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高校智能心理测试平台构建
2013-09-26刘其鑫羊波
刘其鑫 羊波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 云南玉溪 653100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普遍性、隐蔽性、日渐社会化等特征[1]。高校大学生面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不选择别人的帮助,更多选择自我排解的方式进行解决,而心理测试是实现自我排查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最密集的用户群,其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学习便捷的同时,也对网络形成严重的依赖。由此,将心理测试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构建一种基于网络的新的测试模式,将更利于大学生自我排查心理问题。网络测试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新形式,具有测试过程的自主化、测试模式的数字化、测试方法的智能化等特点[2]。因此,就如何发挥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测试新型载体的问题,构建一种基于Web的高校智能心理测试平台,提供给学生自主、自助式的心理测试服务。
2 平台设计的必要性
心理测试由来已久,在我国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一些知名的心理测试软件为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然而,这些心理测试软件大多费用贵,而且使用环境受到限制,部分高校无法使用。这些高校依然使用传统的纸质问卷进行心理测试,这种方式有着实施困难、测试不及时、反馈不及时、缺乏系统化等诸多的问题,早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实现自我排查心理问题的需求。心理测试作为辅助心理教师教学的手段之一,必须对测试过程进行系统化管理,进而准确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辅导,并排除学生此类心理问题。
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测试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并统一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需要一个利用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心理健康测试平台,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网络辅助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和处理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测试分析的心理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上登记、建档、统计、查询、反馈,实现预防、排查、预警、疏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终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效益排查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辅助心理教育的测试平台。而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理论的发展使之成为可能。
3 平台设计的可行性
平台是基于Web的设计模式,而PHP作为网络开发的强大语言之一,具有开放源代码、跨平台性强、开发快捷、效率高、面向对象、专业专注等诸多优点,为本平台设计提供了诸多的优势。各种PHP开发框架也让程序开发变得简单有效。其中,ThinkPHP是如今国内应用最为普遍的PHP开发框架,它是一种快速、简单的面向对象的轻量级PHP开发框架,遵循Apache2开源协议发布,是为了敏捷Web应用开发而诞生的,也是免费开源的[3]。因此,利用ThinkPHP开发框架可以确保平台开发稳定进行。
随着信息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DSS)的不断发展,将传统二库结构的DSS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形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弥补传统DSS单纯依靠模型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的缺陷。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类IDSS是基于专家系统(ES)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分别发挥DSS数值分析与ES符号处理的特点,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使其能够进行知识处理,以方便、准确地模拟客观世界,全面地反映决策过程,从而有效地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4]。融入ES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能针对心理测试问题,通过提供测试者的心理档案、问卷分析模型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为心理测试者明确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供更加系统、连续、有效的支持。
4 平台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基于Web的高校智能心理测试平台由学生测试系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智能分析系统、心理教师管理系统等5个相互关联的管理系统构成,其结构见图1。
学生在首次注册登录时,系统会自动为学生创建个人心理档案,并将所有数据存于数据库中。学生登录后进入测试页面,即可选择相应的心理量表进行测量。而量表来源于心理教师上传或在系统中选择的各类标准心理量表。学生测量后结果存于数据库中,并经过智能分析系统的分析处理,形成分析报告和心理健康等级,反馈给学生,并存入数据库中。同时心理教师通过登录到心理教师管理子系统中,可以及时查看学生的测评结果,对测试结果严重的学生给予关注和做出相应的决策处理。
4.1 学生测试子系统
学生测试子系统需要进行身份验证,测试者首先要注册个人账号,以便于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新注册的账号需要经高校相关管理人员验证后,才能正式使用。测试者通过身份验证后方可进入测试系统。在测试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心理需求选择相应类型下的测试量表。例如,该学生想要了解自己职业能力倾向问题,即可以选择“职业心理测量”类型下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量表进行测试。测试后,学生可以选择查看对某一量表的测试结果或关于测试的综合报告,系统会通过智能分析,自动将学生的测试结果或报告进行反馈或发送至学生的E-mail中,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情况。
4.2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系统在学生首次注册登录时便建立了个人基本情况档案,包括一般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状况、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与心理困难等方面。当学生进行测试后,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又能够为学生建立起相应的测试档案,包括心理健康量表与问卷的测试结果、专家系统形成的报告与建议等。二者综合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系统支持对档案各项内容实施单项查询与组合查询、统计并输出结果。系统可方便检出存在明显心理倾向的学生,又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跟踪式咨询服务。同时,由于该系统的创建和查询等操作都需要经过系统登录验证才可以完成,从而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心理隐私。
4.3 数据库管理系统
系统采用MySQL作为平台数据库,其体积小、速度快、成本低、代码管理方便,与PHP和Apache可组成良好的开发环境,能够便捷地实现对心理档案系统、学生心理测试、智能分析结果、心理量表等产生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这样,当相关测试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对特定的测试群体以及某一测试者的心理变化等过程做出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4.4 智能分析系统
1)智能分析系统的功能结构。由于人的心理问题是复杂的,依靠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对具有模糊逻辑的心理量表进行分析,往往只能反映问题的某个侧面。不能全面准确地说明测试者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并且缺乏对非结构化问题的处理。因此,该平台结合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形成智能分析系统,全面、准确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智能分析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推理机是专家系统中实现基于知识推理的部件在计算机中的实现,主要包括推理和控制两个方面;知识库用于存取和管理所获取的专家知识和经验,供推理机利用,具有知识存储、检索、编排、增删、修改和扩充等功能。知识库管理模块由心理学专家和知识工程师协作进行对知识的写入、更新等操作的管理。模型库内存放的由各种心理量表、问卷及其诊断的步骤和方法建立的模型。数据库则包含用户的基本档案资料、填写的量表、问卷的结果,以及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建议。
图2 智能分析系统结构图
2)智能分析系统的分析过程。智能分析系统的分析流程如图3所示。以对《90症状清单(SCL—90)》量表的测试结果分析为例,来说明智能分析系统对单一量表测试结果的分析过程:①当用户完成《90症状清单(SCL—90)》量表测试,并点击查看该测试的结果时,系统则会自动向专家系统的推理机提供该量表的编号(101)、学生的学号(47)、测试的日期(2013-1-20);②推理机将系统传递来的信息转给数据库管理模块,从数据库查询出47号学生在2013-1-20号测试的101号问卷的答案信息,再转给推理机;③推理机将量表编号101传给模型库管理模块,并获取101量表的解决模型,由决策支持系统组织模型运行并输出初步测试结果;④推理机继续将量表编号101传给知识库,获取101量表的典型设问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建立推理知识库进行推理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分析报告。
对于综合报告的分析,学生必须完成同一类型下所有量表的测试,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的完整性。如需要查看心理健康测试的综合报告,学生必须完成对《90症状清单(SCL—90)》《康奈尔医学指数》《心理健康自测量表》等同一类型量表的测试[5]。对同一类型量表的综合分析过程和对单量表的分析过程相似,只是决策支持系统是组织协调多模型运行并输出初步测试结果,推理机需要建立基于心理量表之间、典型设问之间、基本环境间的逻辑联系的推理知识库,结构化地分析并说明测试者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最终形成准确、全面的综合报告。
图3 智能分析系统的流程
4.5 心理教师管理系统
心理教师管理系统作为平台的管理入口,可实现对学生测试、心理档案、数据库以及智能分析系统的管理。在此系统下,心理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或上传标准心理健康量表到相关的测试类型下,如将《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16PF)》量表上传或选择到人格测试类型下,既避免了学生盲目地选择量表,又防止智能分析系统分析过程中对没有关联的量表进行分析造成的误差。心理健康管理系统能够自动统计测试的学生名单、测量情况、心理问题等级等项目统计,并综合创建成二维表,供教师查询。同时,系统能为心理教师或相关管理员,提供经智能分析系统反馈的心理问题红色预警者名单和相关心理健康档案,便于心理教师或相关管理员关注此类学生,并采取一定的疏导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高校智能心理测试平台的构建,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借助心理测试实现自我排查心理问题的心理需求,且在测试的准确性、灵活性以及开放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平台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辅助手段,测试结果又使得其工作具有针对性,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其次,平台的构建,将会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一定阶段评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时,提供强大可靠的数据来源。但系统在智能性和程序算法优化方面比较简单,这需要在平台应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对于知识库的建立与更新,仍需要由心理学专家和知识工程师共同合作,不断地优化与改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平台系统的不断优化,该平台的构建将会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1]李芳平.关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2(12):74-76.
[2]胡志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网络测试[J].文教资料,2007(6):47-48.
[3]刘宇祥.PHP流行开发框架的研究[J].青春岁月,2012(4):381.
[4]毛海军,唐焕文.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研究进展[J].小型微型计算机,2003(5):874-879.
[5]雨帆.心理测试[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35-173.
[6]龙朝阳,刘琴,易菲.基于Web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平台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