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晕厥儿童基础直立试验临床分析
2013-09-24高晓杰
高晓杰
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是通过改变被检查者的体位,诱发其晕厥发作、并记录晕厥发作过程的一种检查方法。临床用来评价自主神经功能区分不明原因的晕厥。直立试验是倾斜试验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其倾斜角度为90°,而直立是儿童发作晕厥最常见的体位。本研究分析2012年6月—2012年12月78例儿童直立试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2012年12月因头晕、晕厥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儿,共78例,其中男38例,女40例,年龄4岁~17岁(9.97岁±2.81岁),男9.79岁±2.54岁,女10.20岁±3.16岁。大部分患儿经血生化、心电图、脑电图、心脏彩超、头颅CT检查排除了引起晕厥的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 受试者需要停用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3 d,饭后2h。试验时环境安静,患儿平卧10min后测量12导心电图及血压,然后起立,安静直立20min,重复测心电图及血压,比较直立前后的心率、脉压及T波变化。
1.3 观察指标判定 下列5项指标中有2项或2项以上符合者为阳性:直立后心率增加≥20次/分;直立后脉压减少≥2.1 kPa(16mmHg);直立后收缩压下降≥2.6kPa(20mmHg);直立后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T波下降≥0.2mV或50%或出现其他心肌缺血改变;直立时出现头晕、眩晕、视物不清、全身乏力、跌倒、试验不能继续者[1]。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直立试验结果阳性50例,占64.1%,其中女28例,占70.0%,男22例,占57.9%,性别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阳性病例中有12例在试验过程中出现头晕、眩晕、视物不清、全身乏力、口唇苍白、跌倒,致试验终止者,均以立即平卧、进食牛奶等处理,所有患儿均在1min~3min内恢复正常。
表1 直立试验阳性率比较 例(%)
3 讨 论
晕厥分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autonomic-mediated reflex syncope,AMS)及心源性晕厥,后者在儿童少见。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其主要类型,又分为三种[2],①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 AMS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通常表现为当患儿持久站立时,或患儿看到流血、感到剧烈疼痛、处于闷热环境、热水浴、运动或紧张等时可诱发晕厥发作。起病前可有短暂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该病公认的方法。②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a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慢性直立不耐受的表现之一,严重时也可导致晕厥发生。该病的临床特征是:多为学龄期儿童发病,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患儿在直立时出现以下症状,如头晕或眩晕、胸闷、头痛、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及晕厥等,患儿平卧后这些症状减轻或消失。POTS的诊断标准是指在HUT试验或直立后的10min内心率增加≥30次/分或心率最大值>120次/分,同时伴有直立不耐受的症状,在除外其他可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的基础疾病及其他导致晕厥的心源性或神经性疾病即可诊断[3]。③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在儿童中并不常见。
本文统计头晕、晕厥患儿,直立试验阳性率为64.1%,阳性率与文献报道相近[4],发病的男女童平均年龄相近,阳性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因头晕、晕厥就诊的患儿直立试验阳性率与性别关系不大。阳性病例除临床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心率、T波改变,47例(94%)心率增快,范围(18~50)次/分,其中≥30次/分21例(占44.7%),3例为窦性心动过缓。按照以上诊断标准,考虑阳性结果50例中仅3例为VVS,其余47例POTS的可能性较大。这与金红芳等[5]报道相近,同一时段入选病例40例为VVS,165例为POTS类似。提示在以头晕、晕厥为主诉就诊的学龄儿童中,POTS可能为其主要类型,此结论与张清友等[2]提出的VVS约占所有晕厥患儿80%不符,有待更大规模的病例统计及临床资料证实。
基础直立试验不需大型设备倾斜床,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对于儿童晕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特异性强,适合在儿童专科医院及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1] 杨振东.实用小儿心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340.
[2] 张清友,杜军保.小儿晕厥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6):424-427.
[3] 张清友,杜军保,李万镇.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162-169.
[4] 孙丽华.基础直立试验对31例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报告[J].大理学院学报,2009,8(10):72-73.
[5] 金红芳,张凤文,陈丽,等.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4):27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