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职业资格和企业标准的课程标准研究*
2013-11-26范效亮杨卫军
范效亮 杨卫军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 山东济宁 272037
1 课程标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意义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培养高素
课程标准是对某个专业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特定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描述,是通过课程教学后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是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学业评价的依据[1]。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职业资格由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学历认定、资格考试、专家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合格者授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微机)维修工的职业资格标准最高等级为三级,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部分非常规性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等,是一种从业资格标准。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大力推进基于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标准,课堂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直通;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教学进度与职业鉴定考试同步,学生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计算机(微机)维修工(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产学无缝衔接,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 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标准选择序化教学内容
基于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设定课程目标,针对计算机(微机)维修工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核心职业能力,归纳出行动领域;基于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反思处理,转化为学习领域,重构序化教学内容。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设计,以计算机维修维护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选择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升实践能力,学生的成绩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表1 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学习内容的重构和序化过程
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在载体的选取上,遵循普遍性和扩展性的原则:普遍性是指软硬件是目前流行的、普遍使用的硬部件和系统、应用软件;扩展性是指在此机器的组装与维护基础上,学生可随着最新技术的发展,扩展到相关机器的组装与维护,使学生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潮流。通过对企业调研,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最先遇到、最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就是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因此,选择计算机最小系统解剖、整机组装、BIOS升级、CMOS设置、操作系统及其他软件的安装、典型故障分析与维修。
同时,还要面对大量相同机器的管理和组装,选择快速装机技巧,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系统维护)作为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的选择上,充分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达到了硬件技术新、故障典型,软件普遍使用、突出系统维护,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计算机(微机)维修工典型工作任务——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学习内容的重构和序化过程见表1。
3 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计算机操作工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和企业岗位标准调研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实验”的教学模式,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创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基于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标准,营造企业工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学训循环交替,理论与实践一体,学生的技能循环提升,学生的角色从新手到装机专家。
4 考核模式改革
为了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借鉴计算机维修工职业资格要求,引入企业评价机制、模式,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组成,强化过程考核,从专业能力、团队协作、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课程成绩由课堂平时检查评价成绩、装机与维护考核成绩和职业资格考核成绩组成。采用现场装机、维护考试模式,教师给出考试单——工作任务,提供部件、工具、软件等,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在组装实训室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检查,现场定成绩。学期末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微机)维修工(三级)认证考试。
5 意义
致力于产学无缝对接的课程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基于“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科学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最终实现高职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1]姚庆文,丁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