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2016-12-03张蜜李宏施梦妮
张蜜+李宏+施梦妮
摘 要:无量山沿线综合扶贫开发区是云南省普洱市3个“小连片”综合扶贫开发区之一。该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等因素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无量山沿线综合扶贫开发区基本情况的分析,探究了该区贫困落后的原因与扶贫脱贫的困难,并立足国家“十三五”扶贫开发大背景,从政策保障、产业发展、素质提高、资金整合、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扶贫对策建议。
关键词:扶贫开发 对策 普洱市 无量山区
中图分类号:F127;F32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77-02
我国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因素,各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非常迟缓。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既有更加有利的条件,也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挂包帮”“转走访”扶贫长效机制,划片区进行针对性的扶贫开发等一系列规划举措对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意义。
一、普洱市无量山沿线综合扶贫开发区基本情况
无量山位于云南景东县西部,东经100°21′~101°03′,北纬23°56′~24°43′之间。西北起于南涧县境内,向西南绵延至景谷、镇沅等地,东至川河,西至澜沧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南部则只有1500米左右,相对落差大,地形以低谷、平坝和丘陵为主,山体表面土壤层薄。气候处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8.5℃,降水量约1100毫米。由于地形因素,山体两侧气候存在一定差异,气候垂直分布也很明显。
无量山沿线综合扶贫开发区(以下简称“无量山片区”)是普洱市3个“小连片”综合扶贫开发区之一,涉及29个乡镇,区域国土面积13972.29平方公里,总农业人口55.05万,其中劳动力人口35.09万,占总农业人口的63.74%。同时,该地区也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十几个世居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26.89万。农民经济来源仅仅依靠农业生产和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500元左右,人均有粮食不足500公斤。
无量山片区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既有一般贫困区的共性,又有其特性。产业方面,人均耕地面积小,现有耕地面积仅116万亩,耕地多位于山坡上,不仅耕种条件差,且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种植业以烤烟、茶叶等为主,养殖业以猪、牛、羊和畜禽为主,结构单一,质量不高;人口素质方面,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开放思维,商品经济观念淡薄。多种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压力巨大。
二、普洱市无量山沿线综合扶贫开发区贫困状况和特殊困难
(一)贫困基数大、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重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增收困难,贫困农民收入低,按国家2011年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脱贫标准计算,该地区现有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很庞大。据统计,无量山片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771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633人,且绝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深度贫困。其中,存在住房困难的贫困户35277户,需易地搬迁安置的19471户。并且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虽已初步解决温饱,但其家庭收入极不稳定,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很可能一夜返贫,返贫率依旧很高。由于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差异大,多种类型贫困交叉,贫困面广,致贫因素复杂多变、相互交织,使得扶贫开发工作相当困难,决定了今后的扶贫开发需要更多的投入,扶贫开发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
(二)基础设施薄弱,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的区域性贫困状况与基础设施的普遍薄弱密切相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作为农业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存在设施少、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加之缺少必要的管理维护,造成“雨季关不住水,旱季放不出水”的困境,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区域性人畜饮水不安全的问题随之广泛存在。二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无量山片区还有未通乡村硬化公路村委会85个,共计1237公里。现有公路标准低,年久失修造成公路通行能力差。三是区域内交通、信息、仓储等相关基础设施落后,无量山片区丰富的特色资源和农产品不能很好地推向市场,市场知名度不高,产品滞销现象很明显,严重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滞后,特色产业不突出
由于无量山片区产业发展缓慢,初级阶段特征仍然明显。目前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低级阶段,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低端服务业占主导。区域经济总量偏低,人均更是不足,整个区域经济总量、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及全市后列,区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高是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还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第三产业发展迟缓,非公经济比重小,企业科技实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带动企业发展的优秀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具有明显无量山地区特色的大企业和生产基地,产业链条尚未形成或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特色产业优势未能发挥。
(四)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公共卫生服务落后
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和卫生支出严重不足是制约无量山片区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事业软硬件建设均严重滞后,学校环境简陋,校舍不足。师资匮乏,经常是一个老师同时教两三个科目,不利于学生发展。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城镇居民失业率居高不下,未就业人口数目依旧很大,同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增大了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各级医疗单位均缺乏专业级技术人员,医护人员不足,乡村医疗设备条件差,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普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处于相对封闭状态。
(五)生态环境脆弱,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地处无量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带,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简陋,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承载力弱是无量山片区最显著、难改变的贫困特征。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影响, 形成干热、少雨、重旱的特殊气候,暴雨、冰雹、病虫、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最近几年云南地区的异常气候,给环境本已恶劣的无量山片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影响。农业生产处于恶劣气候环境中,抗灾害能力不足,气候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非常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
三、普洱市无量山沿线综合扶贫开发区扶贫开发对策建议
(一)“挂包帮”、“转走访”,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的工作部署。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进一步认真履行职责,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详细了解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脱贫工作,实施“靶向疗法”,做到一户一规划,切实将扶贫项目规划落实到户、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人员、资金、措施三到位,做到目标清晰、责任明确、方案有力。二是整合各方力量,全面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伍建设,确保各贫困村都有驻村扶贫工作队,各贫困户都有帮扶负责人。在现有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扶贫工作具体方式,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二)转方式、调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无量山高原特色产业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一是积极推进现代烟草产业发展,打造北回归线黄金走廊生态特色优质“普洱烟叶”品牌。二是以核桃、坚果、水果和药材等市场紧俏产品为无量山片区脱贫增收的新发展方向,发挥地区种植优势,不断提高种植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无量山片区特色土鸡、山羊养殖业,同时推进山区野猪特种养殖业发展。四是不断改进和提高咖啡、坚果和茶叶等本区域特色产品的加工技术和条件,充分发挥“云南小粒咖啡”、“云南坚果”和“普洱茶”的特色优势和引领作用,以名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独特的区域特色。五是充分发挥无量山片区特色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业,进一步保护和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升级。
(三)提高人口素质,构建扶贫开发智力保障
开展实用技术引导性培训,为无量山片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保障。具体应注意,一是加大对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劳动力的一技之长,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适应力。二是重视无量山片区乡土人才的培训,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发挥乡土人才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带头作用。三是保障家庭子女接受中高职业教育的机会,争取国家“雨露计划”支持,努力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水平。四是加快继续教育发展,促进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协调并进,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教育。五是设置专项农村创业贷款扶持资金,支持和鼓励贫困村农民创新创业。
(四)整合各类资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普洱市“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的发展措施。借力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集中投入,实现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集中实施一批亟待建设的民生工程,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包括中央、省市财政资金,金融信贷资金,上海对口帮扶资金,宝钢集团定点扶贫资金以及其他扶贫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产业扶贫资金、连片扶贫资金,不断加大对无量山片区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特色产业,帮助特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另外,应协调社会帮扶资金,加强与上海市、宝钢集团的沟通联系,寻求更多的帮扶。
(五)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环保发展模式
一是应充分利用无量山片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推进光伏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和发展,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减少对植物燃料的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二是应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和生态林建设工作,加强天然林保护,大力建设水源涵养保护区。三是应加大无量山片区生态补偿力度,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结合贫困户家庭实际和贫困户意愿,在保证其基本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及时易地搬迁,减少对脆弱生态区不必要的破坏。四是应注意在农村地区加大节能灶和沼气的推广使用力度,减少对区域植被的破坏。
(本论文是普洱市扶贫办“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吕祥乾.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 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J]. 当代经济,2012(6):100-103.
[3] 韩斌.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的云南扶贫开发之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3(14):25-26.
[4] 韩斌.云南省扶贫开发模式的实践及完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110-112+23.
[5] 李鵾.精准扶贫:恩施市龙凤镇的政策背景、实施现状与对策建议[J].清江论坛,2014(4):55-58.
[6] 傅国.万州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建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3):4-5.
[7] 林德山,李玉峰,卢晓伟.加快实施精准扶贫的建议[J].当代农村财经,2015(5):40.
[8] 王瑞华,李国珍.信贷支持扶贫开发的建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2):60-61.
[9] 杨云.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诉求与回应[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23-24.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作者简介:张蜜(1993—),男,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通讯作者:李宏(1972—),男,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施梦妮(1995—),女,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学士,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学习]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