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社团调研的思考
2013-09-29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100000
申 佳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 100000)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其建设问题一直是教育专家和学者热议的焦点。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社团成为“青年自发组织”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在建设过程中虽然可以在某些方面借鉴本科院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经验,但由于高职院校建设时间短,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有所差异,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不能简单地模仿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本文基于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高职学生社团进行的系列调研结果,梳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探索有效的高职院校社团管理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从数量和人数变化来看,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从05年开始组建学生社团,经历短短8年的时间,从9个学生社团发展到百个左右。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二分之一,一学期开展各项活动394个,社团活动总体情况见下表。
?
根据目前社团发展的现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按其社会属性大致分为专业学术科技类、公益志愿实践类、人文学习类、文体兴趣类四种类型。由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普遍重视专业社团发展,一般数量最多的是专业学术科技类,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专业学术科技类占40个,占43%,其次是文体兴趣类22个,占24%。
从学生社团活动内容来看,各类学生社团不仅是专业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对接竞赛、辅助专业证书培训,同时也是学生锻炼和展现自我能力和才能、提高全面素养的良好平台。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社团为例,如旅游系的调酒社结合考证培训、参观实践、调酒练习增强本专业的学习;旅游系的双语社团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通过与新东方的共同宣传和交流提高英语口语;立信会计学院的准会计师协会、信息物流系的远航货代社、旅游系的导游和调酒社、金融系的证券社等。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增长过快,社团数目庞大,社团管理部门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经验来进行社团管理,导致社团管理模式不严谨,社团内部管理松散,社团发展较随意。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都面临着经费、场地、师资和设备的制约,难以有效及时地开展社团活动。同时,社团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一些社团指导教师、积极性较强的社员和干部较难一直坚持留在社团工作等,种种原因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院整体工作规划。学院各级党政、共青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校团委及社团挂靠单位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教务处、学工部、宣传部等部门结合工作职能,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后勤、保卫处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实施,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
(二)规范制度,积极探索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
完善的管理、健全的机制是社团活动健康发展的保证,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本校社团发展需要的制度,积极探索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
1.规范完善管理办法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修订完善《社团联合会章程》等规章制度,在社团成立、审批、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评奖评优、经费管理、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目标和办法,督促学生社团制定、执行《社团章程》和内部工作制度,对学生社团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在校园有广泛影响的精品社团,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
2.探索评价体系
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以年度考核为主要方式,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推优、评奖的重要参照内容,把系部团组织指导学生社团的情况作为基层团组织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项目之一。
3.完善激励机制
每学年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成效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干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社员、成绩突出的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落实社团指导教师待遇,将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折合成一定的课时量或科研工作量,给予一定的劳务补贴,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在同等条件下,社团指导教师优先考虑。
4.建立研究机制
以团干部、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为主体构建研究队伍,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学生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总结和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改进和创新学生社团工作,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资源配套,确保社团活动正常开展
学校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师资保障,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划拨专项建设经费用于组建“大学生艺术团”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社团。根据社团属性、教师资源情况等,不同类型社同挂靠相关部门单位,如专业技术类社团挂靠系部、体育类社团挂靠体育教研室、艺术类社团挂靠艺术教研室、心理类社团挂靠心理咨询室、勤工助学社团挂靠学生处、红十字会挂靠医务室、文化基础类社团挂靠基础部,就业创业协会挂靠招生就业办,形成名副其实的有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的社团指导单位,既有利于学生获得真正专业的指导,又有利于合理利用教师、场地及各种相关活动资源。
(四)统筹规划,建设特色突出、类型广泛、层次分明、覆盖面大的社团群
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由社团管理部门进行“总体规划,分层建设,分类指导”,严格把关社团的成立与申请,统筹规划学生社团发展的规模、类型,本着做实做精的态度因校制宜发展社团,宁缺勿滥,在内涵建设上花功夫。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建设一批精品社团,培育一批既受学生欢迎又有一定育人实效的品牌活动,按照“分层建设,分类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特色突出、类型广泛、层次分明、覆盖面大的社团群。
1.积极发展校级导向型社团
积极创办一批能够代表学校特色、体现学校水平、综合形象优的导向性、示范性学生社团,如:艺术团、志愿者协会、创业就业协会等。这些社团由学校团委和挂靠单位共同指导,其管理、投入和考核等工作由学校统一负责。
2.大力扶持专业类特色社团
积极倡导系部结合专业特点建设特色社团,由系部自行管理、指导、考核。这些社团的发展以突出专业发展为方向,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以融入教学实践环节为手段,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推动学生专业素质提高,争取形成每个系部都有1-2个专业特色社团,并能在相关行业中具备一定影响力的良好局面。
3.正确引导各类兴趣类社团
正确引导、规范管理、积极支持各类兴趣类社团。这些社团的建立、管理和考核由社团联合会直接负责,学校团委直接领导。
(五)导向就业,培养学生全面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的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也应该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加以深化。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让高职学生“零过渡”转变为职业人,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组织协调、新环境适应力、独立决策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吃苦耐劳和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合作精神,在工作中能够积极进取和持续学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正直,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都能得到一定培养和提高,一个高职毕业生如果能具备这些素养,无疑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根据培养目标,可以将高职学生社团重新划分为综合素质类、专业技术类、公益志愿服务类三大类。引导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一个综合素质类的社团(包括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一个专业技术类的社团和一个公益志愿服务类社团,将每个高职学生培养成有一门专业技术、一项兴趣爱好、一份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六)专业指导,加强社团骨干队伍建设
社团管理部门整体规划、严格把关,各类社团与之对口的单位挂靠,配备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在社团骨干队伍培训方面形成专业对口的有效指导。社团管理部门(包括社团挂靠单位)和各社团指导教师也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注重社团学生干部的老带新,将社团负责人培养成为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
社团联合会要定期对学生社团骨干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把社团干部纳入到团学干部体系,在推优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从事社团工作及其业绩,要通过他们凝聚更多的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和社团指导教师要加强对社团骨干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和过程引导,使学生聚集在党团组织周围。
三、小结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社团建设。在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团组织落实,各部门关心下,上下同心协力,以学生为本,做好社团发展的长远规划,切实加强社团的管理和建设,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社团中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让学生社团引领校园文化的主流方向,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闪光点。
[1]李程勇,王婷.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7):236-237
[2]汪慧兰.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校论坛,2008(9):239.261
[3]伍德勤,高宝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优化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82-86
[4]沈杰,张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及管理模式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2-46
[5]黄芳,王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学生社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7):50-52
[6]冯燕,罗倩妮,陈艳玲,夏欣愉.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作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9-63
[7]潘加军,刘焕明.给予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对15省80个高校学生社团和部分社会组织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76-179
[8]周立华,肖望兵.论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中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80-181
[9]周媛.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1(17):209-211
[10]李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重要平台——学生社团[J]价值工程,2011(6):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