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成果转化概述

2013-09-29王敏唐开秀李彦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可持续发展

王敏 唐开秀 李彦

摘要:科技成果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能够产生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虽多,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非常低。科技成果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以及模式四个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010-03

1 科技成果转化概念

1.1 科技成果的概念

科技成果是自然科学技术成果的简称,言外之意社会科学技术成果不包括在内,这是多年来我国现行科技管理体系中已经形成的一个既成事实,并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同。关于科技成果的定义,学术界有过诸多大同小异的论述,尚未达成共识。2003年由科技部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对全国各省市和行业部门所做的调查中反映出大家对“科技成果”一词的普遍认识:科技成果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具体而言,科技成果是指通过深入思考、考察调研、实验研究等活动,对某一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经过科学技术评价或社会实践检验的新成就,是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这一定义表明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科技成果必须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取得的,即具有科学性;二是科技成果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劳动,即具有创造性、先进性;三是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即具有价

值性。

1.2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国外没有采用此提法,而是以技术创新及生产力的实现、技术转移等代替,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各有侧重,难以统一,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源自1996年5月15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同时,第三条对科技成果转化作了进一步说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

2 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2.1 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和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的统一。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由最初的科技原理转化为最终的技术发明,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由最初的技术原理转化为最终的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体现在科学技术能够创造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也就是说科技成果最终要能够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在这里,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成产品,实现产业化,就成为科学技术能否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根本标志。也可以说,只有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化这一关键环节。

2.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靠的就是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能出成果,进而才有成果的转化。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有利于对科技成果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启迪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切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通过成果转化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上,否则,自主创新就失去了意义。也可以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无疑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

2.3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工程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科技水平直接决定经济水平,进而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鉴于此,我们更应该大力加强科技成果的实现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会有质的提高。而且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两者互相作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会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反之,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会有益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

2.4 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出于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也可使其服务于人类的更高目标,即寻求自然、经济、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和谐完美,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使得人类能够以最少的投入,享受更多的物质、精神的满足,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能有效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不断缩小和消除各种发展的不协调现象,使社会的文明和和谐发展建立在更加牢靠的物质基础之上,并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且,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同时还表现出对自然资源与能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素质的提高、观念的创新、精神文明的发展等更复杂层面的综合效益。因此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大

动力。

2.5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导潮流。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因素无一例外地都受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而且,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趋势愈益强烈,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获得空前广泛的应用,并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威力。特别对于一些人类必需的将耗尽的能源、资源,可以通过人类的智慧,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并通过有效的成果转化,寻找到某些新的能源、材料或其他资源加以替代,从而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说,大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3 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基础

3.1 技术创新理论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技术创新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直接、明确地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指出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活动包括生产新品种、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合方式五种。这五种活动既有技术性创新,又有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可见,熊彼特所认为的创新包含范围

很广。

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发现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要取得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有赖于多种要素的综合协调。1962年,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从行为集合的角度明确了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订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现如今,绝大多数学者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由一个或多个组织参与多个活动组成的完整过程。著名学者弗里曼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后来他又进一步深化,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包括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等活动。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综上所述,现代的“技术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营管理方式等,实现对原有生产资源、生产要素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高效、优质、低成本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狭义层面的技术创新,一旦被其他企业吸收利用,就是技术创新扩散。广义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而且包括成果的推广、扩散和应用的过程,是用新技术(全新的或改进的)为手段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一种商业活动,它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可见,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相

同的。

3.2 技术转移理论

到目前为止,技术转移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布鲁克斯认为,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通过人类活动被传播的过程。《世界经济百科全书》认为,技术转移是构成技术三要素的人、物和信息的转移。一般而言,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供求双方基于利益原则,将科技成果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运动可以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也可以是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与使用部门(主要是企业)之间进行,还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进行,是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并且技术转移所涉及的主客体,加上运营环境和保障机制,共同构成技术转移体系。

技术转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购进出版物、机械设备、雇佣外部专家、输送被地人员接受培训、教育等途径实现。较为重要的技术转移机制包括以下五种方式:一是技术转让,即通过技术市场把技术从供给方手中转移给需求方,对供给方来说称为技术转让。二是技术引进,即引进国外成套设备、流水线或单项成熟技术。技术引进是对技术需求方而言。三是技术推广,即以示范性的活动把某项先进技术传播出去。四是技术交流,即通过现场、会议或新闻媒介交流技术方面的经验、技能或进行样品的展示。五是科技出版,即科技方面的理论、知识、经验等通过报刊、杂志等形式广为传播。

可以看出,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技术转移是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横向移动,而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融化到实际应用中,是纵向整合。

3.3 技术扩散理论

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能否得到扩散和广泛应用,取决于技术需求方能否在不借助外力作用下完全独立地消化吸收,这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成果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对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提高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将新技术或新产品扩散到行业、部门或其他领域,改善地区、行业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扩散理论是在早期的南北贸易与国际技术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理论迅速发展,技术扩散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技术扩散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弗农、克鲁格曼和多拉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早期技术扩散理论,主要研究了南北贸易中国际技术转移产生的过程和结果,这些理论奠定了技术扩散理论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一阶段的技术扩散理论忽略了技术创新、技术转移过程。第二阶段以詹森和塞斯比、弗拉姆和赫尔普曼、西格斯特朗等学者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创新、扩散和转移过程内生化,对技术扩散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尽管他们的研究较早期理论有了较大改进,但这些研究采用的是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没有对技术扩散进行一般均衡的分析。针对这一缺陷,近年来,第三阶段的技术扩散理论将重点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分析上,弥补了以前理论的不足,使技术扩散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 国内四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最常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4.1 自主转化模式

自主转化模式是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企业对自身所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不经过科技中介机构而直接在本单位内部实施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其特点是将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融为一体,消除中间环节,将市场交易内部化,由此降低科技成本,转化交易成本,提高了转化效率。

4.2 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即有偿转让,企业为满足自身需求通过科技中介机构获取科技成果,而科技成果主要是由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提供,它们通过科技中介市场以部分、全部或特许权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一次性地转卖给企业,最终在企业内实现转化。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离,依靠科技中介组织实现某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

4.3 合作转化模式

合作转化模式是指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合作的企业以合股或利润分成(或产权部分转让、部分合股等)方式把科技成果投入到一个现成的企业进行转化。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合作转化模式,是指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了共同发展的目的,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而形成的合作关系,通常是以企业为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为科技成果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的特点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离,但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形成长期、紧密的合作,且合作至少持续到科技成果转化完成。

4.4 科技计划模式

科技计划模式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成果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转化。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有其弊端,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因此,适应我国特殊国情的一种辅助、必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计划模式应运而生。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离,依靠政府中介机构实现成果转化,转化率较高。

上述四种转化模式,前三种模式供求双方的转化时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自愿的基础上,第四种模式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政府实行的强制性转化模式。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应在以上两种思想指导下,大力拓宽强制性转化渠道,形成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两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文晋.科技成果转化概论[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

[2]葛新权,刘宇,程桂枝.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曾德聪,仲长荣.技术转移学[M].福州: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萧浩辉.决策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龚维新,蒋德明.国际技术转让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管理与技术转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Laura Darlene Macdonald.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Amounting Systems-A Dual Core Theory[D].Canada: Queens University,1999.

[8]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57270.htm.

作者简介:王敏(1984—),女,四川合江人,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可持续发展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