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2013-10-02周建瑞王俊华徐远红张少武王成秀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4期
关键词:经筋患侧痉挛

周建瑞 王俊华 徐远红 张少武 王成秀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居高不下,据调查数据显示,脑卒中后3周内几乎90%的患者会发生痉挛,其中尤以上肢痉挛多见[1],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故而研究如何缓解脑卒中后痉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近年来采用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7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脑梗死14 例,脑出血 16 例;年龄 48~74 岁,平均(64.30±8.26)岁;病程 21~174 d,平均(78.10±40.58)d;痉挛评分 1~4分,平均 (2.32±0.58)分;改良Barthel指数平均(51.57±13.21)分;对照组男性 14 例,女性 16 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18例;年龄47~75岁,平均(64.07±8.32)岁;病程 21~170 d,平均(79.13±39.83)d;痉挛评分 1~4 分,平均(2.28±0.66)分;改良 Barthel指数平均(51.27±13.46)分。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性、年龄、病程、痉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参照2005版的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控制血压、降脂、预防血栓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介入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予经筋推拿手法:患者坐位,医者位于患侧,先沿着手三阳经筋方向自患侧上肢远端向近端施以掌擦法,以皮肤变红发热为度,再沿着手三阴经筋方向自患侧上肢近端向远端先施以法,后施以一指禅推法,以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痉挛缓解为度。继以三指捏肩髃穴(手阳明,手太阴经筋结聚的部位)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配合患者主动抬肩;三指捏肱三头肌(手少阳经筋)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配合患者主动伸肘;弹拨小指伸肌肌腱、指伸肌肌腱、尺侧腕伸肌肌腱,拇长展肌肌腱(手三阳经筋)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配合患者主动伸指伸腕;三指捏旋后肌 (手太阳、手少阳经筋),配合患者主动前臂旋后。然后在患侧上肢肩、肘、腕、掌指、等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以痛为腧,弹拨、点按压痛点;在上肢肌腹处应分筋弹拨手三阳经筋。随后被动或主动屈伸肩、肘、腕、掌指、指间关节,缓慢伸肘、伸腕和伸指关节后快速屈肘、屈腕和屈指关节。最后再次沿着手三阳经筋方向自患侧上肢远端向近端施以快速掌擦法至皮肤发红发热,结束时从远端向近端轻拍手三阳经筋循行部位一遍。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治疗5 d休息1 d,总共治疗1月(30 d)。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取穴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肩贞、外关,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时间及疗程同治疗组。

1.3 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观察疗效变化。(1)改良 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2]:0级为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0分);1级为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1分);2级为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 (2分);3级为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3分);4级为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4分)。(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3]评定:0~20 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 分为严重功能缺陷;50~75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0分为轻度功能缺陷;100分为ADL自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χ2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评分比较 见表1。由表1可知,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2.32±0.58 0.68±0.65**△对照组 30 2.28±0.66 1.33±0.6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由表2可知,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51.57±13.21 76.40±21.09**△对照组 30 51.27±13.46 66.47±19.39*

3 讨论

《素问·调经论》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医贯·中风要旨》云“其手足牵掣,口眼歪斜,乃水不荣筋,筋急而纵也”;《素问·痿论》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的病候:《素问·长刺节论》谓之“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行,名曰筋痹”。说明上肢痉挛的病位主要在“经筋”,经脉不通,气血运行失调。经筋失养,主“束骨而利关节”的功能失调,经筋挛缩是造成上肢痉挛的主要发病机制,故笔者认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属于中医学中风病恢复期的范畴。

经筋病的治疗特点:取穴主要以痛为腧,如《灵枢·卫气失常》曰“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灵枢·经筋》又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关于经筋病的针刺方法,《灵枢·经筋》有“燔针劫刺”,《灵枢·官针》有“恢刺”、“关刺”,以治筋痹,拘挛。岳增辉等[3]采用经筋刺法,在患肢各关节附近的肌健两侧找压痛点,以痛为腧,直刺或斜刺,结果显示经筋刺法对肢体各关节活动肌肉或肌群痉挛状态的缓解疗效明显优于阳明经对照组。于学平等[4]采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取得满意疗效。孙武等[5]、郭泽新等[6]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中对痉挛优势侧和劣势侧采取不同的手法,即用施法于痉挛优势侧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优势侧痉挛即可缓解为度,用快速掌擦法于痉挛劣势侧至该侧肌张力增强为度,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获得较好疗效。

经筋病的治疗从古到今主要以针刺为主,遵循以痛为腧的理论,但针刺的力度、深度不易掌握,笔者在临床中将经筋刺法与传统推拿手法相结合组成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治疗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经筋推拿手法以手代针,力度、深度因人而异,易于操作,较好避免了针刺疼痛感,若操作不当时可以引发痉挛加重,部分患者惧针的缺点,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筋推拿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

[2]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42.

[3]岳增辉,袁建菱,姜京明.针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9-11.

[4]于学平,滕秀英,孟玉泉.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4):20-22.

[5]孙武,齐瑞,龚利,等.康复推拿洽疗脑卒中的思路与经验[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1):1-3.

[6]郭泽新,陈卫华.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推拿手法及其机理探讨[J].按摩与导引,2003,19(1):2-32.

猜你喜欢

经筋患侧痉挛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更 正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谈“以知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