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智力扶贫若干问题研究

2013-09-24许凌志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石漠化

[摘 要] 广西有29个贫困县列入了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这些地区是广西贫困人口的集中区,是广西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文章通过对广西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智力扶贫的定义、地位、作用、主要方式和特征等的研究明确了智力扶贫在当前广西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广西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智力扶贫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石漠化;连片特困区;智力扶贫;扶贫开发

[作者简介] 许凌志,广西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社会学,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4-0041-0003

根据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精神,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把滇桂黔石漠化区列入14个连片区特困地区之一,广西有29个贫困县列入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以下简称“石漠化区”)。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石漠化区,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为解决这些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广西一直在苦苦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外部输血”式扶贫,广西的扶贫开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但由于石漠化区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仍然很突出,仅靠就地开发难度非常大,而继续采取异地安置的方法也缺乏余地和空间,采取短期培训转移就业的办法,只是解决劳务输出增加一定收入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新时期脱贫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智力扶贫模式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而发展生产。智力扶贫模式的确立和实施对于缓解和最终解决广西的贫困问题具有长远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石漠化区智力扶贫的定义、地位与作用

扶贫模式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理解,分别形成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扶贫模式是指在既定扶贫战略下的扶贫行为集合,包括扶贫行为的整个活动,这是纵向意义上的扶贫模式,例如救济式扶贫模式和开发式扶贫模式。狭义的扶贫模式则是横向意义上的理解,是将整个扶贫行为过程中不同环节的不同具体做法概括为模式,比如在扶贫资源传递环节可以概括出贴息贷款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扶贫模式和财政扶贫模式;在贫困人口受益环节可以概括出区域开发扶贫摸式、智力扶贫模式、劳务输出扶贫模式,等等 。本文采用的是横向意义上的狭义扶贫模式概念,是在中国农村既定的开发式扶贫战略前提下,把智力扶贫作为一个具体的模式,既包括了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基本理念,也包括了智力扶贫的具体措施。

(一)智力扶贫的定义

智力扶贫是一种扶贫模式,指主要从精神层面,对扶贫对象进行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转变他们落后的思维模式,提升扶贫对象的智力素质,转变观念,以促进扶贫对象通过自我发展和自力更生,获取更多和持久的经济利益,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从外延上,智力扶贫整合了文化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旨在提高人力资源的精神素质的各种具体方式。

(二)智力扶贫的地位

智力扶贫促使扶贫对象自力更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策略,在整个扶贫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扶贫的实践中,若要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关键是把贫困地区人口的智力、文化、科技水平提高起来,把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点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就我国多年来的扶贫经验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开展智力扶贫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智力扶贫是促进广西石漠化区贫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群众摆脱愚昧落后和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治本之策。

(三)智力扶贫的作用

智力扶贫对于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外,还受当地的人口文化科技的整体素质所制约。同时,这两方面又是彼此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贫困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落后的商品经济,导致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淡薄,观念陈旧落后;同时,人口的文化科技整体水平低,商品经济意识差,又反过来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颁布以来,全国统一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建立起来,这就为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提供了条件,也为社会上所有的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施展才华、发财致富创造了机遇。但是,真正能够把握这种机遇并从中得到实惠的是那些有知识、掌握技术、头脑灵活、思想观念更新快的人。而对于那些思想守旧和文化素质低的人来讲,很难从如此好而多的市场机遇中获利。例如,全国劳动力市场开放后,许多具备一定素质的劳动力纷纷外出寻找工作和创业,发达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到不发达地区工作获取了高额的报酬,落后贫困地区具备一定文化和技能的劳动力到发达地区打工赚钱,他们都成为市场经济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的受益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劳动者整体素质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将会更加明确地显现出来。这无论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中,都体现了这种趋势。因此,一个地区如果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地区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的不断提升。

贫困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概念是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出来的。美国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贫困阶层长期性贫困的过程中发现贫困家庭和贫困社区存在贫困的代际传承现象,从而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概念。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极其复杂,有地理自然环境恶劣的因素,有土地、户籍、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有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有生产要素占有少的因素,有父母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思想守旧等家庭的因素,有受血缘、族缘、地缘等家庭社会网络局限的因素,还有个人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低、抑郁、自卑等贫困心理的因素。贫困代际传递是产生贫困的多种条件和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叠加、相互推动、长期沉淀的沉疴痼疾,一旦形成贫困代际传递链,往往几代人都难以摆脱持续贫困的境遇。导致广西石漠化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条件很复杂、因素也很多,但主要原因不是基础设施薄弱,不是经济要素水平低,不是资源条件约束,不是发展速度慢、不是产值低和农户收入少,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人的素质差,是农村生产主体农民的文化落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生产技能和从事经营的能力差。智力扶贫正是针对导致贫困代际贫困的主要矛盾,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起到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的作用。

二、广西石漠化区智力扶贫的主要方式与特征

(一)主要方式

一是通过教育扶贫方式。通过对贫困地区家庭就读于中职或高职的子女提供学历教育的资金补助扶持,帮助他们完成学历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并帮助和推荐他们实现稳定就业,获得较高的收入,实现从根本上消除家庭贫困。同时,注重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巩固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减少学生辍学率,保障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获得最基本的教育。

二是通过科技扶贫方式。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作为依托单位,派遣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科技开发团,并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派驻科技副县长,帮助研究和制定科技扶贫规划,筛选科技开发项目、引进先进实用技术、组织技术培训,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技术水平。在贫困地区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科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创业和服务,引导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劳动力培训扶贫方式。通过实施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据2010年抽样调查显示,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比没有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月工资可提高300~400元人民币。劳动力培训在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使他们学到新技术,接触新观念,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 。

(二)主要特征

一是以扶智力、扶精神、扶观念为目的,侧重于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智力扶贫绝不仅是从知识和技能上去提高村民的素质,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使贫困村村民认识到依靠自身的力量与现有的资源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激发贫困村民自我发展的动力。

二是立足长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智力扶贫,以传授生活经验、谋生技能为手段,转变封闭固守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真正的扶贫是立足长远的,“输血”式扶贫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天助自助者,智力扶贫正是通过提高贫困农民自身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领域,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广西石漠化区智力扶贫的对策措施

为了广西石漠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快脱贫致富和减少返贫率,我们应当加强实施智力扶贫。在扶贫实践中,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本这个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方面,通过智力帮扶,提高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贫穷愚昧的束缚,增加农业开发中的科技含量,使贫困农民增强自我“造血”脱贫致富的能力,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一)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财政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财政保障机制。新农村建设最稀缺的是人才资源,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人才资源,农村人口最缺乏的机会是获得教育的机会,最缺乏的能力是知识能力;对农村人口最大的剥夺是教育剥夺、知识剥夺。因此,向农村贫困宣战,应由过去的单纯关注收入贫困更多地转向关注知识贫困,投资于人力资本和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为农村人口提供获取收入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全力优先发展贫困农村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也呈逐步加大的趋势。特别是石漠化区贫困农村,其差距就更加明显。故而加快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是缩小差距的有效措施。但是要想使贫困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具体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全力优先发展贫困农村教育事业,是广西各级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管理、战略规划,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责任,加大第一资源的战略性投资,把发展贫困农村教育事业作为富民强桂的首要任务,努力在所有事业发展中能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所有资源开发中能够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三)深化开展贫困农村“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是国务院扶贫办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提高收入,摆脱贫困的一项扶贫培训计划。为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方案》(桂政发〔2012〕21号),提出在坚持现有资助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新增资助本科生(优先安排升入“一本”的学生)1000名,大专和中高职学生1万名,每年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3万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采取“农家课堂”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和创业。

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必须要继续深化开展贫困农村“雨露计划”。在总体思路方面,对农民培训坚持以人为本,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在尊重他们意愿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实施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提高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努力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有效转变。

(四)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树立“抓发展必先抓科技、抓科技必先抓科普”的新理念,把科普工作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来抓。因为,不发达的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推进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因此,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推进科学技术普及,为因地制宜地运用当代科技发展成果创造各种条件,逐步改变城乡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五)加大智力扶贫宣传和引导

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以参与推动全区智力扶贫工作为己任,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加大智力扶贫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广西智力扶贫的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宣传新一轮智力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任务。通过宣传,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智力扶贫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充分认识到广西智力扶贫工作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智力扶贫的浓厚氛围。

综上所述,广大决策者和扶贫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广西石漠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智力支撑,并通过加强智力扶贫实现广西石漠化区人力资源质量的全面提升,为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1-11/16/c_111171617_2.htm,2013-3-20.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石漠化
贵州印江县朗溪镇森林石漠化现状分析及治理探讨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
湖南将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