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热和胃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30例

2013-09-25韩茜宇李铁男刘定杨沈秋张禹潘祥宾

中医药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胃粘膜萎缩性胃镜

韩茜宇,李铁男,刘定,杨沈秋,张禹,潘祥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慢性胃炎(chronic gasritis)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 ~90%。1996年确定的悉尼胃炎新分类系统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其症状的轻重程度与胃镜下胃粘膜的病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减退、反酸、恶心、上腹隐痛、餐后饱胀等[1]。西医治疗主要以去除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粘膜、促进胃肠动力等为主[1],短期内可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但多数患者停药后容易复发,病情呈缠绵难愈趋势。中医治疗多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近年跟随导师采用清热和胃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 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2]。脾胃湿热型参照“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

1.2 纳入标准 年 龄在18~75岁之间;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辨证为脾胃湿热型;近1个月内未服用与本病相关的治疗药物。

1.3 排除标准 未按要求服药;不符合纳入标准;数据不全影响疗效分析者;观察期内服用其他药物。

1.4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2011年12月 ~2012年11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肝脾胃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2~66岁,平均52.3岁;病程3个月~10年。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4~67岁,平均50.7岁;病程6个月 ~1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清热和胃法,每日 1剂,水煎服200ml,早晚分服。药物组成:党参30g,茯苓25g,陈皮15g,半夏 15g,黄连 6g,黄芩 15g,苍术 15g,厚朴 15g,甘草10g,大枣5枚。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长春北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58)20mg,每天1次,餐前口服。8周为1个疗程。

2.2 观察方法

临床症状观察:观察入选病例的临床症状(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和舌脉象,并按症状评分标准计算积分[3],每两周作一次记录。

胃镜观察指标:对胃镜下胃粘膜糜烂、红斑、出血点和胆汁反流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各单个胃镜下表现改善等级以及总积分改善情况。

2.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全部数据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0年制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拟定。

3.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各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各症状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各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症状 治疗组 对照组n 治疗前 治疗后 n 治疗前 治疗后脘腹痞满 30 1.98 ±0.86 0.16 ±0.37*30 1.96 ±1.12 0.47 ±0.59食少纳呆 30 1.83 ±1.08 0.12 ±0.26*30 1.77 ±1.25 0.48 ±0.57口干口苦 25 1.31 ±1.07 0.24 ±0.46*24 1.28 ±0.52 0.87 ±0.49身重困倦 21 1.26 ±0.39 0.31 ±0.47*22 1.27 ±0.40 0.78 ±0.86小便短黄 24 1.29 ±0.39 0.28 ±0.27*25 1.25 ±0.61 0.75 ±0.62恶心欲呕 18 1.41 ±1.19 0.13 ±0.34*16 1.59 ±0.73 0.89 ±0.65

3.3 胃镜疗效比效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镜疗效分析(n=30)

3.4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分析(n=30)

4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病因疾病,目前已明确的病因包括生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壁细胞抗体)、物理因素(长期饮酒)、化学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年龄因素、遗传因素等[1]。病理组织学上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炎症细胞主要是浆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固有膜常见水肿、充血,甚至灶性出血,有时可见糜烂,即固有粘膜坏死(病变不涉及粘膜肌层)[1]。本病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多数是以胃窦为主的全胃炎,后期如进展为萎缩性胃炎则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为主要病理特点。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的“胃痛”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脾密切相关,两者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为脏属阴,其运主湿而司运化,故脾气虚弱则精微不布,湿浊内生。胃为腑属阳,其运主燥而司受纳,故胃气不和则通降失司,郁久化热。因此,脾胃湿热证患者临床多见中脘灼热疼痛,口苦,口干,恶心,嘈杂易饥,舌红苔黄等,胃镜所见胃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此乃恣食辛辣,郁热中阻,胃失和降所致,正所谓“火郁发之,胃痛呕逆”。治疗上当从热辨治,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可见脾气虚弱,胃失和降,湿热互结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治宜健脾和胃,清热化湿。基于以上认识,从“脾虚”、“湿阻”、“热结”的致病病机出发,遵循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依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的经典理论,采用清热和胃法治疗。方中党参、茯苓为君药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苍术味苦性温,入脾胃经,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健脾强胃,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厚朴辛苦性温,辛而能发,温而能行,不但能下气除满,且有芳香苦燥之性,行气而兼祛湿。朱震亨有云:“病在中焦,故药必兼升降,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方中厚朴与苍术相伍,一升一降,醒脾祛湿,湿化气行则脾运得健,这与《温病条辨》中倡导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大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方中配伍制半夏、黄连、黄芩取“泻心汤”之意,辛开苦降,清胃泄热。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大枣甘平,益气补脾,调和诸药,两者相配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清热燥湿、理气和胃之功,突出了“补”、“清”、“消”、“和”的四大治法特点[4]。本观察结果显示,采用清热和胃法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无论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还是在镜下表现上经统计学分析均优于奥美拉唑治疗。另外,在治疗本病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运用清热化湿,降气和胃法一要注意“寒热”、“升降”、“燥湿”三者有机相结合,以令其适度。如清胃泄热不过于寒凉,健脾养胃不过于滋腻,燥湿运脾不过于伤阴;升补中气应防虚阳浮越,平降逆气当虑阳气沉陷;以升提佐和降,以降逆佐轻升,使胃气下降,脾气上升等。这样可使动静平衡,脾胃调和,升降有序,最终达到水谷入胃,腐熟后,传导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正常生理状态。二要坚持中医辨证加减原则,根据每个患者禀赋、阴阳、虚实、寒热不同的个体差异、病程长短及兼夹证而采用辨证加减,不可拘一方而统治一病始终。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76.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7 -78.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3):207 -209.

[4]梁国英,孙健伟.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要[J].中医药学报,2011,39(2):91 -92.

猜你喜欢

胃粘膜萎缩性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
应用胃粘膜保护剂治疗慢性胃炎
酒、辣椒对胃影响的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