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剧《将相和》看领导班子的团结问题

2013-10-05文/赵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门客赵王廉颇

文/赵 云

作者:空军93817部队副政委

团结是领导班子的生命线,也是班子建设的永恒主题。团结是矛盾处于暂时平衡的一种状态。古往今来,“情不同,理相同”,无论何种团结,始终都是权力或利益攸关方相互之间矛盾运动此消彼长的结果。这种矛盾如果超过了思想、道德、修养承受的底线,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历史剧《将相和》讲述的是战国时期,在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政治交锋中,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机智勇敢完璧归赵,被拜为副丞相,廉颇等朝中大臣虽有微词,尚能接受,工作中也相安无事。但随着蔺相如在渑池令秦王击缶,保全赵王颜面,被提为首相,站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其地位在老将军廉颇之右,这引起了廉颇的不满,从而引发了将相不和的一系列矛盾。

团结问题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首先,内因决定和影响团结稳固的质量。从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表现看,廉颇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介莽夫,蔺相如是胸中有大局、手中有韬略的战略家。矛盾越来越升级,也是出于廉颇目光短浅;没有将矛盾转变为直接冲突,也正是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廉颇看来,蔺相如胆小怕事、心虚、理亏,不断纠缠,不断升级,从宫门搬鼎发展到三次挡道阻其出行,再到不让蔺相如上朝,最后纠集门客围攻蔺宅,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蔺相如忍下了。剧中有这样一个唱段:“听说小巷又被挡,分明廉颇要逞强。我这里上前把理讲,又恐怕那廉颇闹荒唐。非是相如无胆量,我为国是保家邦,转怒为笑将他让。”蔺相如认为,二虎相争必有伤,将相不和有害家邦,“国事再小也是大事,误会再大也是私仇,情愿让廉颇,不愿亡赵国。”与蔺相如的大胸怀相比,廉颇就显得很肤浅,当虞大夫劝他的时候,他说:“我两人不和,与国家有何关系?”正如他认识错误后讲的那样,“俺廉颇,白发苍苍,见识短,国家的大事全忘怀,个人恩怨冲昏脑,万般糊涂理不该,双手捧上紫荆杖。”当廉颇认识到自己错误后,负荆请罪,实现了“将相和”,创造了历史佳话。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对团结的正面意义负面危害,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维护团结一定要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之上,这样的团结才有质量,才能长远。

其次,外因对团结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廉颇蔺相如发生矛盾中,外因在几个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一是赵王在没有广泛征求意见,没有统一大家思想认识的情况下,仓促宣布蔺相如为首相,超出满朝文武的预期,为廉蔺矛盾埋下了隐患;二是当退朝后廉颇要当众让蔺相如出洋相时,没有一名大臣劝阻,晓以大义,赵王也只是发诏宣布廉颇辛苦批假3天,不用上朝,回避矛盾,使廉颇更为肆无忌惮,步步紧逼;三是门客家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当廉颇三次挡道后问门客:挡蔺相如的道,他屡次三番退让于我,难道是蔺相如真的怕老夫不成?门客:那当然,廉将军是什么人,杀敌如麻,量他不敢不怕。当然,他还是有蹊跷:蔺相如不应该这般软弱?但没有人出来说句公道话。致使廉颇产生这样的想法:从明日起挡他上朝的道,看他有什么章程?门客说:将军这个主意好,看他以后还服软不服软!结果,进一步激怒了廉颇。再看蔺相如的家人,其妻,在蔺决定绕行廉府后,吩咐门客“就从廉家门口走”,还让门客大叫三声:“丞相出巡。”一下子激怒了廉颇,“老夫不找他,你却到老夫门前来喧哗,待我挡他的道路,杀他的威风。”廉颇门客打人后,蔺夫人针锋相对、大打出手,使本来即将化解的矛盾突然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迅即围攻蔺府大门,直到赵王发诏,才得以暂时缓解。这一矛盾发展的过程说明了一个道理:现实工作中,无论是上级、同级,还是身边工作人员,对团结都有重要作用,各方都要考虑团结的因素,都要做团结的促进者,不能成为麻烦的制造者。多说有利于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团结的事,对于有意制造事端、挑拨离间的人和事,要抓住不放,严肃处理。

严格管控和化解矛盾的几点启示

团结是党的生命,也是领导班子的生命。每一个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成员对此都负有重大责任。廉蔺之间从发生矛盾到解决矛盾,这个过程对我们管控矛盾、化解矛盾给予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忍字当头,保护好解决矛盾的感情基础。蔺相如对廉颇的屡次挑衅,都始终给予最大限度的忍耐。正殿不能出就走侧门,大道不能走就绕小道,绕道不能走就罢宴回府;早朝不能上就告假在家,有要事上朝就乔装打扮更衣而往。有时,蔺相如也忍无可忍,但为了大局,总希望廉颇能够幡然悔悟,蔺相如在唱词中说:“两次三番为哪桩,依仗年迈功劳广,这样的欺人理不当。罢罢罢,怒气忍心上,怕的是手足相残于国有伤。”蔺相如高风亮节、何等大度,他忍得好,做到了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才避免了两败俱伤,才保住了感情基础,没有造成更大恶劣的后果,才有了后面和好如初。在团结问题上,难免会出现碰撞现象,一定要忍字为先,不轻易动怒,要“心怀天地阔,腹有渡人船”。做到能容人、容事、容言、容过,让时间、感情、事实作为解决问题的大师,这样才能长久保持团结。即使暂时出现裂痕,通过工作也能和好如初。

其次,要立足自身,用人格的力量赢得尊重。在团结问题上不仅能看出一个人的党性,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行。蔺相如对破解矛盾的态度十分端正,始终依靠自身的力量,抓住一切可能转机的时机化解矛盾。虽然,他作为舍人曾被廉颇遗弃,但他不怀恨在心,虽然屡遭羞辱,但也不怨天尤人,虽然他可以依靠国王,势压廉颇,但他没有那样去做。因为他心里始终有国家利益,对廉颇仗势,他不是不反感,不是没有想法,听听他的唱词:“廉颇,我本当上奏折参你一本,下犯上欺君现成罪名。但愿你鲁莽人幡然猛醒,退一步文武和海阔天空。”蔺相如从未向赵王提起与廉颇矛盾之事,即使虞大夫问及矛盾,也不言之,还就治国之策主动登廉府征求意见,在受到其下人无理的情况下,也没有怨言,用自己默默的奉献和牺牲终于赢得了廉颇醒悟。

再次,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廉颇知道实情,羞愧难当,后悔万分,知错即改,迅速负荆登门请罪。看到老将军的醒悟和反省态度,蔺相如不计前嫌,主动将老将军扶起,戏中唱道:“见此情景不由人伤心泪降,我与你秉忠心扶保朝堂。让将军皆因是以国为上,怕的是我们文武不和手足相伤。”从此,他们化解恩怨,言归于好,一文一武将相和谐,实现了强国安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团结上发生不快时,应多反思自我,该道歉时就道歉,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才能有巩固的团结。只有团结、融洽的班子才是最具战斗力的班子,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总之,团结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境界。历史和现实的正反面经验教训都证明,只有团结、融洽的班子才是最具战斗力的班子。一个单位团结搞好了,就能出政绩,出干部,出经验,出形象,反之就可能出问题,出矛盾,出乱子。

猜你喜欢

门客赵王廉颇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赵王骨折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将相和》缩写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门客三字阻筑城
给猫起名
默当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