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13-09-26潘蓓

考试·教研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中职教育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潘蓓

【摘要】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各种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27-0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而教育的重点则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各种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而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已经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一要求。

可见,中职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为必行之势。

1 传统文化与学生专业素养形成的必然联系

专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的专业性活动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行业企业之间应对竞争的根本。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具备从事某项专业性工作的专业素养,以增强其完成学业、竞争上岗、在岗创业的能力。

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可以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要素。笔者认为,这三个要素皆与传统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1.1专业知识要素

任何一个专业的知识,都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专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专业专门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果说,语文基础知识是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敲门砖,那么传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则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比如说,鞋服专业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烹饪专业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室内设计专业学习传统建筑文化,航空旅游专业更不用说,各地的风土民情皆要有所涉猎。还有一些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看似新潮的专业,其实也隐藏着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说计算机专业。当然,计算机专业里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说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唐稚松院士主持开发的XYZ系统,其指导思想就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方法。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专业,你都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与其相关联的知识部分。因此,学习跟本专业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本专业在历史中的文化传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将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可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1.2专业能力要素

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当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专业能力应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应用也好,实践也罢,都需要将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运用于实际,指导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促进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而传统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其本身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下的绝佳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水平。比如说设计类专业中的鞋服专业,通过对传统服装文化中诸如款式、材料、色彩、饰物、工艺、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可以得到拓宽,设计构思益加丰富,审美品味也获得提高。

1.3创新能力要素

早在上世纪末,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对于国家、民族、社会而言,创新是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对于广大职校生来说,创新则是形成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在一般思维能力和专业及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对本专业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稳固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呢?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二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三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四要具有严谨的思辨能力,五要具有大胆尝试的勇气,六要具有反复实践的耐心。

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关于“创新”的记载。《大学》中“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主张,《周易》中“与时偕行”、“日新之谓盛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论述,《吕氏春秋》中“世易时穆,变法宜矣”的观点;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史上里程碑的改革;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骄傲身姿……这一切正是求新、求异、求变革的精神的最好体现证明。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也曾阻碍、甚至是扼杀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骄傲自大,也无需妄自菲薄,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深入钻研、探讨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实现兼容互补,才能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说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鞋服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服装文化、建筑文化的研习,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时代、区域、情感、习俗、道德、审美、科技水平、甚至是伦理秩序的等各方面的特点,找出其中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元素和符号,利用现代化技术,设计出真正具有个人风格、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综上,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无论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都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传统文化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形成的必然联系

中职生在20岁前后就将陆陆续续迈入社会,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职业生涯的成功除了取决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制约。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化、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是个体性格特征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

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200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展现了当今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趋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有利于增加竞争上岗的成功率,有利于协调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自身工作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自身事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和提升企业或行业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有利于促进企业或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利于带动全社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

《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尊崇的信念,个人的自身修养,关系着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安定和发展。而职业道德素质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就是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录,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关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载。“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乃将之德,《论语》中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各言其志”的思想,此乃师之德;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更是以其一生的行为见证了“悬壶济世”、“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的医之德;还有“童叟无欺”的商之德,“清正廉明”的官之德……各行各业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代表人物,其道德行为和人品受到广大人民的称颂和拥戴,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

不止《礼记·大学》,不止《论语》,文学历史上那些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字里行间,无不传达着人生的感悟箴言,寄寓着社会的道德理想,展示着古人的人格精神。学习传统文化,就是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接受道德情感教育的洗礼。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风骨气节、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宽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浩然胸襟……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与先贤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体验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怀,促使自己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加强。也许短期之内并不能显现明显的效果,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到它的可持续发展性,看到它在培养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重大意义。目前看来似懂非懂的名言、警句、典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将对学生的性格、情感、态度、认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与职业岗位的要求。这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巨大的良性作用。

3 结语

传统文化体系博大精深,任何一个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都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语文教师只能借助课堂、教材这些个平台,尽可能地传达、展现语文课程与专业的关联性、与就业的关联性,这既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传播者,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保证“常教常新”。只有站在知识的最前沿和最深处,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同样地,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学习,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与结晶。当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穷其个人毕生精力,也只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而已。因此,教师在进修学习时,必须有所取舍。只有了解社会、学生的从业要求,构建自身的文化教学知识体系,丰厚自身的文化素养,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生人格,培养优秀人才,乃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猜你喜欢

中职教育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