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尼孔子学院工作刍议

2013-09-27李启辉姜兴山

东南亚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印尼孔子汉语

李启辉 姜兴山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福州350007)

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已在全球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在105个国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1]。短短几年,孔子学院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走的路,被许多外国政要誉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2]。作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综合大舞台,孔子学院同样在印尼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由于印尼特殊的地缘和文化背景,印尼孔子学院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 印尼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印 (尼)两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相互了解对方文化和学习对方的语言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从2005年至2007年,印尼多所大学与教育机构向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提出设立孔子学院的申请,但因受到印尼国民教育部的限制都无法如愿。

2007年9月,由海南师范大学和印尼一所民间汉语学习机构——雅加达汉语教学中心合作创建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汉语教学中心孔子学院正式成立。它是印尼第一所孔子学院,为孔子学院在印尼的发展迈出了艰难而又重要的一步。遗憾的是,该孔子学院没有得到印尼国民教育部的认可,2011年便停止了运作。

2010年是中印 (尼)建交60周年,两国政府共同宣布2010年为“中印 (尼)友好年”。为进一步推进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在两国政府部门与民间社团中之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下,印尼国民教育部高教总司选出6所大学拟建设孔子学院。2010年6月28日,印尼国民教育部副部长Fasli Jalal率领这6所大学的校长访问中国,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长许琳与这6所大学的校长共同在北京正式签署孔子学院合作协议,同时还与印尼国民教育部高教总司签署《关于在若干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发展印尼语和汉语的谅解备忘录》。这6所大学分别是印尼阿拉扎大学、玛琅国立大学、丹戎布拉大学、玛拉拿达基督教大学、泗水国立大学和哈山努丁大学。

2010年11月9日,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在首都雅加达率先成立,印尼国民教育部副部长Fasli Jalal、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官员、福建师范大学代表以及印尼各界代表共计200余名嘉宾出席了揭牌仪式,仪式上福建师范大学还向印尼方转交了由该校募集的五万美元善款以支援印尼莫拉皮火山灾区,患难见真情,此举在印尼国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此后,从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余下5所孔子学院陆续揭牌成立。孔子学院开始了在千岛之国——印尼开展汉语教学、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人民交流的历程。

这6所孔子学院的主要情况见下表:

孔子学院名称 中方合作院校 主办学校性质 揭牌时间 所在城市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私立大学 2010年11月9日雅加达玛拉拿达基督教大学孔子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私立大学 2011年2月9日西爪哇省万隆哈山努丁大学孔子学院 南昌大学 国立大学 2011年2月22日 南苏拉威西省望加锡玛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国立大学 2011年3月14日东爪哇省玛琅泗水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国立大学 2011年5月19日东爪哇省泗水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 国立大学 2011年11月26日 西加里曼丹省坤甸

二 印尼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名称的困扰

印尼孔教起源于中国儒学,是印尼华人基于对中华民族情感的认同,为维系华人的文化传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1900年成立第一个正式的印尼孔教组织—— “巴达维亚中华会馆”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孔教已经和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印度教一同被印尼政府列为6大合法的宗教。

孔教在印尼的发展历程是曲折和坎坷的,它形成于荷兰殖民统治印尼时期,印尼独立后,苏加诺总统于1965年签署第一号总统令,正式承认孔教的合法地位。第二任总统苏哈托专制时期推行华人的同化政策,从1966年开始到1998年苏哈托下台长达32年的时间里,华校、华人社团等组织被取缔,华文被禁止使用。苏哈托虽未取消苏加诺颁布的承认孔教地位的总统令,但在其执政时期内,印尼政府的宗教事务部门却明令否定孔教的合法地位。苏哈托下台后,孔教的地位逐渐恢复,从2000年开始,印尼历任总统均参加由孔教组织的春节庆祝活动并发表演讲[3]。

印尼虽然已走上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但对华人的文化排斥、封锁与歧视政策却在社会中留下了深深的后遗症和消极因素。由于推广华文教育在孔教发展过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与孔子学院的工作范围存在重叠,再加上名称上都有“孔子”的元素,使得孔子学院在印尼遇上了在其他国家所未有的名称困扰。

孔子学院章程开宗明义写到“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 (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 (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4],开展汉语教学是孔子学院的第一要务。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打消印尼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疑虑,中印 (尼)双方最后协调的结果是,在中文与英文表述上均保持“孔子学院”或“Confucius Institute”称谓,唯独在印尼文本中,使用“Pusat Bahasa Mandarin”,直译为中文的意思是“汉语语言中心”。

(二)经费的困扰

按照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成立之初,将由中方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 (约为15万美元),以后每年的年度项目经费则由中外双方共同筹措,双方按1∶1比例承担。2010年—2012年,笔者担任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在两年多的任期里,印尼校方投入孔子学院的经费达到或超过中方投入的经费,印尼方的经费投入主要体现在场所建设、水电维护以及人员费用方面,中方的经费主要用于举办各种教学与文化活动等领域。

孔子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中外方院长共同负责孔子学院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同样也均有权审批孔子学院日常的经费开支并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印尼6所孔子学院的主办大学中,阿拉扎大学、玛拉拿达基督教大学2所是私立大学,其他4所是国立大学。从目前情况来看,2所私立大学的孔子学院经费运转不存在问题,而4所国立大学则或多或少存在着院长无法便捷地管理孔子学院经费的问题,包括中方投入的资金。这4所国立大学均按照孔子学院章程以及合作协议的规定,为孔子学院设立专用的帐户,这一帐户是在大学帐户下设置的二级子帐户。

在2011年孔子学院大会分组讨论会和2012年中印 (尼)首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印尼校方代表均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按照印尼政府的规定,国立大学的经费支出必需由学校分管财政的领导审批,大学下设的孔子学院二级子帐户也不能例外。因此,孔子学院的任何一笔支出都要提前写经费申请文件,由大学主管财政的领导签字后方可支出。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未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或未经提前申请的临时性项目的支出就会遇到困难。同时,由于大学校领导事务繁忙,加上印尼国民工作节奏比较慢,有时甚至出现计划内正常的经费开支申请也会被拖延的现象,这给孔子学院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诸多的障碍。

(三)“三教”的不足

这里所指的“三教”是教师、教法和教材。汉语师资紧缺是制约东南亚各国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印尼,经过了长期的华文封锁,全国汉语教师队伍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女性化、非职业化的特点,师资水平和教学方法均无法适应印尼国内民众不断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青年一代汉语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亟待提高。笔者在印尼工作期间,接触过许多处在教学一线的青年汉语教师,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无法自由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而他们的周教学课时量均在30节左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培养合格的汉语教师,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已成为印尼所有热心扶持汉语教学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中国国家汉办每年往印尼派遣100余名公派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此举有力地支援了印尼国内的汉语教学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举措均为“输血”,而非自身“造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印尼汉语师资问题。

中国国家汉办还面向外国一线汉语教学人员常年举行外国汉语教师来华研修项目,研修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国侨办也经常委托国内相关高校组织华裔教师进修班。此类培训在印尼已开展多年,但是真正基层一线汉语教师却参与不多。主要原因是四周的培训时间对参训者的教学水平提升没有太明显的帮助,加上参训者需自已承担国际旅费 (约5000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名雅加达普通汉语教师两个月的收入),因此使得许多教师望而却步。

汉语教材方面,由于印尼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大中小学对教材的使用比较随意,同时很大比例是使用外界赠送的教材或复印的教材。目前,各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本国,多数教材以英语作为媒介语。在开设汉语课的印尼国民中小学中汉语课程所占的课时量普遍偏低,每周2-4节课为较多者,而在三语学校 (印尼语、汉语、英语并重)周学时数则会达到6-10节。在大学,除中文及相关专业之外,汉语仅作为选修课。同时,专门针对印尼、针对各个不同学习群体编写的本土教材相当缺乏。

三 对印尼孔子学院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孔子学院办学宗旨与定位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典范,她根植于所在国的大学或其他教学机构,是作为其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开展汉语教学,提供教学帮助,介绍中国文化是孔子学院的本份工作。在办学过程中,孔子学院应“去政治化”,要遵守所在地之法律,不介入政治,不参与宗教活动,避免所在国产生中国以推广汉语为名搞文化渗透的错误疑虑。

清晰把握上述原则是确保孔子学院在印尼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印尼民众将孔子学院与孔教混淆的现象需要经过一定的时期才会消失,毕竟孔教历史长远,而孔子学院在印尼却是新生事物。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从2002年开始就考虑在海外设立汉语语言推广机构。在借鉴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以及英国文化委员会等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中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汉语教学和介绍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终于诞生,并按照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的提议,以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名字来命名,称作“孔子学院”。这个名字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只要一说孔子学院,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当我们面对关于孔子学院与孔教有何区别的提问时,不必过多地去评论孔教,只需告诉提问者孔子学院名字的由来,以及孔子学院的工作是教授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即可。

(二)真诚交流,着力建立双方互信机制

中印 (尼)两国的关系经历过“蜜月期”与低谷期。1950年4月,中印 (尼)建交,印尼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1965年印尼发生“9·30事件”,两国于1967年10月中断外交关系。1990年8月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5]。中国的许多民众对印尼的了解仅局限于地震海啸多发、排华等层面上,这一点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样,许多印尼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共产党国家、民众普遍没有宗教信仰这些层面上。

中国和印尼分别是全球人口最多与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人口总数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23%,因此,加强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显得相当紧迫,并且加强了解的内外因素均已具备。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印尼政府与民众非常清晰地了解到未来要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和中国加强交流与合作,这可以视为外因;同时,印尼国内也出现了一股探求伊斯兰教与中国历史渊源和加强现实友谊的思潮,相关论述在学术著作和主流媒体上频频出现[6]。经常有印尼政府高官在中印(尼)两国合作的双边或单边活动中,引述先知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的圣训“要求知,到中国去”,以此强调加强两国交往的必要性与正确性。这在苏哈托执政的“新秩序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此应可视为内因。

2011年4月29日,笔者所在的孔子学院有幸迎接了温家宝总理的访问,这是温总理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的第一站。温总理观看了孔子学院师生的精彩表演,并和她们一起用中文演唱印尼民歌《哎哟,妈妈》。温总理在与现场印尼大学生的交流中赞扬了阿拉扎大学将传播伊斯兰教义与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有机结合的办学理念,强调了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要相互尊重,因为他们是完全平等的。他鼓励印尼大学生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用心、用脑、用腿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做中印 (尼)友好的桥梁和使者①笔者作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参与了现场活动,并记录温总理讲话内容。相关报道参考《温家宝总理与印尼阿拉扎大学师生交流侧记》,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30/c_121365599.htm。

次年4月12日,阿拉扎大学迎来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访问。卡梅伦在大学发表了正式演讲,他赞扬印尼的民主改革及现行的宗教政策,并称之值得埃及、伊朗和叙利亚等中东穆斯林国家学习。卡梅伦的到访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中国加强与印尼联系的重要性②笔者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卡梅伦首相的演讲会,相关内容参考《卡梅伦在Alazher大学演讲》,印尼《国际日报》,http://www.guojiribao.com/shtml/gjrb/20120413/index.shtml。

15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印尼大学发表题为《加强友好交往共创美好明天》的演讲,提出增强政治互信,深化传统友谊;深化经贸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扩大人文交流,夯实友好基础;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多边合作四点建议,并寄语两国青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创和平友好的未来[7]。

文化与教育交流是国与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媒介与桥梁。但是要做好这个桥梁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孔子学院中方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坚持摒弃大国沙文主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尼的经济发展水平曾领先中国,现在中国虽然发展了,但国人与印尼朋友交往时,务必要谦虚礼让。从某种意义上讲,穆斯林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印尼人的工作节奏会比中国人慢,中方人员切不可以自身的工作习惯来要求对方,绝对要避免让外方感觉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情况发生,更不能越俎代庖“指导”对方,否则就丧失了工作的基础,失去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2)工作中要用心去交朋友。印尼穆斯林重视友谊,和印尼人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互信,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中方工作人员在点滴生活与工作中用心去做。虚伪与敷衍都容易在时间面前褪去外衣,真诚与互信却能使友谊历久弥新,只有中国人与印尼朋友之间的互信建立起来后,中方人员的工作环境才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长远规划,重点抓好“三教”问题

培养合格的印尼本土汉语师资,是根本解决教师和教法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本土教师更深切了解本地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在语言、文化及习惯上也没有隔阂,更能造就出符合当地社会需求的汉语人才。孔子学院应着眼未来,沉下心,摒弃短、频、快的急躁思想,做好、做精本土汉语师资培养项目。

中国国家汉办针对印尼的特殊情况,也以更大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启动新的师资培养项目。2012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访问印尼,在李长春和印尼国会议长Marzuki Alie的共同见证下,国家汉办许琳主任与印尼文化教育部部长代表Syawal Gultom在雅加达Mulia酒店签署了《关于印度尼西亚汉语教师培养合作协议》①印尼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原名国民教育部,2011年10月,苏希洛总统进行内阁调整,文化与教育合并为文化教育部,故本文对印尼教育部的提法在不同时期会有差异。。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作为具体的执行单位全程参与了此项工作。这个协议主要内容是国家汉办与印尼文化教育部将在2012年至2014年三年内共同培养100名汉语教师,双方将采取几项重大的举措以确保达到预期培训的目标。首先是培训时间延长至6个月,国内培养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按照印尼文化教育部语言教师师资培训及发展中心的具体要求,为培训班量身订制培养方案;其次,国家汉办按孔子学院奖学金标准,为参训教师提供1400元/月的生活津贴,印尼政府在教师学成回国后,每人发给1300万印尼盾 (折合人民币约8600元),两份补贴基本解决了教师在中国学习期间无薪水来源,个人家庭缺乏经济收入的问题;再次,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联系印尼著名侨领黄双安先生对参训人员提供全额机票资助,这减轻了印尼方面的负担,促成了协议的签署。有了上述保障,印尼方面将由文化教育部语言教师师资培训及发展中心和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共同开展面向全国正规中小学一线汉语教师的参训选拔工作,报名者通过选拔考试后,会到印尼文化教育部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再被派往中国学习。该项目首批30名教师于2012年6月—12月来华进修,培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这个项目中,孔子学院重点发挥了沟通和桥梁作用,首先是联络各方共同构建合适的项目方案,再将符合条件的骨干教师通过此项目送到中国进行有效的培训,长此以往,必出成效。在本项目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双方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扩大项目覆盖面,将参训教师类别延伸到大学和社会培训机构的汉语教师。

教材方面,《华语》系列教材的运作模式值得借鉴。该套教材是厦门大学陈荣岚教授主编,中印(尼)两国汉语教学界专家参编,由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印尼联通书局负责在当地印刷。该教材是中国国家汉办的规划教材,其根据印尼国民教育部制定的中学华语教学大纲以及印尼中学学制和汉语课时量的实际情况来编写,教材同时也通过了印尼国民教育部的审核。笔者认为这一双方合作的模式非常符合印尼的国情,首先它得到了印尼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其次,也避开了书刊从中国运往印尼的漫长周期和繁琐的海关查验手续。此外,要尽可能地降低书价,避免各校使用复印教材的尴尬。

(四)广结善缘,处理好与华社的关系

印尼华人众多,由于印尼国内缺乏对华族人口的全面普查,华人总数缺乏官方权威数据。目前,可查询资料对印尼华侨华人总数的统计从700万到2000万不等。据庄国土教授《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一文中的数据,1000万是印尼华侨华人数量的下限,稳居全球华侨华人数的第一[8]。

早期印尼政府歧视与限制华族,华族不能从事诸如公务员、律师、医生等职业,经商成为华族的主要谋生手段。华族的勤奋与智慧催生了一大批响誉全球的华人企业家。华商的实力,虽然不像苏哈托时代为了政治上排华所宣扬的“3%的华族控制印尼全国70%的经济”,但是毋庸置疑,华族的经济在印尼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印尼著名实业家李文正在其所著的《在危机中觅生机》一书中指出:“要弄清印尼华人经济和企业集团的真实地位状况,需要了解印尼华族居民的职业结构。根据一些公布的资料,其中包括公众媒体报导的资料,华裔的经营结构为:约有170名大企业家,5000名中等企业家,25万人为零售商、饭馆和商店经营者,其余为农民、渔民、工人和职员”,“印尼国营企业控制着印尼50%的经济,包括所有国计民生的主要部门和行业。其余50%的经济活动分配是:农村经济部门、信息产业、合作社、小企业约占15%。外资占12%,其余23%掌握在私人企业家手中。而这23%的私人企业家中,外国资本占10%。国内资本占13%。在这13%的印尼国内资本企业中,华人资本企业占70%”[9]。这一观点笔者认为比较客观和公正。

多数华人社团与华社领袖热心于华文教育事业,不少华社精英兴资办学,直接参与华文教育。同时,印尼还有许多华文教育社团,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各省华文教育协调机构,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实际上还起到协调各省兄弟机构的中枢作用。

笔者在印尼工作期间,深切地感受到华人领袖及社团对孔子学院的关爱与支持。例如,著名侨领黄双安,在2011—2012年间,就以不同的方式资助孔子学院18.5万美元,包括捐资建设孔子学院专用办学场所,资助汉语教师培训项目等,同时还承诺将其公司所属的位于雅加达市中心的大厦拿出两个楼层,约2400平方米,作为孔子学院培养汉语师资的场所,这有力地支持了孔子学院的发展。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作为一个华人教育社团,从一开始就直接参与了印尼孔子学院的审批与筹建工作,该机构执行委员会主席蔡昌杰等贤达始终为孔子学院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 (2012—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孔子学院经费投入机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对孔子学院给予资金支持”[10]。在印尼,侨资应是最重要的社会资金支持。孔子学院中方人员应对印尼华族历史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善于提出可行性、建设性的项目方案,以此争取获得侨资的支持。

在与华社交往过程当中,还应明确孔子学院的依托单位是所在的印尼高校,这是根基。华社的支持应是重要补充,而非主要依靠。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华社与孔子学院业务的兴趣交汇点,另一方面在交往过程当中还要始终坚持孔子学院的独立性。

(五)加强区域协作,促进印尼各所孔子学院共同提高

印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全国共有岛屿17,504个[11],最大的5座岛分别是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其中爪哇岛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12]。除了哈山努丁大学孔子学院位于苏拉威西岛,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位于加里曼丹岛,其余4所均位于爪哇岛,成立时间也均已达到一年以上。6所孔子学院各有特点及所长,彼此之间应加强经验交流,加强资源整合,并依此形成合力,推动印尼全国汉语教学的发展。

(1)共同与印尼文化教育部合作,在印尼全国推进本土汉语师资培养项目。6所孔子学院应统一规划,分片负责,将本地培训与赴华进修相结合,长期进修与短期集训相结合,重在一线汉语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兼顾参训人员学历的提升。

(2)共同合作向孔子学院总部申报重大项目,特别是编写本土汉语教材。目前来看,单所孔子学院能力有限,需要各所孔子学院抽调骨干教师,组成编写组共同完成。

(3)互相借鉴工作经验,包括中方人员签证办理,HSK网络考试的申办,中印 (尼)双方工作人员的协同配合。如何发挥志愿者教师的作用,如何争取当地华社的最大支持等等,均值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孔子学院总部可在印尼设立区域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促进印尼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共享。对于尚未建立起孔子学院经费有效管理模式的单位,在征得所在大学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由区域中心暂时代管,以保障孔子学院的正常运作。

(5)中印 (尼)双方共同考虑在苏门答腊岛棉兰市设立一所孔子学院,以增加重点地区的覆盖面。同时,采取孔子学院下设孔子课堂的模式,鼓励各孔子学院在各自辐射区域内选择合适的中小学校,申办孔子课堂,此举可有效推进汉语课程进入 印尼基础教育体系。

【注 释】

[1]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发展规划 (2012—2020年)》,《光明日报》2013年2月28日。

[2]吴兢:《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拥抱世界》,《人民日报》2012年8月10日。

[3]王爱平:《印度尼西亚孔教的形成与发展》,《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王爱平:《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孔教的兴起》,《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章程》,中国国家汉办网站,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7537.htm

[5]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网站,http://id.china-embassy.org/chn/zgyyn/sbgxgk/,2013年2月1日。

[6]李广益:《印尼人中国观的变化》,《社会观察》2012年第12期。

[7]李长春:《加强友好交往 共创美好明天——在印尼大学的演讲》,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ldhd/2012-04/28/content_2126064.htm,2012年4月28日。

[8]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9]温北炎:《印尼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4期。

[10]孔子学院总部: 《孔子学院发展规化 (2012—2013)》,《光明日报》2013年2月28日。

[11]同 [6],http://id.china- embassy.org/chn/indonesia_abc/gjgk/

[12]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印尼爪哇产值占全国总产值57.6%》,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id.mofcom.gov.cn/article/ddgk/zwjingji/201011/20101107232168.shtml,2010年11月7日。

猜你喜欢

印尼孔子汉语
学汉语
印尼出手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