庭着想,混得起,而他们家庭负担重、父母供养他们不容易、需要他们努力拼搏来养家糊口,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功利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四是荣誉激励。院长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决定学生合影时的座次位置。兰彻考了第一就和院长坐在一起,表示一种殊荣,而法罕、拉朱因成绩垫底就被安排在最后面的角落里,表示“罪有应得”,从这个情节,我们看出院长的竞争激励教育无处不在。
(二)对竞争教育的批判
影片《三个白痴》通过展示竞争教育的恶果批判了竞争教育的非人道性。我们先来看一个电影片段。怒气冲冲的院长强迫兰彻给学生上课,兰彻在黑板上杜撰了两个工程学名词,要求学生们用半分钟的时间界定这两个词,并且展开竞赛。结果时间到了,没有一个人完成。兰彻讲到:“现在把你们的人生倒退一分钟,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兴奋吗?为获得新知识而好奇吗?激动吗?有这样的人吗?院长。没有,你们都陷入了疯狂的竞赛中。即使你第一个找到了答案,这种方法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加吗?不会。增加的只有压力。这是一所大学,而不是压力锅。就算是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可你们只会说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兰彻的话表明,学习竞争只会使学生为了避免失败或追求优胜而学习,不会使学生因为好奇、为了获得知识及求知过程中的快感而学习。在教育竞争中,学生沦为机器,缺乏作为活生生的人应有的感受。
学习竞争会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甚至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恐惧。拉朱就是明显的例证。拉朱对兰彻说:“工程既是我的老婆又是我的情人。可我还是考不好,为什么?”兰彻说因为他太懦弱,害怕将来。具体来说,拉朱将大学学习与考试、姐姐的嫁妆、工作等联系起来,这些外在的东西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和恐惧,虽然他热爱工程学,也是学不好的。“这么怕明天,今天怎么活?你怎么去专心学习?”院长的儿子自杀是竞争教育害人的又一例证,外在的压力(源于父亲的逼迫)和内在的绝望(无意义感或对高考竞争失败的恐惧)使他选择了自杀。
教育竞争还会导致学生道德败坏。影片中的查图尔认为,取得第一的路只有两条:提高自己的成绩和降低对手的成绩。为了在考试竞争中胜出,他一方面“一天苦读18小时”,另一方面,“考试前夜想办法扰乱其他人”,具体措施就是在考试前的晚上偷偷摸摸地将色情画报塞进同学们的房间。这充分体现了竞争使人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在兰彻设计的课堂学习竞赛中,查图尔拒绝同桌女生看他的书的细节同样表明竞争使人无情。当兰彻考了第一、他位居第二时,不是为兰彻感到高兴而是认为“肯定哪里出了差错,这不可能、不公平。”难过得痛哭流涕。联系查图尔看到别人失败、自己成功时洋洋得意的情节,使我们看到学习竞争使学生形成了妒忌心理、缺乏分享他人快乐的精神。总之,查图尔是影片批判教育竞争的有力人证。
三、揭露功利化教育,弘扬非功利化教育
影片《三个白痴》贯穿着对功利化教育的批判、对非功利化教育的颂扬,并以非功利化对功利化的超越为完满结局。
(一)功利化教育
乔伊·诺博自杀了,兰彻认为是学校制度逼死了他,并指出帝国工程学院所存在的问题:“在这里大家不讨论新想法或发明,只关心成绩、工作、移民美国。教我们怎样拿好成绩却没有教工程学。”兰彻对院长女儿的讲话更加直白:“因为他(指院长)开了一家工厂而不是学校,批量生产蠢货,就像那位(指她极度功利化的未婚夫)。”院长的家庭收入激励、工作激励无不显示着教育的功利化。可怜的拉朱将自己的学业与姐姐的嫁妆、工作、养家糊口联系起来,因为负担太多而压力大增,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了学习成绩。
如果说院长是功利化教育的教育者代表,那么查图尔则是功利化教育的学生代表。查图尔的大学学习不是为了满足内在的学习需求(“我来这里不是为了享受科学的”)而是为了成绩好、能够找个好工作。遭到戏弄后的查图尔与兰彻打赌,看十年后谁更成功。十年后成为美国某公司副总裁、开豪车、住洋房的查图尔自认为成功,非要找兰彻一比高下。当他得知此时的兰彻是一名教师时,就极为轻视兰彻,而当他得知兰彻是大发明家、自己的签约对象时,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切都是功利化教育的后果之一——功利化心态的生动体现。
当然,从兰彻与法罕的父亲的对话以及法罕与父亲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功利化问题。法罕的父亲把儿子的动物摄影爱好视为“无用的东西”,而把学做工程师以便将来能够挣钱、买房、购车视为“正业”,并用“你在丛林里(拍摄野生动物)能挣钱吗”来质疑法罕放弃工程师职业、从事野生动物摄影的自主行为。因此,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从学校到家庭都存在着功利化教育问题。
(二)非功利化教育
与查图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兰彻。法罕说:“我们多数人上大学都是为了个学位,没有文凭就意味着没好工作,没有漂亮的老婆,没有信用卡,没有社会地位。可这些他都不在乎,他上大学是为了学习的乐趣,他从来不在乎自己是第一还是最后。”从法罕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兰彻无意于教育的功利化结果。经过院长洗脑的拉朱表示要与兰彻分开,兰彻劝他说“我们会全心全意地学习,但不只是为了成绩。……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为了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当查图尔说“我来这里不是为了享受科学的”,并表示他会用自己的方法取得成功时,兰彻劝道:“你又选错道了,不要追逐成功。当一个好的工程师,你自然会成功。”从兰彻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应该基于内在的学习愿望、热情,只有热爱学习、全身心投入学习,不关注学习的结果、不追求外在的成功,只关心学习过程的参与及其幸福快乐感时,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意义价值。在兰彻看来,功名利禄只是学习的副产品,不值得人特意追求。从兰彻的学习表现、事业成就及人生感受来看,引发非功利化学习的非功利化教育是多么的合情合理!
除了兰彻,还有两个人实现了人生的转型。一个是法罕,他从一个牺牲自己的爱好、迎合父母的功利化追求、学习平庸的人,转变为顺从自己的内心、快乐生活、事业有成的人;再一个是拉朱,他从一个背负家庭重担、为家庭而学习、生活压抑、学习恐惧的人,转变为放下包袱、坦诚面对生活、顺从内心的人。这两个人从功利化学习转向了非功利化学习。总之,兰彻的成功、法罕与拉朱的转型,无不表示非功利化教育是符合人性的,是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好教育”的表征。
四、两条主线的对立统一
当笔者对影片《三个白痴》从分析的角度来认识的时候,提炼出了设计性教育与非设计性教育的对立、竞争教育与非竞争教育的冲突、功利化教育与非功利化教育的斗争等思想。然而,这样的分析思路虽使人看到了散乱的珍珠,却使人难以形成串珠成链的整体性认识,感觉意犹未尽。现在换一个角度,即从综合的视角来审视影片,就会发现影片存在着串构并行的两条主线的对立统一。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法罕的父亲强迫法罕学习工程学、成为工程师,这是明显的设计性教育;法罕的父亲用挣钱、购房、买车来劝说法罕回心转意以便继续学做工程师,院长用家庭收入来激励法罕、拉朱,这些都显示了教育的功利化;功利化目标——学位、成绩、工作、移民、荣誉等成为竞争教育的诱因,诱因激励、学习竞争成为实现功利化教育目标的手段;功利化目标是设计性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看到了设计性教育、竞争教育与功利化教育的串构(见图2)。
图2 三种教育的串构
其次是非设计性学习、非竞争性学习与非功利化学习的串构①。以兰彻为例,兰彻学习工程学不是由于外在强迫、学非所愿,而是因为热爱工程学、自觉自愿地选择了工程学,所以其学习是非设计性的;因为他学工程学不特意追求外在的功利价值,只享受学习工程学的快乐,所以其学习又是非功利化的;因为学习工程学的非功利性目标无需通过竞争来实现,因而其学习又是非竞争性的。兰彻就像一株小草,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源于本性地、与世无争地、自得其乐地活着。非设计性学习、非竞争性学习与非功利化学习构成了人性化教育(或教育理想)的三部曲,图3表明了三者的关系。
在影片中,我们既看到了两种串构的并行,又可以看出二者的对立统一。其对立统一关系如图4所示。这一结构示意图既勾画出了影片所批判的现实教育——以设计性、竞争性、功利化为特征的扼杀生命的非人性教育,也凸显了影片所倡导的理想教育(或教育理想)——以非设计性、非竞争性、非功利化为特征的化育生命的人性化教育。我们的教育生活就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中行进着,无限延展。
图3 三种学习的串构
图4 两条主线的对立统一
五、小结
本文主要运用“综合——分析——综合”的方法对电影《三个白痴》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对其教育思想获得了解释性理解。在一个压制主体性、崇尚竞争、追求功利的时代,影片在揭露丑恶的教育现实的同时,弘扬了人的主体性、非竞争性与精神追求的价值。本文对影片《三个白痴》的叙事分析只是笔者的初步尝试,不求得到所有读者的认同,如能够引起部分读者的关注与思考,笔者就心满意足了。
注释:
① 学习是教育的核心却不是全部,在影片《三个白痴》中,虽有非设计性学习、非竞争性学习与非功利化学习等事实,却鲜有非设计性教育、非竞争教育与非功利化教育等客观事实。法罕的父亲最终转变了对法罕择业的态度,院长最终对刚出生的外孙说出了“踢得好!想当足球运动员吗?做你想做的吧。”据此论断即使存在非设计性教育、非功利化教育,也只是非设计性教育、非功利化教育的萌芽,而不是普遍性存在。因此,用“非设计性学习”取代“非设计性教育”一词,使用“非竞争性学习”替代“竞争教育”,以“非功利化学习”替代“功利化教育”,符合影片实际。
[1] 刘永福.教育叙事研究及其邻近概念的逻辑关系摭论[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2-16.
[2] 刘晖.他们眼中的地方大学治理——珠江三角洲四所地方大学校长叙事探究[J].教育研究,2007(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