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路径探索
2013-09-26王芳
王芳
摘 要:民主政治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适应并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无锡市在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民主政治建设路径,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取得一定成效。无锡市虽已基本形成民主政治的制度体系,但民主政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为确保2014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无锡市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待加强,政治体制改革需继续深化。
关键词:无锡;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63-02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日益迫切。十八大报告强调:“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近年来,无锡市在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民主政治建设路径,在各县市区积极进行尝试和试点工作。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一)开展竞争性选拔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无锡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紧迫需要出发,把竞争性选拔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方式,摆上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权力监督。一是进一步增强竞争性选拔工作的计划性。每年年底,各级党委(党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核定的编制和领导职数限额内,根据职位空缺情况制定好次年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年度计划。二是进一步增加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比例。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领导干部比例要逐年提高,到2015年,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比例要保持在50%左右。三是进一步扩大竞争性选拔职位的范围。加大正职人选、重要岗位人选以及党政机关以外领导人员的竞争性选拔力度。
(二)公务员交流轮岗
开展公务员跨区域交流、跨部门交流和部门内轮岗,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公务员管理体制的全新探索。2008年9月,无锡市实施了公务员交流轮岗工作。全市一次性集中交流轮岗公务员2 857名,占全市公务员实有人数的15%,其中跨部门、跨区域交流公务员1 171名,部门内部轮岗1 686名,是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规模较大的一次公务员交流轮岗。无锡市公务员交流轮岗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三“破”三“立”的指导思想受到广泛关注。一破除“岗位终身化”,建立“轮岗常态化”;二破除“部门所有化”,建立“交流多元化”;三破除“干部本土化”,建立“流动区域化”。开展公务员交流轮岗,是盘活人才资源、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是不断深化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新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科学考评体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2006年,无锡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建立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生活质量、社会发展“四位一体”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实现了从偏重经济建设考核向注重经济、文化、社会等全面考核的转变———从偏重GDP考核向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民生指标考核转变;从偏重短期效应的考核向注重长期效应的考核转变;从偏重一刀切、齐步走的考核向注重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考核转变;从偏重以领导评价为主的考核向注重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转变;从偏重职能部门的考核向注重职能部门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转变。
(四)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近年来,无锡市委围绕“让组织满意、让人民满意”的目标,不断健全完善党政干部管理机制。一是积极开展“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市及市(县)区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对选拔任用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对新提任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进一步健全了干部监督工作机制,拓宽了干部监督工作的方式和渠道。二是大力推进“三责联审”工作。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开展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用人权、用编权和用财权等核心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三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制度建设。制订了《关于新提任干部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试行)》、《无锡市党政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全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二、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力、生命力
(一)落实党代表常任制
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次改革和创新。2005年,无锡市滨湖区被江苏省委确定为区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单位。近年来,无锡市不断扩大和完善党内民主,积极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进一步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切实增进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指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完成换届选举任务后,在党的委员会任期内每年举行一次代表会议,这期间,党代表的资格继续有效,不再重新选举。也就是说,党的代表大会像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党代表的权利也同人大代表类似,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的党代表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党的委员会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讨论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对全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评议。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对解决党代表在闭会期间继续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所采取的创新举措,这对于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党内公推直选
2010年下半年,无锡市利用村(社区)领导班子换届改选的契机,全面实施“公推直选”,产生了新一届村(社区)领导班子成员。此次换届,共有744个行政村、社区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实行“公推直选”,覆盖面占换届基层党组织的90.7%。“公推直选”变间接选举为直接选举,变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变确认性选举为竞争性选举,变封闭式选举为开放式选举,使选举过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开放式、宽视角的干部选拔任用模式已初具雏形。“公推直选”改变了基层党组织选举领导班子成员以往仅由镇、街道党(工)委提名人选的传统做法,让广大党员群众民主推荐,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拓展了党员群众参与党内政治的制度渠道。“公推直选”使基层党组织能够依循明确规则运用政治权力,使权力所有者能够监督、制约权力行使者,使民意评价成为选任干部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公推直选”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拓展了基层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群众自治机制
(一)推进城乡居民自治
无锡市村民自治建设总体来讲,是起步早,基础好,覆盖面广,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无锡于1983年开始建立村民委员会。在试点的基础上,于1986年进行第一届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到2010年,无锡市已历经了9次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在实行民主选举的同时,结合无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实行村务公开制,让农民享有知情权;实行村民议事制,让农民享有决策权;实行民主理财制,让农民享有管理权;实行民主监督制,让农民享有监督权。2012年,无锡以被列入“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全面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基层和谐稳定。无锡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着力构建社区“1+2”治理结构,即以社区党组织为“龙头”,负责牵头抓总,以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事务工作站为“两翼”,前者负责居民自治,集中民意,反映居民诉求,后者专司党和政府下沉的事务,初步形成了基层社区建设管理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全市各社区普遍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推进居民自治,如党内事务听证咨询、民情恳谈会、工作听证会、事务协商会、成效评议会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
(二)推行参与式预算
无锡市在公共财政投资项目领域推行的参与式预算改革,是一种创新财政预算编制和决策的民主管理方式,是建设阳光财政的具体实践,是深化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益尝试,是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发生的有效途径。无锡市从2006年开始选取部分街道试点参与式预算,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决策权交给基层群众。2009年,参与式预算实施范围扩大到无锡市所有街道和开发园区,并在全市各乡镇逐步试点推开。经过几年的努力,参与式预算操作流程逐步完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项目领域逐步深入,项目效果逐步显现,社会影响逐步提高。参与式预算,其实质就是通过项目推介、项目决策、项目预算、项目执行及评估这一合理的机制,形成对权力的合理制约,最终让腐败失去土壤,使群众监督真正落到实处。民众的深度参与,既约束了政府权力,促进政府转变执政方式,又解放了政府权力,使其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通过实施参与式预算,政府将决策权交给广大群众,实现了由“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的转变,是民主发展的重要一步。
无锡市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为深化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但是同时,无锡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民主政治进程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无锡市虽已基本形成民主政治的制度体系,但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比如,公民民主意识不强、民主法律法规不健全、民主参与存在现实难题与民主监督力度还需加大等等。为确保2014年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迫切需要民主政治制度与之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政治参与要求,为实现“四个无锡”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