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茶业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2013-09-23周国富

茶博览 2013年6期
关键词:茶业茶文化茶叶

■ 周国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这既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我国发展从“快”到“好”(粗放发展到科学发展)、从“好”到“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重大转折。建设美丽中国,实质上就是从非均衡增长向均衡发展转变,实现天、地、人和自然、社会与人的身心之间达到均衡协调状态。而发展生态茶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发展生态茶业所追求的,也正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茶业链始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互促共进,实现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茶业是建设美丽中国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发展生态茶业彰显了美丽中国的自然之美。美丽中国首先体现的是山川秀丽的自然生态之美。茶,生长在山水草木之间,聚天地之精华,纳山水之灵气,是大自然恩施于人类的宝物。自古好茶亦叫仙茗。苏东坡诗称: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我们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着自然之气。喝茶的过程,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的过程。所以,发展生态茶业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的过程,就是追求美丽中国自然之美的过程。

二是发展生态茶业体现了美丽中国的和谐之美。发展生态茶业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和谐的事业和产业。它强调与自然和,追求人与自然、茶与自然、茶艺手法与生态环境协调。它强调与人和,不分高低贵贱,都因茶而和,因茶而雅,客来敬茶,以茶代酒,以茶会友,以茶结缘,和谐处世。它强调与心和,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节奏快、欲望多、竞争烈、交往少、压力大,茶更是人们心灵和谐的调节剂。它强调与社会和,茶可敬茶、茶可益友、茶可雅心,茶日益成为增加交往、增进了解、增添友谊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载体,成为不同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三是发展生态茶业反映了美丽中国的富民之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统筹协调的发展、城乡均衡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这其中,重点难点是农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历史上,茶叶曾是我国贸易的主要货物,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当今,茶已集一、二、三产业于一身,生态茶业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大。发展生态茶业是广大偏远山区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添美的好途径。通过发展生态茶业,进一步带动茶企业、茶叶店、茶馆业、茶文化产(事)业的发展,也为扩大城镇居民就业拓宽了渠道,更为茶资源的综合研发(开发)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历史和现实无不表明,发展生态茶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值得务必做好的惠民富民的大文章。

四是发展生态茶业促进了美丽中国的健康之美。发展生态茶业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之美的好良方。从物质性方面来看,茶叶中含有 500多种物质,包括27种无机矿物质元素和12类有机化合物,对人的营养和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从精神性方面来看,俗话说“心安自康健”,饮茶有利于人们生性养心,可以养“爱心”,“仁者爱人”;可以养“德心”,精行俭德;可以养“静心”,宁静以致远;可以养“苦心”,苦尽甘来、淡泊人生;可以养“凡心”,保持平常之心气;可以养“放心”,拿得起放得下;可以养“专心”,专心致志、恭敬感恩;可以养“舒心”,品茗畅聊、疏泄郁气。可见,茶的养生保健作用非同一般。

五是发展生态茶业展示了美丽中国的文化之美。一个美丽的国度,必有其经过数千年历史积淀、经久不衰的独特文化魅力。中国种茶历史悠久,中华传统茶文化是儒释道文化的圆通融合。儒以养廉,儒家饮茶追求的是“和谐中庸”,视茶为修德养性的真谛,志在修身,修的是一个“正”字;释以修心,释家饮茶追求的是“茶禅一味”,视茶为参禅悟道之宝物,茶中有禅意,禅中有茶味,要悟道吃茶去,志在修心,修的是一个“和”字;道以养生,道家饮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视茶为天赐之灵物、养性健体之仙茗,志在修意,修的是一个“清”字。“清、敬、和、美”的中国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展示了茶的独特文化魅力。

发展生态茶业必须按照建设美丽中国总体部署要求和相关标准规程扎实有序推进

所谓生态茶业,就是指在保护、改善茶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技成果、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茶业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获得较高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茶业。具体来讲,就是要重点抓好“六化”。

一是品牌标准实施过程的“组织化”。提高“组织化”程度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生态茶业的重要条件。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以茶企业茶园基地、茶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茶场等为切入点,协调各方面利益,落实标准规范,加强技术培训,统一采制工艺,确保茶品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家家户户各自为产的传统茶叶生产经营模式。要加快培育一批区域性生态茶业龙头企业,整合带动量大面广的众多低、小、散的茶业小企业和茶农,推动形成集科研开发+加工制作+合作社+茶园基地+市场营销等于一体的、从茶园到茶杯的综合配套产销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要建立在杭“国”字号茶机构为骨干的联合联动机制,整合人才、科研、技术等各方面资源力量,为推动生态茶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是茶叶栽培种植过程的“无害化”。要建立茶园基地管理档案制度,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或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大力推广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料,普及推广害虫天敌及物理防治措施,尽量采用机械化作业,降低人为因素,提高防治效率。要建立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苗木质量管理,重视地方品种的选育(提纯复壮)和引进优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不断优化茶树品种结构,以生态高效示范茶园为基地,不断辐射和带动茶企、茶农向集约、高效、生态方向发展,力求从美丽茶园的源头上保证茶原料的品质。

三是生产加工过程的“清洁化”、“智慧化”。要注重研发、推广和选用低能耗、连续化、清洁化的茶叶加工生产设备、制作工艺、包装设计,避免生产、加工、包装过程的“二次污染”。要加快改造茶叶初精制加工场所,对初精制加工场所的环境、厂房等配套设施,均要按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整治,真正实现“环境生态化、茶厂标准化、生产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要完善茶叶生产过程的监测体系,加强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严格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市场准入(准出)制度。要防止茶叶过度性包装、有害化包装,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四是市场营销过程的“品牌化”。发展生态茶业本身就是树信誉创品牌。要坚持真(诚实守信)、善(安全健康)、美(品质标准)的要求,通过发展生态茶业创建茶品牌,通过创建茶品牌推动生态茶业发展。要注重从生态茶园、生态茶品到生态营销的茶品牌体系建设,着力品牌整合,打造优质品牌。要彰显区域性茶品牌与跨区域性茶品牌在发展生态茶业中的不同特色,区域性茶品牌要体现地域特征(气候、土壤、地貌)、品种特性和工艺特色三大要素,显现地域文化性;跨区域性茶品牌要突出品质标准、科学管理和规范生产三大重点,展示现代性。要加大茶品牌保护力度,明确企业茶品牌、地域性公共茶品牌的权益,建立完善茶品牌档案信息库、茶品牌标准质量追溯机制,重视防伪技术应用,努力优化茶品牌建设的环境,更好推进生态茶业发展。

五是消费饮用过程的“科学化”。科学饮茶、安全饮茶,是发展生态茶业的重要内容。茶园生态化,制作清洁化,饮用科学化,是生态茶业发展的内涵要求。要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的理念,加强茶饮科普知识的宣传推广,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茶叶所含各种化学成分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有益作用,真正做到喝对茶、喝好茶、会懂茶、会泡茶、会品茶。要研究、推广和普及茶叶的科学贮藏方法,确保茶叶能够在较长时间保持其应有的功效。要加大茶产品开发力度,尤其要针对老年人、年轻人、儿童及不同群体的口味和趣好,研发出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茶饮品。

六是产业延伸过程的“精深化”。推动茶业“精深化”是发展生态茶业的重要任务。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努力把精细、精致的管理手段,贯彻于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体现在种植、加工、贮运、设计、包装、泡制等每一个环节,反映在诸如袋泡茶吊牌这样的细节上。要在“深”字上下功夫,大力提升夏秋茶的综合利用率,加快研发和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茶日用品、茶纤维、茶器具等多元衍生品,不断增加茶叶附加值;积极推动相关机械加工、设计包装、茶渣利用、茶馆茶楼、茶器茶具、旅游休闲、茶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延伸茶产业链,让茶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茶文化研究(促进)会要把服务生态茶业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作为重要使命和责任

茶文化研究(促进)会作为以研究茶历史、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服务生态茶业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各地各级茶文化研究(促进)会要把服务生态茶业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中,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扎扎实实做好研究交流工作。要加强对茶文化与生态文化悠久历史渊源的研究探讨,注意发掘茶文化中的生态因子,不断为发展生态茶业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二是广泛深入做好宣传普及工作。要以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为载体,推动“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三是积极主动做好牵线搭桥工作。要积极主动为茶科研院所与有关高等院校牵线搭桥,培育生态茶业专业人才,搞好发展生态茶业共性适用技术研发。四是有的放矢做好建言献策工作。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和少而精、专而深的原则,努力为发展生态茶业献计出力。五是持之以恒做好固本强基工作。要始终按照“强本部、强本地、强本色”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发展生态茶业、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链接:打造生态茶业 建设美丽中国——第五届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联谊会召开

■ 本刊记者

5月 22日,以“美丽中国与生态茶业”为主题的第五届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促进)会(11+1)会长联谊会在绍兴举行。一年两次的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促进)会(11+1)会长联谊会业已成了浙江茶文化及浙江茶行业的系统盛会,一会一主题的会议模式也已经成了事实上的浙江茶产业、茶文化的品牌高峰论坛。代表着浙江 64个地市县茶文化组织及安徽黄山市、上海、湖北等地的茶文化组织的5月绍兴盛会提出了“打造生态茶业、建设美丽中国”的产业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沈才土副会长、梁朝清副会长、詹泰安秘书长等出席了会议,徐鸿道常务副会长主持了大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到会并作了主题报告。周国富会长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发展生态茶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

钱建民书记在会上介绍,绍兴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茶乡,我国超过 80% 的珠茶产自绍兴,浙江省十大名茶中绍兴茶就占了 3席。建设美丽绍兴,发展生态茶业是推动绍兴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生态茶业的建设又对绍兴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绍兴县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立、新昌县茶叶总站站长孙利育、浙江省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亚平、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晓民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员韩文炎等人分别作了专题发言。其他来自浙江省 11个地市茶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及安徽黄山市茶业经济促进会会长,结合本地的工作,围绕着“美丽中国与生态茶业”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长们一致认为:绿色生态理念要贯彻茶业发展的全过程。

舟山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显伏提出舟山市要打造质量高、价格低的生态茶。温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包哲东总结了温州茶业建设的工作,指出温州要大力提高夏秋茶的采摘,打造更多像乌牛早这样的优良茶叶品种。嘉兴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崔泉森则表示,期望能喝上安全的生态茶。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虞荣仁表示,杭州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积极改善茶园基础设施,提高茶资源综合利用率。宁波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郭正伟指出,宁波致力于打造有特色、有效益的茶园,整合了茶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相结合,充实茶园内涵的同时也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台州也十分注重茶园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积极扶持当地茶企,促进饮茶大众化,增加茶农收入,台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张陆在讨论时表示。

金华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楼余产呼吁将茶叶散户整合成茶叶大户,统一承包、统一管理,促进茶业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成祖则在茶叶种植—消费整个过程生态化的基础上强调了生态茶业还要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处。丽水市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丽水市政府为茶业项目申报和采茶机采购提供补助和支持,积极协助茶企参加各项茶事活动、拓宽茶叶销售渠道。湖州致力于研究传播陆羽茶中精髓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猜你喜欢

茶业茶文化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茶文化的“办案经”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贵州茶业大事记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