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柠檬花期蓟马种类调查及药剂防治
2013-09-28王自然张宏瑞岳建强彭满秀高俊燕
王自然, 张宏瑞, 岳建强, 郭 俊, 彭满秀, 高俊燕*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瑞丽),德宏 678600;2.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明 650201)
柠檬属芸香科柑橘属枸橼类常绿果树[1]。云南省德宏是全国两大柠檬主产区之一。目前柠檬害虫有38种,病害有42种[2-3],蓟马则是其中主要的一类。蓟马是缨翅目昆虫的通称,中国记录蓟马种类有336种[4]。柑橘上蓟马有12种[5],而柠檬上的蓟马种类未见报道。蓟马以其成虫、若虫吸食柠檬的嫩梢、嫩叶、花和幼果[6-7],引起新梢生长缓慢、嫩梢不抽发、顶枯、落花落果,畸形果、斑痕等现象。有些蓟马还可以传播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和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NSV)等[8-9]。由于德宏种植气候适宜,柠檬四季开花挂果,为花上的蓟马提供了长期的食料来源,致使蓟马成为德宏柠檬产区的主要病虫害之一,成为柠檬病虫害研究和防治的重点。
本研究以云南省德宏柠檬主产区为重点,调查蓟马为害柠檬花的状况,并进行蓟马种类鉴定和花期大田药剂的筛选试验,以期为柠檬蓟马的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的采集及鉴定
从云南德宏柠檬产区,分别采集‘尤力克’柠檬品种上春花和秋花两个时期的柠檬花放入自封袋中带回实验室,并将采集的蓟马标本保存在70%乙醇中保存。参考韩运发[10]等方法进行常规临时玻片标本制作和种类鉴定。
1.2 药剂筛选试验
1.2.1 供试药剂及试验浓度
24%螺虫乙酯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杭州)有限公司生产)4 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中国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3 500倍液;24%灭多威水剂(江门市大光明农化有限公司生产)2 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郑州志信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 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生产)1 0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 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 000倍液。
1.2.2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试验设计:供试的7种药剂根据厂家推荐浓度范围,各设一个处理浓度,以清水为对照,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设3株开花期一致的柠檬树,共72株树。各重复以随机区组排列,每个重复间设一行为保护行。
调查方法:分别于施药前1 d,施药后1、3、5 d和7 d,分别随机采集72株东、南、西、北4个方向上各1朵正在盛开的花,每株采4朵分别装入自封袋内,带回实验室计数每株树4朵柠檬花上的蓟马总量。
1.2.3 数据处理
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按以下公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柠檬花期蓟马危害
蓟马是一种小型昆虫,一年发生多代,可为害柠檬的嫩梢、嫩叶、花和幼果,花期和幼果期为害最重,影响了柠檬的产量和质量。花期蓟马主要以成虫、若虫群集于花内取食为害。受害严重的花瓣卷缩,花提前凋谢,影响结实。根据调查,在柠檬的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均有蓟马为害,一朵柠檬花内少者3~4头,多者可达40~50头。柠檬开花初期蓟马数量少,主要为害柠檬的花瓣,受害花及花蕾易变畸形,提前脱落;柠檬盛花期蓟马主要在花瓣背面吸食汁液为害,被害花瓣出现黄绿色小凹陷点,稍后小凹陷点变褐,受害花及花蕾易变畸形,提前脱落或引起大量落花;柠檬末花期蓟马为害柠檬的花柱和子房,主要表现为刺激子房的发育,造成果实局部膨大,致使后期出现畸形果。
2.2 柠檬花期蓟马种类及比例
经过鉴定云南德宏‘尤力克’柠檬花期蓟马主要有9种,属于蓟马科(Thripidae)。分别为黄胸蓟马[Thripshawaiiensis(Morgan)]、杜鹃蓟马[Thrips andrewsi(Bagnall)]、色 蓟 马 (ThripscoloratusSchmutz)、棕榈蓟马(ThripspalmiKarny)、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Pergande)]、花蓟马[Frankliniellaintonsa(Trybom)]、黄 蓟 马(ThripsflavusSchrank)、端 大蓟马 [Megalurothripsdistalis(Karny)]和 蓟 马 属 1 种 (Thripssp.)。柠檬花上以黄胸蓟马为优势种群,占总数的66%,其次为杜鹃蓟马,占8%,色蓟马占6%、棕榈蓟马占5%、西花蓟马占5%、花蓟马占3%、黄蓟马占3%、端大蓟马占2%、蓟马属1种,占2%。
2.3 田间药效试验
供试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表1)表明:7种参试药剂中,以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4%灭多威水剂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3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较好。3 d后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3.07%、90.90%和81.57%,校正防效分别为95.36%、93.91%和87.64%;5 d后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7.90%、95.32%和92.75%,校正防效分别为98.75%、97.21%和95.68%。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啶虫脒乳油和24%螺虫乙酯悬浮剂防治效果一般,3d后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3.33%、67.97%和56.40%,校正防效分别为82.15%、78.56%和70.81%;5d后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6.74%、73.34%和55.99%,校正防效分别为86.15%、84.12%和73.79%。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防效最差,5d后的校正防效仅为54.41%。试验药剂各处理均未出现药害现象,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4%灭多威水剂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可以在防治蓟马时轮换使用。
表1 供试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Table 1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the insecticides tested on the thrips during lemon flowering period in fields
3 结论与讨论
柠檬属芸香科柑橘类果树。柑橘的蓟马种类较多,柑橘上蓟马的研究一直是柑橘类果树生产过程中虫害研究的重点。张权柄等[6]报道了为害柑橘的蓟马有茶黄蓟马、柑橘蓟马、温室蓟马、中华蓟马、日本蓟马、花蓟马、橙黄蓟马、蓝黄蓟马、褐条网纹蓟马、茶带蓟马、褐带蓟马和稻管蓟马等多种。张格成等[11]报道我国柑橘园内的蓟马有3科26种,其中黄蓟马在秋季为害柑橘苗木嫩叶,引起皱缩,花蓟马和柑橘蓟马等为害花器十分严重。秦元霞[12]报道了柑橘花期蓟马有11种,分属于2科,其中蓟马科有7种-茶黄蓟马、褐三棕蓟马、花蓟马、八节黄蓟马、黄胸蓟马、棕榈蓟马、色蓟马;管蓟马科有4种-边腹曲管蓟马、华简管蓟马、橘简管蓟马、狭翅简管蓟马。而目前国内关于柠檬蓟马的种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为害柠檬花的蓟马有9种,其中以黄胸蓟马为主,极大地丰富了云南蓟马的种类。
蓟马体型微小,所以在其发生初期往往会被忽略,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严重后果。蓟马田间药剂防治是花期之前、花期和谢花后3个时期[14],在花期之前和花期施药可以有效地降低蓟马对果实的为害率,谢花后施药效果不明显。从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看,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500倍液、24%灭多威水剂2 000倍液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1 000倍液对柠檬花期蓟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田间防治蓟马的药剂,并在田间防治过程中交替轮换使用。为了降低蓟马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在蓟马的防治中尽量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以释放捕食性天敌,使用寄生性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及改进栽培措施为主。在使用化学防治时,选择几种药剂轮换使用,在防治柠檬园其他害虫的过程中进行兼治,减少同类型农药的使用次数。
[1]彭成绩,蔡明段.现代柠檬栽培彩色图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2.
[2]岳建强,高俊燕.柠檬病虫害防治新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76-155.
[3]岳建强,高俊燕.柠檬病虫害原色图谱[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48-112.
[4]Zhang W Q,Tong X L.Checklist of thrips(Insecta:Thysanoptera)from China[J].Pure and Applied Zoology,1993,4:409-443.
[5]张权炳,雷慧德,冉春,等.柑桔蓟马危害性及其防治[J].中国南方果树,2002,31(1):14-16.
[6]张权炳,权银,许生吉,等.蓟马对柑桔苗木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南方果树,2004,33(5):23-24.
[7]姚宝芬,李红梅.宾川县柑桔蓟马的发生与防治[J].云南科技,2008(3):52.
[8]Goldbach R,Peters D.Possible causes of the emergence of tospoviruses diseases[J].Seminars in Virology,1994,5:113-120.
[9]Kritzman A,Gera A,Raccah B,et al.The route of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inside the thrips body in relation to transmission efficiency[J].Archives of Virology,2002,147:2143-2156.
[10]韩运发.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五十五册缨翅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45-287.
[11]张格成,李继祥,郑重禄.中国柑桔害虫的种类、为害和防治现状[J].四川果树,1997(1):18-22.
[12]秦元霞.柑橘访花昆虫种类及橘园蓟马的种类、危害、发生规律与防治[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