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构成及管理路径探析

2013-09-22

商业会计 2013年22期
关键词:防灾救灾灾害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南京210002)

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负面作用,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伴随着灾害的频发和破坏力的加剧,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加大防灾救灾投资力度,企业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参与灾害管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内涵及其构成

政府是灾害事件的管理者,在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基于各种政治动因、经济动因、伦理动因,应当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履行社会责任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企业承担相应灾害社会责任是其应尽的义务,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管理当局的认知态度、责任意识以及是否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

灾害管理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防灾救灾最大效能,使协调防灾救灾的各种活动科学化,使预防或减轻灾害损失方法合理化。在灾害管理中,企业无论是作为致灾体或受灾体,还是慈善救助,在灾前预防、灾时控制、灾后救援中,都有应尽之责,都会发生相应的社会责任成本。灾害管理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即企业为承担灾害管理的社会责任而发生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经济代价,主要包括在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等灾害中企业作为致灾体或受灾体所承担的人、财、物的付出,以及在灾害中企业进行的公益性捐赠等,本文将其简称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构成内容,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成本目的分,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可分为防灾责任成本和救灾责任成本。防灾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发生的与防灾相关联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与防灾相关联的投资总和,它包含与防灾相关联的管理成本、耐震化投资、制定恢复企业正常经营和日常业务的战略计划编制费用,以及与防灾相关联的研究费、员工培训费、物资储备费用等。救灾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灾中和灾后与减灾相关联的各种支出与投资总和,包含企业各种减灾措施的实施,灾中对灾区捐赠的款物、技术上的支持,灾后为受灾者提供就业岗位、培训机会,以及为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各种支出。

按成本内容分,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可分为安全生产责任成本、公共卫生责任成本、环境责任成本和救灾捐赠支出等项目。安全生产责任成本是指企业预防与处置一切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事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具体内容包括安全设备购置、隐患处理、安全培训及保险、人员和财产赔偿等费用。公共卫生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应急处理某些突然发生,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物资和人力资源等支出。环境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国家监管范围之内,由企业自己提供资金或服务于劳动环境的改善而发生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消耗。如企业为防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环境而购置环保设备、支付的人员工资、按国家规定缴纳的污水排污费、废气排污费、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等环境保护费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救灾捐赠支出是指企业向灾区捐赠款物等各种形式的捐赠支出。

按成本构成分,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可分为防灾救灾物资投资额、人力资源责任成本和支付的相关费用等项目。防灾救灾物资投资额是指企业用于防灾救灾方面的物资投资额。人力资源责任成本是指企业为防灾救灾而发生的人力资源的耗费。支付的相关费用包括企业支付的环境保护费用、赔偿费用、诉讼费用、罚款和救灾捐赠款等。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除了上述显性成本外,还有隐性成本,即难以看到、难以估计的成本。隐性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德成本,指违反社会道德的消极的甚至对社会有害的行为代价,即不遵守社会责任承担原则应付出的成本代价。如企业偷排污水、废气,以致污染环境,该成本有时是相当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随之而来的诉讼等成本支出是显性的,而其对企业声誉的损害带来的成本支出则是隐性的。二是风险成本,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观念、管理等对于社会责任的忽视而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必要的额外支出。道德成本与风险成本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路径探析

面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环境、管理环境和竞争环境,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使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行之有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乃至社会相关领域的大力支持。只有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将微观深入和宏观拓展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合力,切实加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

(一)加快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1.完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的相关规定。

(1)尽快出台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制度。为加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我国相关法律规范陆续作出了一些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规定,但这些核算规定较零散、不完整、不系统,而且存在量化标准不清、核算方式不明、难以操作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制度,规范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为我国企业进行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核算提供统一的规范和依据。

现阶段,财政部应进一步明确《企业财务通则》的相关具体规定,规范我国企业在灾害管理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的量化问题。如为推动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应适当加大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保证金比例,明确规定防灾基金的提取办法等,努力做到尽可能使企业既尽到社会责任,又不损害股东权益,有利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依据,制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准则,其中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具体规定。为便于理解和执行,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增加相关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设置,规定其核算内容和主要账务处理。这不仅是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提供规范,而且是规范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的基础。

(2)完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充实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目前企业普遍面临着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较多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企业披露的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至少应当包括前述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分类中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

其次,完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指导企业由只是采用文字叙述方法在表外以附注形式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逐步过渡到增设相关会计报表披露相关信息,从而实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达到充分披露包含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目的。

再次,可借鉴西方国家自愿与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基于我国国情,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可考虑率先在上市公司或重污染行业中选取企业进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普及。

2.加强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的激励与监督。

(1)在税收等方面支持企业履行灾害社会责任。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灾害社会责任的履行应是“政府引导”为主,相应地,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履行灾害社会责任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税收、用电用水用地、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

(2)有效实施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第三方审计。要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标准,明确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审计主体,设计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统一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机关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进行审计。

在加快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法制化进程的同时,应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主要依靠各级财政部门即主管财政机关进行。政府的指导监督是多方面的,包括及时研究防灾会计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法规或规章,明确提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核算、披露和审计等要求,督促相关专业协会发挥作用,监管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和发布等。

(二)开展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内部控制

基于管理会计视角,按照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创新的内在要求,分析和认识不同管理会计工具应用时的逻辑联系、互补性及其整合效应,将相关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整合,能够提高其应用效果。笔者尝试将管理会计的控制杠杆和平衡计分卡引入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

1.引入Simons的控制杠杆,为开展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内部控制提供一个有效平衡价值创造与管理控制之间压力的架构。1995年,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教授罗伯特·西蒙斯(Robert Simons)在他的《控制的杠杆》一书里构建了一个控制杠杆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的基点是企业战略,四个分支系统是:信念系统、边界系统、诊断性控制系统和交互式控制系统。核心价值观受到信念系统的控制;要规避的风险受到边界系统的控制;战略不确定因素受到诊断性控制系统的控制;关键绩效变量受到交互式控制系统的控制。四个系统是对企业战略进行控制的关键杠杆。Simons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有效平衡价值创造与管理控制之间压力的架构。四个系统同时运用,互相补充,环环相扣,发挥最佳效果,使组织内部的制约关系保持平衡。

在灾害管理中,将基于伦理的企业社会责任与Simons构建的管理控制的四个系统有机地加以融合,有助于创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优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全面体现企业履行经济、法律与伦理责任的状况。通过有效开展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力求灾害损失的最小化,从而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如图2所示。

信念系统,在任何组织中都一定要有其位置,组织通过控制承诺来确保员工共享组织的愿景、核心价值、使命、信条及宗旨等。它具有贡献社会的意愿,传达着组织的核心价值和使命。在灾害管理中,基于信念系统控制,培养团队认同和共同责任的意识,企业应将社会责任意识嵌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确立战略的社会责任伦理理念,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并予以目标化,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样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

边界系统,又称为道德系统,就是制定商业规则,明确员工不能操作的风险区域。也是每一个组织所必须明确的、并要为每一名组织成员所知晓的规范,如组织的行动规范、事先定义的战略规划方法以及运营指南等。边界系统是提高利益相关者相互信赖的系统,其实质是对行为加以限制的否定系统,它与信念系统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体。在灾害管理中,与信念系统配合,有关边界系统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确定必须遵守的最低限度,制止各种道德违反行为;自主决定道德准则的目标值,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

诊断性控制系统,是指通过富有成效的方式实现控制的目标。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能够对企业产出进行优化,包括:输出测度、评价标准、激励系统以及回报系统。诊断性控制系统是正式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利用该系统监控组织取得的绩效,并纠正与预定绩效标准的偏差。在边界系统中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弹性预算法等方法确定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目标成本,都要通过诊断性控制系统,评估成本支出效果和社会责任效果,修正弹性预算变量,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交互式控制系统,是指基于战略创新,促进学习、开展企业交流与沟通的活动。企业可以通过它来跟踪蕴藏于企业的新创意、激发新的学习活动,以便做出面向未来的准确定位。它包括将企业的流程数据融入交互管理系统,与员工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对来自下属的数据、假设或行动方案提出挑战。在企业基于灾害管理、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通过诊断性控制系统诊断出来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战略和管理上的问题,运用交互式控制系统,我们应重视并及时开展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以促使企业整个组织上下集中关注与履行社会责任战略相关的不确定因素,注入创新压力,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其关键绩效变量的解读、质疑和讨论,提供建议。通过高度互动的辩论和对话,往往会形成新的想法,以便企业在灾害管理中适时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进行调整,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2.基于平衡计分卡,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构建一个具有多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将平衡计分卡(简称BSC)引入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其核心是从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基于信念系统和边界系统)出发,将企业灾害管理的工作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维度的、相互联系的目标,然后再将目标分解,分别从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流程管理、学习和发展四个维度诠释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控制目标,构建一个多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BSC四个维度的绩效评价关键指标如下:

财务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安全生产责任成本、公共卫生责任成本、环境责任成本、救灾捐赠支出、企业收入、企业利润。为便于开展成本构成分析,在每项成本中需详细列明该项成本中企业防灾救灾物资投资额、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以及支付的相关费用。利益相关者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利益相关者受灾害损失减少情况。内部流程管理维度评价指标包括:防灾救灾流程规范情况、防灾救灾物资调度情况、防灾救灾人力资源调度情况,具体指标有:建筑物耐震化率、自动灭水灭火设备的导入率、电源及线路备用率、灾后目标恢复时间等。学习与发展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员工接受防灾救灾培训时间、接受防灾救灾培训的员工比例、员工人均提出灾害管理建议的数量、员工人均提出灾害管理建议被采纳的数量、防灾救灾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情况、有关防灾救灾的国内外交流支出。

BSC四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可根据企业在灾害管理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上述四个维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条因果链,展示了绩效和绩效动因之间的关系。在BSC的逻辑框架下,绩效目标是通过各维度指标的相互驱动来实现的。BSC仍然重视实现财务目标,但是也兼顾了财务目标的绩效驱动因素。基于BSC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关注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短期与长期因素、外部与内部因素、结果与动因因素等。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具体指标的实际数值与设定的标准(可以是行业标准或历史标准)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地诊断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战略和管理上的问题,并进一步结合激励系统纠正偏差。

(三)通过相关市场、行业的发展,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1.增加社会责任投资在资本市场中的份额。作为企业的内生变量,社会责任投资(简称 SRI)对企业及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值得管理会计工作者关注,一些观点将这种影响定位在如何有效地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因为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价值观,面对外部社会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需要企业从内在化的角度,基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来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倡导SRI,运用资本的力量,影响管理者决策,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优化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最终结果是提升企业的价值。因此,SRI的发展,不仅能促使更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实现投资者的投资初衷,在投资获利的同时,对社会作出贡献。在现阶段,我国要发展SRI产品,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研究,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包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评价体系的完善。

2.将完善灾害保险机制列为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逐步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完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目前,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紧密配合、以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捐助为主的模式,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巨灾保险体系。有关资料表明,2008年“5.12”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 400多亿元,其中财产损失超过1 400亿元,而投保财产损失不到70亿元,赔付率只有5%左右,远低于国际36%的平均赔付率水平。随着巨灾损失增加,建立巨灾保险体系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从企业履行灾害社会责任的层面看,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救灾捐赠压力,有助于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控制。

(2)强化保险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相统一的机制,提高保险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灾害应急体系,但由于保险覆盖面还较低,灾害损失的补偿水平不高。保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要增强借助保险转移风险的意识,提升参保率。从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来看,要更好地发挥保险服务功能,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不断提高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利用保险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相统一的机制,充分发挥保险费率杠杆的激励约束作用,强化事前风险防范,减少灾害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当然,完善灾害保险机制涉及到保险公司、政府、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商业机制的建立,这需要保险公司、政府、企业等各方面多年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猜你喜欢

防灾救灾灾害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