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轨交通中三轨系统有限元模型及其动力特性

2013-09-21刘峰涛

电气化铁道 2013年5期
关键词:振型绝缘约束

刘峰涛

0 引言

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中,部分区段接触轨安装于高架桥上。为了避免与桥梁结构发生共振,需要对三轨系统的动力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其振动模态和自振频率,必要时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为此建立了三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模态分析。

1 三轨系统有限元模型

1.1 三轨系统的组成

三轨系统主要包括支架底座、绝缘支架、接触轨、支撑卡与卡爪、垫块、防护罩、连接螺栓等。三轨系统的主要组成参见图1,防护罩未在图中示意。整体绝缘支架的安装方式应根据不同的轨道类型及线路条件选用。

1.2 接触轨

接触轨为工字形双包式钢铝复合轨,是采用机械复合法将铝合金与不锈钢带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截面[1]。钢铝复合轨的截面形状、网格划分及三维有限元模型参见图2。

图1 三轨系统组成示意图

1.3 三轨系统

绝缘支架的安装间距一般为4.2 m,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调整,最大不超过5.0 m。在端部弯头、膨胀接头和接触轨接头处,绝缘支架的安装位置控制严格,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置。中心锚结一般设置在锚段的中部,安装于整体绝缘支架两侧,锚段内中心锚结的数量应根据线路的纵向坡度确定。

在建立有限元模型时对三轨系统做了一些简化,模型中未考虑防护罩、接触轨接头和膨胀接头的影响,支撑卡、卡爪和垫块等用一个构件代替。整体绝缘支架模型见图3。支撑底座的材料为碳素结构钢,绝缘支架与支撑卡爪的材料为玻璃钢。

图2 钢铝复合轨截面几何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图

图3 整体绝缘支架模型图

接触轨在支撑点处的约束考虑了 3种约束方式:(1)中心锚结处约束纵向线位移,其余支点处无纵向位移约束,释放绕水平横轴的旋转约束;(2)所有支撑处均约束纵向线位移,释放绕水平横轴的旋转约束;(3)所有支撑处均为全约束。

根据三轨系统的具体安装构造情况,约束方式(1)与设计一致;考虑到与卡爪间的变形摩擦因素,接触轨的纵向位移会受到一定约束,故约束方式(2)与实际状态最为接近;约束方式(3)过于理想化。约束方式(1)的第1阶自振频率相对较小,为纵向振型(纵向约束较弱),第2阶以后的自振频率3种情况较接近。因此系统模型中采用约束方式(2)的约束条件。一个完整锚段的三轨系统模型见图4。

图4 一个独立锚段内三轨系统模型图

2 三轨系统动力特性

线路条件不同,锚段长度及支架布置会随之变化。本文考查了6种长度的锚段:90,75,82.4,67.4,66.8,37.4 m。其中90 m和75 m为标准锚段,82.4 m和67.4 m接近标准锚段,均设一处中心锚结;66.8 m和37.4 m为非标准锚段,设两处中心锚结。75 m 锚段的跨距组成为 0.5+3.5+4.1+14×4.2+4.1+3.5+0.5,37.4 m 锚段的跨距组成为 0.5+3.5+2×4.2+3.6+0.6+3.6+3×4.2+3.6+1.0。

2.1 动力特性

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三轨系统的振动模态和自振频率。以上6种长度锚段前10阶的自振频率和自振周期见表1。

2.2 振型

6种锚段的第1阶振型均为纵向水平方向,第2阶—第10阶均为横向水平方向。75 m锚段的前10阶振型如图5所示。

图5 标准75 m锚段前10阶振型图

通过对各种长度锚段的计算可知,随着跨距(绝缘支架间距)及锚段长度的增加,三轨系统的频率有减小的趋势;第1振型均为纵向水平方向;对于标准锚段和类似标准锚段,对称振型与反对称振型交替出现;对不同跨距,各振型的形状相近。

表1 三轨系统前10阶模态的自振频率(Hz)和自振周期(s)一览表

3 结论

跨度24~40 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横向自振频率一般宜大于 55×L-0.8(L为跨度),即2.876~4.327 Hz[2];跨度20~96 m简支梁的竖向自振频率不应低于 23.58×L-0.592,即 1.581~3.593 Hz[3];11号线桥梁实测的自振频率为350~500 Hz。三轨系统第1阶的自振频率范围为2.15~2.36 Hz,第2阶—第10阶的自振频率范围为7.77~11.33 Hz。两者相差较大,不会发生共振现象,所采用的三轨系统设计参数不需为避免与桥梁共振而进行调整。

[1]邢甲第,吴文军.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典型结构及其制造工艺[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4):71-74.

[2]TB 10002.3-2005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3]TB 10621-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振型绝缘约束
关于模态综合法的注记
纵向激励下大跨钢桁拱桥高阶振型效应分析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塔腿加过渡段输电塔动力特性分析
让我家与雾霾绝缘
侵限绝缘处的站联设计
高层建筑简化振型及在结构风振计算中的应用
OPLC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绝缘配合问题分析
自我约束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