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3-09-26姚华武

学习与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形象审美能力意境

姚华武

摘要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行全面发展,文艺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通过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优美或壮美的意境、准确传神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审美能力;语言;形象;意境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艺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兼顾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新课改赋予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是读者、作者、教材编者、教材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要渗透兼顾培养学生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阅读教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除了它的工具性以外,还有它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其中有审美的因素。审美教育要适度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兼顾审美教育。

精美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本文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探讨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 把握语言形式 感受审美对象

1.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音韵之美: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响所引起的感觉。”

作品的音韵美,就是声音的美,音乐性的美。对那些古今美文,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味咀嚼其语言声音之美,感受其音韵美。

初读是创造美的前提,学生初读可能极不熟练,就象蹦豆子,一个一个念,但是这是创造美的前提,多读几遍就熟练了,渐渐地会变得摇头晃脑,极富表情,美感就慢慢地产生了。

情景范读效应,体味语声之美: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美读是先导。通过美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借助文字的描述,再现文章的意境,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沟通作者的心灵,体验作品情感,音韵美是涵盖于文中的语言旋律美。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中,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大师的范读,让极富感染力的范读,娓娓动听的配乐,再加上适当的精选的图片或视频,激起学生对黄土高原上这一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安塞腰鼓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了一个全新的多角度的认识。学生完全被这种壮美的艺术所感染所陶醉。接着,再指导学生掌握基调,从语言的轻重缓急、停顿的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体会性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尤其是通过多媒体的范读效应,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体会这种极为带劲的豪迈之情。

一般情感是美感的基础关键,是情感因素推动着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审美活动也就不存在了。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实施完善新课改的需要,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其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

a 关注韵脚声调,欣赏语音之美:一首诗的高低、强弱、长短等的旋律变化就是音韵美、是感情得以激扬出来的主要因素。

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掌握韵脚和声调所形成的语言旋律之美,把握这两个因素,那么我们对文章的欣赏会更加完美。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弦”和后面出现的“年”,产生声音的复踏,形成呼应,“年”和“鹃”又相呼应,因此韵脚之间声音的复踏就产生了一呼一应的呼应回响。

诗歌一般不采取句句押韵,隔句不押韵的那个字声音是松散的,押韵的那个字声音是收束的,所以一呼一应之外,非韵脚和韵脚之间又产生一松一紧的现象,这种呼应回响松紧交替,就产生了音韵的美感。如蒋捷《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句句押韵,两句一转音,协和统一,平仄相间,音韵感很强,极具音韵美。

在音韵美中声调非常重要。由于声调的不同,表情达意也不相同。声调的组合对诗文的美感有很大影响。

b 双声叠韵叠音,整齐变化之美:杜甫写诗擅长使用双声叠韵字。如“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其中叠韵词:怅望,洒泪,萧条,异代;双声词:“千秋”。这两句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很有美感。

叠音词的使用对诗歌欣赏有较大影响。叠音词在诗文里可以说是意象、情绪的重要载体。比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个叠音词使感情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萧萧与滚滚,写长江的流动、落木的飘香,淋漓尽致,整首诗韵律又富于美的变化。

对于诗歌或是精美的散文,多朗诵,多吟咏,你的口齿之间就会有一阵阵爽气袭来,有一种飒飒然的感觉,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种难得的人生百味。

1.2通过观察文字,感受形式之美:文章的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接触语言形式是读者进入内容的第一步,在阅读教学中先抓住作品的形式美进行赏析教学,感受作品的形式美,然后顺理成章进入作品内容领域。

a、朗读节奏恰当,形成抑扬顿挫:古代诗歌对诗的节奏很重视,律诗绝句在音节、字数、用韵等都有及严的要求形成抑扬之美,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文都是反映生活的语言艺术,而内在节奏往往是生活的节奏,感情的节奏,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都是反映生活的语言艺术,而内在节奏往往是生活的节奏,感情的节奏,两者都包含着内在节奏。现代文阅读也有停顿的问题。

如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的音节整齐和谐,节奏富有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优美的音韵感。

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声长,是扬,仄声短,是抑。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每两个字构成一个单位,以下字为重点。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平仄节奏格式形成抑扬的美。

划分诗句节奏有两个方法:意义的停顿和音节的节奏,二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例如杜甫《宿府》的“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意义的停顿是“角声悲”和“月色好”,音节的节奏则非这样。停顿不同,效果就不一样。

有些诗文有读之抑扬顿挫,极富声音之美。前辈诵读古文,摇头摆脑,一唱三叹,逐渐领略到文章的妙处,自己写起文章来不知不觉地也就学会了古文的腔调。如果能够背诵一些现代典范精美的白话文,涵泳其中,体会音韵美,美不胜收,优美的笔调,也会纷至沓来的。

从语言文字本身来看,有些作品文笔清新优美,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文章写景有序,叙议结合,定点换景,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文章语义双关,明写山中房屋,暗写理想追求。

b、结构形式创新,新颖别致有味:如楼梯诗(诗行排列形似阶梯的诗歌),它常把一个诗行表现的内容分成几个诗行,并逐渐压低来表现,它通过独特的排列形式,突出强调了每个词的内容,使之获得最大的表现力,以加强诗的节奏感,显示丰富的情感层次。学习此类诗歌,首先感受到的是这种新颖的形式之美。

再如,在教学活动中把朱自清的(春)相关语句由散文式语句转换为诗行格式,教学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先让学生感受这种形式转化之美。

雨是最寻常的,

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形式变化了,语义感情感受也不太一样,体现了浓浓的诗意,上面选段改变排列方式,同是写寻常的春雨,同是劝人们别恼,要学会欣赏这绵绵潇潇的春雨。但感觉就不一样,这完全得力于形式的转换,形式之美可见一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以语言为材料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而美感的起点是感受,因为美感作为一种具体的感情活动,离不开感觉器官对对象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先指导学生还原语言文学所传达的形象信息,扣住文章中的形象,以获得自身经验情绪储存的表现形式,在思维的屏幕上再现具体图景,感受体验其美的底蕴,进行审美活动。

2 探寻思想内容 感知审美对象

2.1借助作品形象,唤起学生美感:美往往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常常集中体现于人物形象之中,成功的艺术形象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播社会和人生的知识,向人们输出积极的人生价值和审美取向,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教学中应注意挖掘作品人物形象的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的美感体验,努力从真善美的高度做出评判,如,教学杜甫的七律名篇《登高》,介绍背景诵读诗句后,分析诗歌形象。一是风物形象,先看首联和颔联,通过意象风、天、渚、沙、猿、鸟、落木(叶)、长江等意象创设了一个肃杀悲怆的秋天意境,这是登高所见的悲秋的形象。一是人物形象,看颈联:万里,极言路程之遥;悲秋,直接抒情;作客,羁旅之苦;常作客,常年漂泊在外;百年,人生迟暮;多病,身体不好;登台,登上高处;独登台,无亲朋。通过这八层意思写毕生之苦。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目下之愁。此时一个半生怀才不遇,如今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活窘迫诗人形象已进入读者眼帘,《登高》情景交融地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激励之感,被杜甫的崇高美所感动,帮助他们形成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感情,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审美趣味得到提高,心灵得到净化,并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榜样,去追求心灵美、人格美,做一个有健康审美情趣的人。

如,教学《荷塘月色》,通过认真阅读文本语言,再造荷塘月色图。从文字所描述的荷塘月色形象,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一种阴柔之美(这是被很多评论家所津津乐道的美),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进而整体感受把握作品,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综合地感受审美对象的意蕴: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2.2借助作品意境,唤起学生美感

(1)引导再造想象,创设作品意境:想象是人们在外在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在审美活动中,想象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说它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担负着通过作品的语言再现形象和再造形象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把人的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在教学中,教师或凭借相应的声音形象、图画形象或凭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意境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如,

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可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想象自己正置身于广阔无垠、白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想象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巅极目远眺阳光映照,分外妖娆的美丽雪景,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来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感受毛泽东同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进入文本所创造的意境中,从而进入审美的愉悦状态之中,得到一种崇高的美的享受。

(2)引导创造想象,进入作品意境。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创造性想象。如教学唐宋诗词时,必须在诗词所留下的大片空白处发挥自身的创造想象,给予补充还原,从而体会出诗词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感情,如教学唐·陈陶《陇西行》其一:“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战士已成白骨,丈夫不在归来。但丈夫还活在妻子团圆的梦境里。鲜明的对照,突出了残酷的战争给普通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凄美之清让人潸然泪下。

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都含有诱导鉴赏者想象活动的机能,教师积极引导,引导得法,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入作品意境,感悟作品主旨,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描摹出了一个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意境!凝注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爱与憎、乐与哀。当然,有时作者试图描摹的意境与读者通过作者使用的文字读到意境是存在差异的,这是审美差异性的体显。

创作诗需要创新能力,阅读诗同样需要创新能力

2.3借助作品思想,唤起学生美感

(1)通过审美理解,深悟作品意蕴:审美中不仅要有感觉、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理解。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精神活动。美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它渗透着意识的理解,它是思维的深化。深刻敏锐的理解力,具有拓展审美感悟的深度广度的作用。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能更深刻的感觉它。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化理为情、融情为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无味,观相无相,立说无说”,它与情感交融在一起,参与对象的感性体验。如,杜甫《登高》,表面看来只是写诗人55岁那年重阳节独自一人登高的所见所感,通过审美理解发现其实质是表现诗人内心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如马致远《天净沙》“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断句不同而意思产生差异,“断肠/人在天涯”或者是“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断肠”是因为“人在天涯”,因为牵挂远在天涯的人,强化了“断肠”的意义。这种个性化理解也是审美差异性的表现。

通过这样的分析理解,我们就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品味作品,就可能将阅读教学由苦读变为美读,提高阅读教学之实效。

(2)结合现实生活,探寻写作意图:有些文学作品在思想立意方面极具现实感染力,教学时要好好结合现实生活探寻思考,汪曾祺《北京的胡同》的结尾用了一些笔墨刻画场景,描写景物,显出凄凉的氛围。文章写道: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胡同和胡同文化有过它的辉煌,曾经是合理存在。封闭的胡同以及它所象征的保守文化,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商品时代,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汪曾祺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景物描写中有着庆幸和欣喜。但是文字里又充满着沧海桑田的无奈与伤感。

很多时候,真挚的思想情感是通过细节的生动刻画来实现的,朱自清的《背影》里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就字字浸透着感人肺腑的父子之情。离别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场景,那里有两个人,人有面目表情,有言语动作,有相关的物品,这些都是真实而动人的。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下来。字里行间浸润着父子之间的深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探寻作者写作情感意图,感受作者浓浓的思念伤感之情。

(3)认真揣摩探微,捕捉象外之意:有些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深藏不露,需要读者认真揣摩探幽发微捕捉象外之意。

文学思想的深藏艺术可以表现为整篇文学作品的宏大构思。一部作品,总有主旨,是全篇的主题,包括思想和情感。思想,是作家对人、物、事思索的结论;感情,是喜怒、哀乐、爱憎之类的情感。散文家多用这个方法,他们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描绘某文学形象(某人、某物、某景或某个现象),而后用心灵细腻地感受之,用联想广泛地拓展,最后卒章显志,或者画龙点睛,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我们教过的名篇很多都是这样的策略,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北方及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来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白杨树的形象美质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的强有力载体,以文学形象作为寄托物和载体的方法,就是浓墨重彩地描写某文学形象(某人、某物、某景或某个现象),除了巧妙的模糊性暗示,再也从文章表面看不到作者情思的踪迹。如高尔基的《海燕》就是如此。

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选准突破点进行教学需要抓住事物与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教学。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探究其承载的象外之意。这种审美感受,过程相对难一些,但探究成功后的愉悦是非常美好的。

要理解作品的主旨、风格和作者的情感抱负等,就须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形象感受进入到本质理解,体味“象外之旨”,听出“弦外之音”,悟出“言外之意”。探究其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选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因素,只要教师不断开拓其审美因素,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滋养,艺术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形象审美能力意境
春色满园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