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国家人口红利模式研究

2013-09-27孟令国

东南亚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红利东南亚印尼

孟令国 胡 广

(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 广州510320)

一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人口红利概念由David E.Bloom和J.G.Williamson于1998年在研究东亚经济增长奇迹时所提出[1],并由联合国人口基金在《世界人口现状(1998)》中正式使用。David E.Bloom等运用多元回归计量方法对时序数据分析得出,1970—1995年间,东亚经济年均6.1%的高速增长中人口转变的因素贡献了 25% -33%[2]。Ronald Lee和 Andrew Mason在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时,将“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结构视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3]。他们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除了政府财政、出口导向、工业振兴等一系列因素之外,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Andrew Mason和 Tomoko Kinugasa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第二次人口红利,因为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导致资本迅速积累[4]。Misbah T.Choudhry和 J.Paul Elhorst采用扩展了的索洛—斯旺模型,加入人口变数,分析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

国内学者对一些国家 (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红利也进行了研究。学者曹建云等在2003年就通过研究指出,世界人口总体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发展中地区和发达地区在人口变化方面存在着差异[6]。学者蔡昉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解方法得出,东亚奇迹中约1/4为人口结构因素[7]。钟水映等通过对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庞大劳动力数量作用于经济增长途径的分析,认为人口红利是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8]。沈可等认为东亚一些国家 (地区)的人口生育率正在快速下降,以至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不得不推行鼓励生育的措施,并不断加强政策力度,但效果却不尽人意[9]。陆万军认为,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就已进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行列,而我国人口红利即将结束,进入了“未富先老”阶段,这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挑战[10]。

学者们将人口红利分为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在当前很多国家第一次人口红利减少的时候,如何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们对发达国家人口红利的研究较多,但对东南亚国家人口红利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事实上,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人口红利基本消失,目前正处于人口负债的阶段。而东南亚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居多,人口红利正处于收获期,对其研究有较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选取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5个国家,对其人口红利的变迁,人口红利的变迁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人口红利的系统研究尽绵薄之力。

二 东南亚主要国家人口红利的变迁及比较

人口红利中最主要的指标是人口扶养比,包括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①总抚养比:指0-14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少儿抚养比:指0-14岁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老年抚养比:指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另外还有劳动参与率和城市化率等指标。下面从人口抚养比、劳动参与率和城市化率等3方面对东南亚主要国家的人口红利进行分析。

(一)东南亚主要国家人口抚养比分析

人口抚养比是人口红利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选定的5个东南亚国家中,经济增长总体上都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但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一,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的数据,以印尼的GDP增长率最高,达到6.46%,越南和马来西亚次之,分别为5.89%和5.08%;再次是菲律宾,为3.91%;最后是泰国,仅为0.08%,相对较慢。各国总抚养比都呈下降的态势,但各国下降的幅度却不尽相同,下降的时间点也并不一致,并且在总抚养比的构成中,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又表现各异。总人口抚养比方面,最高的是菲律宾,为63.32%;其次是马来西亚,为53.47%;然后是印尼,为47.83%;最低的是越南和泰国,分别是41.34%和41.39%②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分别为印度尼西亚: http: / /data. worldbank. org. cn /country /Indonesia; 菲律宾: http: / /data. worldbank.org. cn /country /Philippines; 马来西亚: http: / /data. worldbank. org. cn /country / Malaysia; 泰国: http: / /data. worldbank. org. cn /country /Thailand; 越南: http: / /data. worldbank. org. cn /country / Vietnam.。

1.印尼的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少儿抚养比的较快下降,抵消了老年抚养比的逐年攀升 (见图1)

印尼老年抚养比在1999年首次达到7.03%,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比泰国晚了9年,然后老年抚养比逐年提升,至2011年达到历史新高的8.32%。其少儿抚养比也呈现下降态势,由1970年最高点的80.68%逐步下降至2011年的39.51%,下降了41.17个百分点,但其下降幅度比泰国的下降幅度要小一些。印度尼西亚的人口红利很丰富,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2011年印尼总人口为2.42亿,排名世界第四。其人口结构的转变与世界其他国家类似,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虽然人口出生率较高,但劳动人口也较多,因而可以不断收获因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带来的好处。但自21世纪以来,随着出生率的降低,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降低,印尼也进入了老龄社会,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经济增速明显减缓。但不管如何,印尼毕竟是人口大国,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比其他国家都要明显。事实上,自1960年以来,印尼经济增长速度在大多数的年份都为5%左右,其中最高是1968年,为12.03%,最低是1998年,为-13.13%,这主要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所致。近年来,印尼经济增长较明显,在2007—2011年的5年里,除了2009年经济增长只有4.63%以外,其他年份都在6%以上。

图1 印度尼西亚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率 (%)

2.菲律宾的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其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其老年抚养比则基本未变 (见图2)

图2 菲律宾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率 (%)

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的老年抚养比在6%左右。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老年抚养比一直在5%以下徘徊,较长时期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稳定状态,直到近年来才缓慢爬升,至2011年才达到6.04%。按照国际上将老年抚养比的7%作为是否进入老龄社会的分界线,菲律宾尚未进入老龄社会。其少儿抚养比则呈现下降态势,由1964年最高点的96.08%逐步下降至2011年的57.28%,下降了38.8个百分点。数据表明,菲律宾正在享受丰厚的人口红利期,其良好的人口结构使得其经济快速发展。菲律宾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以来基本都在5%左右,最高为1973年的8.92%,最低为1984—1985年,经济增长率为-7.3%。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菲律宾经济也受到影响,经济增长率为-0.58%,尽管下降较多,但比起印尼等其他国家来说下降幅度较小。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尽管有所反复,但仍然以约5%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 7.63%,创短期新高;2011年为3.91%,显示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3.马来西亚的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其中老年抚养比增长缓慢,而少儿抚养比却下跌较快(见图3)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老年抚养比一直在6%稍强的位置徘徊,直到2008年才首次达到7.07%,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其少儿抚养比则一直呈现下降态势,由1964年最高点的92.33%逐步下降至2011年的45.92%,下降了46.4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已出现拐点,越过了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可以预见,其人口红利将逐步减少,直至消失。马来西亚的经济长期以来也以较快速度增长,其中以1973年GDP增长率为最高,达到11.71%,而在1998年,受整个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GDP增长率为-7.36%,创历史新低。但其经济增长很快得到恢复,1999年就已达到6.14%。近年来,其经济增长有所反复,尽管2009年出现负增长,GDP增长率为-1.51%,但2010年却达到了7.15%,2011年也达到了5.08%。

图3 马来西亚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率 (%)

4.泰国的总抚养比也呈下降趋势,但这主要是靠少儿抚养比的较快下降形成的,因其老年抚养比在逐年攀升 (见图4)

泰国的人口抚养比走势与印尼相似。其老年抚养比在1990年首次达到7.08%,开始进入老年社会,其后逐年提升,至2011年达到12.86%,创历史新高。其少儿抚养比呈现下降态势,由1969年最高点的84.06%逐步下降2011年的28.53%,下降了55.5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因而拉低了总抚养比。泰国获得人口红利的特征非常明显。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泰国经济增长一路高歌,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88年经济增长达到13.29%,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其良好的人口结构。这一时期,虽然人口出生率较高,但老年人口较少,劳动人口也较多,因而抚养比较低,人口红利为其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9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出生率较低,老年人口增多,劳动人口减少,造成总抚养比提高,因而经济增速出现减缓的势头。近年来,泰国经济增长不是很稳定,2009年还出现了负增长,为-2.33%,但2010年却飙升至7.81%,2011年又降至0.08%。

图4 泰国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率 (%)

5.越南的人口抚养比无论是少儿抚养比,还是老年抚养比,一直呈下降趋势,并且表现较明显(见图5)

20世纪60年代,越南的老年抚养比就已超过8%,即早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1970年,其老年抚养比达到历史新高的9.47%,然后缓慢下降,至2011年,达到历史新低的8.52%。虽然按照国际标准,其人口结构早已进入老龄社会,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的时期,其老年抚养比却在缓慢下降,说明其正处于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同时,其少儿抚养比却在大幅度下降,由1967年的最高点87.67%下降到2011年历史新低点32.82%,下降了54.85个百分点,显示越南已经进入人口红利的丰收季节。事实上,越南经济长期以来增长较快,最高为1995年的9.54%,即使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出现负增长的1999年,越南经济也有4.78%的增长。近年来其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7%左右,2010年经济增长为6.78%,2011年稍低,但仍有5.89%的增速。

图5 越南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率 (%)

上述5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红利的获取都有一个共同点:战后60多年以来,人口结构都经历了“出生率高、死亡率高”的双高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的双低状态的变化,也都经历了人口抚养比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时期,也都收获过较多的人口红利,目前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不同的是,各国所经历的时间点有所差异,程度也有所不同。越南最早进入老龄社会,而菲律宾直到2011年也未进入老龄社会,因而菲律宾还可继续享受其丰厚的人口红利。印尼收获人口红利稍晚些,但持续时间较长。泰国是收获人口红利最多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人口红利对该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明显。马来西亚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较晚,其人口红利已越过高峰,正在逐步消失。

(二)东南亚主要国家劳动参与率分析

劳动参与率是指年龄在15-64岁的人口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比率,男性劳动参与率指占15-64岁男性人口的百分比,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指占15-64岁女性人口的百分比。东南亚主要国家劳动参与率情况如下 (见表1):

表1 东南亚主要国家的劳动参与率

一般来说,劳动人口从事劳动的时间早,说明其工作期限也较长;反过来也可以说这部分劳动人口学习的时间较短,人力资源投资相对较少。由上表可看出,2010年在东南亚五国中,劳动参与率最高的是越南,达到81.2%,其次是泰国,为77.1%,第三是印尼,为69.7%,第四是菲律宾,为65.9%,最低是马来西亚,为62.8%。这说明马来西亚的劳动人口中,参加学习的人口数量较多,人力资本的投资也较多,因而人口素质较高。作为欠发达国家的越南和泰国,之所以劳动参与率较高,是因为在劳动人口中,男性从事劳动的时间较早,工作期限也较长,而参加学习的时间较短。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较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越南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相对较高,达到78.1%,说明其学习的时间就更少,受教育程度更低。而在发达国家,劳动参与率一般较低。如日本和韩国,男性作为预期劳动人口的参与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4.1%和52.0%,这主要因为在劳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口仍在继续学习、培养和提升劳动技能。由于其人力资源的投资较大,因而人口素质较高。

综观各国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不难看出,劳动总人口都在增加,但劳动参与率却都在下降,这说明劳动力素质也在提高,以人力资源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三)东南亚主要国家城市化率的分析

城市化率的高低表明农村劳动人口转移了多少。如果城市化率高,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多,人口红利实现也多;相反,如果城市化率低,说明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人口不断转移为城市人口,当这种转移结束之时,也就是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之日。东南亚主要国家在最近几十年间,农村劳动人口都在不断转移,城市化率也不断提高(见表2)。

表2 东南亚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 单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马来西亚的城市化率最高,为71.3%,并且在2000年就已达62%,上升了9.3个百分点,说明其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快,人口红利也基本利用完毕。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印证了马来西亚人口红利已经越过顶峰,正逐渐消失。菲律宾的城市化率也较高,为65.7%。从2000年至2009年,其城市化率上升了7.2个百分点,进展不是很快,特别是跟马来西亚比较,城市化率的潜力还很大。印度尼西亚的城市化率从2000年至2009年由42%上升到52.6%,上升了10.6个百分点,进展较快。但与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也说明了印尼正在享受较多的人口红利。泰国和越南城市化进程稍慢一些,分别只有33.7%和28.3%。并且从2000年到2009年仅上升了2-4个百分点左右,上升速度也较慢。无论从城市化率的绝对值,还是从其变化的相对值来看,都比较低,说明这两个国家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数量型的人口红利还有待于继续开发。

三 东南亚主要国家劳动力的利用和人口红利减少的影响

东南亚主要国家获得人口红利的时间有早有晚,各国利用劳动力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人口红利减少将带来经济增速减缓、家庭负担加重以及医疗社会保障增加等方面的影响。

(一)东南亚主要国家劳动力利用情况的分析

在劳动人口一定的情况下,各国都有各自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利用模式。菲律宾劳动人口比重较大,走出了一条较典型的向海外劳务输出的模式。菲律宾的总抚养比也呈下降态势,主要是因为少儿抚养比的降低而造成的,其老年抚养比多年以来变化不大,一般都在5.3%-6.2%之间波动。而少儿抚养比长期以来则一直处于下降的通道。说明劳动人口比重较大,人口红利处于较佳的时期。但人口红利是否能变为现实,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近年来,菲律宾经济增长有所提高,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47亿美元 (按现价美元计算,以下计算口径相同),增长率为3.9%。而国际贸易的比重在提高,劳务输出 (已收劳工汇款和职工报酬,以下词语含义相同)达到229.7亿美元,占 GDP总值的10.22%。说明国内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可挖。2005年达到历史高峰,劳务输出达到135亿美元,占GDP总值的13.16%①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菲律宾: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Philippines。

在所比较的东南亚5国中,越南和印尼向海外进行劳务输出也较多。越南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36亿美元,增长率为5.89%。而国际贸易的比重也在提高,劳务输出达到86亿美元,占GDP总值的6.96%。印尼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68亿美元,增长率为6.46%。印尼劳务输出虽然也较多,其绝对量逐年递增,但在GDP中的占比却在逐渐下降,2005年创历年最高,为1.9%。之后慢慢回落,尽管劳务输出绝对值达到69亿美元,但其占GDP总值仅为0.82%。说明其已开始进入产业转型、向国内发展、劳动力就地消化的模式②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分别为越南: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Vietnam;印度尼西亚: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Indonesia。。

泰国利用劳动力的情况不是很稳定。泰国劳务输出在1985年占GDP比例创新高,为2.26%。而在1992年,为0.4%,为历年最低。2011年,泰国劳务输出占比有所反弹,为1.32%,总金额达到45亿美元,其绝对值为历年最高③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泰国: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Thailand。

而马来西亚则走出了一条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的发展模式。马来西亚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79亿美元,增长率为5.08%。而国际贸易的比重在下降,2011年劳务输出为12亿美元,仅占GDP总值的0.42%。不仅如此,马来西亚由于经济的发展,劳动人口显得不足,其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周边国家劳动人口的大量涌入①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马来西亚: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Malaysia。

(二)东南亚主要国家人口红利减少带来的影响

人口红利减少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后果,东南亚主要国家也不例外。人口红利的减少是大势所趋,它将带来以下影响。

1.人口红利减少将造成经济增长减速或停滞

人口红利减少意味着15-64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减少,在这一年龄段的人口中,除去还在求学的学生、家庭妇女、病人等,真正从事生产的劳动人口就更少了。而之前享受惯了充裕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各行各业,就会出现劳动力紧张的局面,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虽然印尼、菲律宾等国现阶段正在享受人口红利的盛宴,但必须看到,人口红利过后必定是人口负债。日本人口红利的变迁过程就是一个例证。1956—1973年是人口红利的收获期,因为日本总抚养比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其经济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的态势。但1973—1990年,由于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抚养比提高,因而其经济增长见顶回落。到1990年以后,劳动人口开始减少,其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并逐步陷入停滞状态。这对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

2.人口红利的减少将导致家庭负担过重

人口红利减少,意味着人口抚养比的上升,而目前抚养比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原因是,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之前庞大的劳动人口大军已进入到了老年人口行列,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的寿命越来越长,导致老龄人口数量增加。目前东南亚各国即将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意味着人口红利变成了人口负债。因为人们到了一定年龄后,健康状况开始变差,生理机能也逐渐衰退,老年人口的赡养和照顾就成为家庭重要的事情。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2007年以来东南亚主要国家的人口抚养比特别是老年抚养比正在逐步走高。这说明老年人的增加必将大大增加家庭的抚养负担。

3.人口红利的减少将带来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人口红利减少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状态。由于劳动人口减少,家庭养老模式不堪重负,老人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脱离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东南亚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太健全,除了新加坡的保障体系较完善以外,其他国家如菲律宾和印尼的卫生人员和医疗设施不仅数量少,而且也较落后。这说明,东南亚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社保和医疗保健的市场需求。在社会保障方面,日本和韩国两国做的较好,不仅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还有健全的医疗保健体系。这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口的人文关怀,而且还刺激了对老年人市场的需求,带动了消费市场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总之,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人口红利减少,其影响是:一方面将降低劳动人口比重,降低劳动效率,从而拖累经济增长速度;但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又将刺激老年人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增加福利,这又有其积极的一面。

四 东南亚主要国家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的措施

各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以实现长远战略目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南亚国家成了世界人口剧烈爆炸的中心之一。因而各国采取了人口控制的政策。但到了现在,由于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一些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而东南亚不同国家为了实现长远战略目标,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

印尼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是控制总量和区域平衡。一方面,印尼人口总量较多,需要通过控制生育率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长期的努力,人口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在2011年下降至2.09②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印度尼西亚: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Indonesia。另一方面,印尼不仅总人口多,而且分布也很不均衡,印尼政府采取了移民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尼政府一直推行一种所谓的国内移民计划。这项计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问题带来的压力,但也给岛外地区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印尼政府在2000年终止了大规模的国内移民计划,取而代之的是本地移民计划。

菲律宾长期以来实行人口控制政策,但其出生率依然较高。菲律宾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为国民提供避孕药物;另一方面采取各种经济措施,实行奖惩制度,限制多生育。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菲律宾属于天主教国家,天主教的势力雄厚,影响力深远,因此所有控制人口的努力因天主教堂的阻挠而大打折扣。虽然菲律宾的总和生育率也一直在缓慢下降,但仍然较高,2011年为3.1①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菲律宾: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Philippines,是所选国家中最高的。在人口地域分布方面,政府也采取措施降低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鼓励区域的平衡发展,但这些措施耗资巨大,收效甚微。

马来西亚采取了鼓励生育、发展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1)由人口控制转而实行鼓励生育。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实行了人口控制的政策。但到了90年代,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量涌现导致劳动力短缺,以至于外籍劳工大量流入,其占马来西亚总就业人口的比率达到20%。因此,马来西亚政府转而实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效果不尽人意,其总和生育率仍在缓慢下降,2011年为2.61②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马来西亚: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Malaysia。(2)由忽略人力资源的开发到加大教育培训的投资。马来西亚政府也认识到了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忽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失误。认识到在过去的发展中教育和培训能力不足、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科学技术人才的缺乏。因此,马来西亚政府实行了大力发展教育、鼓励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还制订了“2020年宏愿计划”,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3)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产业的换代升级。90年代以来,由于知识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马来西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完成了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升级换代。

泰国的做法主要是控制人口增长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1)泰国政府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推行“两个孩子的家庭”计划,同时免费为育龄夫妇作绝育手术,免费发放避免药具,从而有效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2011年总生育率为1.56③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泰国: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Thailand,为历年最低,也是所比较的东南亚国家中最低的国家。(2)泰国还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产业结构的转型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普及和深化,高等教育也在逐步加强。

越南长期以来采取人口控制的政策,以应对庞大的人口总量和较高的生育率。越南提出了21世纪人口问题的目标和措施,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人口与计划委员会,开展“促进计划生育运动”,以降低人口增长率[11]。越南曾经是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在所比较的国家中是最高的,1967年达到7.43。越南政府通过多年的努力,总生育率已降低至一个较低的水平,2011年为1.82④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越南: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Vietnam。此外,越南还紧紧抓住西方以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机遇,积极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结论

东南亚主要国家正在经历或已经度过人口红利的高峰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南亚主要国家的人口总抚养比都已进入一个下降通道,其中各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都很大,但老年抚养比的变化则各不相同。印尼的少儿抚养比下降较快,抵消了老年抚养比的逐年攀升,直到1999年才进入老年社会,菲律宾的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则较长时期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稳定状态。菲律宾尚未进入老年社会,正处于丰厚的人口红利期,其良好的人口结构使得其经济快速发展。马来西亚的少儿抚养比下跌较快,而老年抚养比增长缓慢,直到2008年才进入老年社会。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已出现拐点,越过了人口红利的高峰期。泰国的人口总抚养比的走势与印尼相似,主要也是少儿抚养比较快下降,而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攀升,泰国在1990年开始进入老年社会。泰国获得人口红利的特征非常明显。而越南的人口抚养比无论是少儿抚养比,还是老年抚养比,一直呈下降趋势,并且表现较明显。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的时期,越南老年抚养比却在缓慢下降,说明其正处于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东南亚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马来西亚为了抵消人口红利消失的不利影响,实现长远战略目标,实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人口素质,走出了一条扩大内需、吸引周边国家劳动力发展的路子。菲律宾正好相反,在控制人口生育率的同时,除了积极在国内消化大量劳动力以外,采取了向周边国家输出剩余劳动力的模式。越南则是在控制人口增长率的同时,采取多元化吸收劳动力、向海外进行劳务输出的模式。印尼的模式则是实行本地迁移计划加上海外劳务输出的模式。而泰国则是在控制人口生育率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劳工并实行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模式。

【注 释】

[1][2] Bloom,D.E.and J.G.Williamson,“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8(12),pp.419-456.

[3]Ronald Lee,Andrew Mason and Timothy Miller,“Life Cycle Saving an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The Case of Taiwan”,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2000(26),pp.194-219.

[4]Andrew Mason and Tomoko Kinugasa,“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Two demographic dividend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8(19),pp.389-399.

[5] Misbah T.Choudhry and J.Paul Elhorst,“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India and Pakistan”,Economic Systems,2010(34),pp.218 -236.

[6]曹建云、马丹丹:《世界人口达到63亿,总体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世界人口的最新动态》,《西北人口》2003年第4期。

[7]蔡昉: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8]钟水映、李魁:《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2期。

[9]沈可、王丰、蔡泳:《国际人口政策转向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

[10]陆万军: 《国际视野下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1]李未醉:《浅析越南的人口问题》,《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红利东南亚印尼
印尼出手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健康红利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