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中的分层

2013-09-26李文波

学理论·上 2013年8期
关键词:网络社会信息技术

李文波

摘 要:社会分层是考察社会结构的重要理论工具,因社会类型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作为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网络社会的兴起则成为现实社会分层理论的一大挑战: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信息化、个体化和网络化等特质使得传统的社会分层标准如阶级、职业、声望、权力等不再适用,新的分层标准则围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展开。

关键词:社会分层标准;网络社会;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23-02

前言

现实社会中,人们由于先天的或者后天的条件而具备不同的财富或权力,也因此被划分为不同的身份和地位[1],这就是社会分层现象。分层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整体结构和运行状态,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社会整体是由形形色色的差异化个体组成,网络社会亦是如此。这里的网络社会是指伴随计算机普及和网络信息传播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虚拟交际空间。网络社会的到来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分庭抗礼。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共存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理论交锋点。因此,考察和分析网络空间中分层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于更加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社会的变迁具有深远意义。社会分层作为一套实用的梳理社会结构及变迁的理论工具,也在不停跟随历史的脚步,并改变自身的僵化思维。面对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理论的反思尤为重要。

一、网络虚拟空间的特质

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正影响和改变着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并已经实际地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cybersociety)。“网络社会”的概念无论在学术探讨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和使用。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络社会这一新型社会形式和社会存在方式(童星、罗军,2001)的活动场域,是网络虚拟社会分层现象发生的实在基础,网络虚拟空间不同于现实社会空间的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社会分层的逻辑和标准。

(一)虚拟性

虚拟性是网络空间最突出也最重要的特质,虚拟意味着最大程度上超脱物质现实的束缚和对个人身份特征的重新建构。第一,网络虚拟空间通过计算机的连接和信息通讯而形成,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的新世界和“电子边疆”,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空间与时间。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象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当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可以在同一则信息里被预先设定而彼此互动时,时间也在这个新沟通系统里被消除了。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乃是新文化的物质基础,超越并包纳了历史传递之再现系统的多种状态。”[2]现实社会的地域限制、文化与制度屏障以及社会规范的制约在网络空间中被无限弱化,网民已然化身为网络世界公民。第二,个人身份特征的重新建构。网络社会超越了现实社会规范中的性别、阶级、民族、种族、年龄、职业、权力等各种社会属性差别的影响。在网络空间里,网民皆是数字化的存在,塑造个人社会身份特征的符码完全由网民自己选择和创造,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意味着极大的自由和自我想象空间。

(二)信息化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将社会推入信息时代,而网络虚拟空间更成为了信息革命的主战场。信息是网络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信息的使用和传播无疑已经成为网络化生活的主题。社会的、集体的压制广泛存在于现实社会当中,制度的藩篱、结构性的制约是个人流动最大的阻碍,而网络信息社会的兴起则是对社会制度化存在的一大突破,信息化作为网络社会的中轴,建构着人们新的身份与地位,精英的循环也更自由和频繁。首先,网络空间内的虚拟活动场所和设施都以信息为中心搭建和维持,论坛、BBS、新闻组、博客、电子邮件系统、日常购物交易网站、聊天软件等,聚集了大量参与互动的人群,并通过新鲜讯息和广泛服务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其次,个人浏览网站、撰写博客、搜索下载、娱乐交友等行为也都是通过网络书写来完成,数字、文字、符号、图像甚至影像都可作为一种信息进行传播和交流。在网上,人们体验着新型的“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生活”。

(三)个体化

“网络空间塑造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场域,它从内涵上强化了个体意识,割断了个体与地方性社会背景的联系,从而使‘全球社会与‘自我在全球性背景下交织在一起。”[3]网络空间的个体化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体开始摆脱社会性、集体性的压制,还原为一种个体化网络生存的状态,身份、地位等高低贵贱观念趋于销声匿迹,人的主体性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第二,个体化意味着自我实现的极大自由。人们能够自由地同他人连接,自由地传播信息、知识,自由的建构自我形象。第三,广泛的个体化彰显着平等。以往的集体形象在网络空间中化为一堆编码和字符,无论集体还是个体都只是网络当中的一个或多个节点,并在同一平面上相互联结,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差异不再那么明显。

(四)网络化

“互联”是网络化生存的核心要义。这里的“网络化”与“互联”指开放性、相互联结和流动性。第一,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是一个庞大的以弱纽带为基础的虚拟交际网络,在相当程度上摒除了社会偏见和准入门槛,每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群体生活。第二,作为节点存在的网络个体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同质化个体或群体相联结,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选择退出。第三,网络彰显了个人的“自我”意识,而“自我”可以自由地穿梭于虚拟世界的每个角落,获取新的知识或者扮演新的身份。

二、网络社会分层的标准

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对现实世界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从现实社会的分层理论来考察网络社会的分层已经明显不适用了。一方面,现实中不同阶级、阶层属性的人们在进入到网络空间后,其财富、权力、声望、职业等属性大多隐藏起来,转化为数字符码,在这个过程中,因个人网络技术、信息能力或角色选择等的不同,而产生与现实身份、地位特征的明显差异。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的核心是新的信息技术范式,社会人、经济人被信息人、网络人所取代,社会差别的界定标准也是围绕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而展开的。

(一)信息量

当今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推动着信息的加速制造和流通,信息、资讯一波接一波涌入社会中,成为个体存在的新的向度。网络社会分层的首要依据便是信息量,而信息量则包含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广泛而稀缺的信息资源如同现实社会中的财富,给个人的社会分层增加了足够的砝码。

新闻网站的报道、实时评论,网上层出不穷的各类视频,论坛、BBS等随时可能冒出的热门话题与事件等,这些都是网络时代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而自媒体时代引发的大众自我传播则助推了个体化的网民信息传播的高潮。在这个方兴未艾的发展潮流下,一个人若要在数以亿计的网民中脱颖而出,一定数量的和高质量的信息内容不可或缺。

(二)信息能力

充足的信息资源是个人网络社会分层的重要保证,但信息不等于传播(多米尼克·吴尔敦,2009),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流通,因此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尤为重要。信息能力是网络社会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信息能力包括了一定顺序的三个层面:获取信息的能力、整理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后两个环节实质上是信息的再生产过程。

信息的再生产是信息能力的关键环节。网络上各大门户新闻媒体和各类官方网站掌握着大多数信息的来源,在信息的获取以及传播方面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生产着千篇一律的文本和呆板的内容。而网络传播技术不断革新的形势下,更多的互联网用户拥有了大范围传播信息的权能,其中的活跃分子能够不断发现和制造鲜活的话题和讨论,在网络空间中积累影响力。

(三)网络联结

网络社会由无数个节点及其相互联结构成,其实质就在于“互联”。网络联结作为分层的一个考察标准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网络联结中特定节点的身份特征和网络联结度。节点的身份特征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身份如虚拟社区的管理层,其在网络社会的分层中往往处于较高的位置,非正式的身份如游客、普通成员等便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网络联结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广泛性、质量的高低和联结的密切程度。一个最突出的现象便是微博红人的出现,在微博圈子里,一个人通过比较充分的自我形象的建构和不分日夜的“刷微博”,短时间内在网络空间中异军突起。

(四)网络认知

网络认知是一种主观分层的标准,分为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层面。这里的网络认知指的是对自己或他人凭借某些网络分层资本而达到一定分层地位的态度、看法和评价,在这个主观建构的过程中,认知受到自我价值观和网络社会规范的双重影响。现实社会中个人的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到分层的网络认知,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网络本身处于不断地变化与塑造当中,同时也挑战和改变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观念,这是一个认同逐步建立的过程。

网络社会的兴起和繁荣是当今社会纵深发展的重要表现,网络社会的独特魅力也令其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正如现实社会分层格局中,处于较低层次的个体能够通过各种主客观条件向上流动,网络空间的流动性更强,且突出了新旧频繁交替的特征,通过爆发性的信息传播,任何个人都可能在短时间里声名大噪。但是网络社会的分层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高与低,控制与被控制,它是一种主客观交织的分层模式和结构,网络分层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揭示一种扩散式影响的效应和平等化趋势。同时,伴随网络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的特征和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网络社会分层的标准也有所侧重和不同。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7-230.

[2]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65.

[3]黄少华.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9.

猜你喜欢

网络社会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个人对知识深度的自我评价程度与个人网络社会价值认同的关系研究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