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柳江畔“双拥”情——新时期军地共建的从江实践

2013-09-21

当代贵州 2013年29期
关键词:从江人武部双拥

文Ⅰ本刊记者 付 松

(责任编辑/任玉梅)

军地共建 促山乡巨变

山坡的梯田里瓜果飘香,网箱养殖场里鸡鸭成群,猪栏里的从江香猪膘肥体壮……如此富有诗意的从江田园美景,被人们称为“月亮山下的南泥湾”。

4年前,从江县人武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菜篮子革命”。整整半年多时间,干部、职工及应急分队民兵们利用节假日和每晚休息时间,对荒山进行坡改梯,修猪圈、盖鸡鸭棚。

荒山上原有的土质不适宜蔬菜生长,他们就走进山林,用麻袋扛回腐殖土进行改良;山上缺水,他们挖沟筑渠,引来山泉;缺乏技术,他们组织骨干外出参观学习,请来地方农业专家面对面指导,不断提高种植养殖水平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就这样,昔日的荒山野岭逐渐变成了绿油油的菜园、果林,而30多头猪、230多只鸡和240多只鸭,使人武部在蔬菜、肉食、禽蛋等的自给率达到80%以上。

在加强自身全面建设的同时,人武部注重从实际出发,培育和扶持地方致富典型,强化带动和辐射作用。

2013年元旦刚过,停洞镇架里村民兵连长徐毅的30亩太子参就全部售完,收入超过百万元。按照苗家风俗,他买了两坛好酒,准备到人武部答谢。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娘家人’的关心和帮助。”在太子参种植基地接受采访时,徐毅激动地说。

2000年退伍后,徐毅随着打工的“南下大军”四处奔波。2011年,在从江县人武部的帮助下,徐毅率先在村里种植了10亩太子参,获得成功后逐年带动群众种植。

截至2013年5月,全村300余户村民共种植太子参800余亩,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除此之外,还带动了全县7个乡镇和临近的黎平、榕江两县的太子参种植。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连续荣获四届“全国双拥模范县”、七届“全省双拥模范县”,从江县用沉甸甸的荣誉书写了新时期军地共建促民生的生动实践。

“国防事业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把国防建设摆在重要工作位置上来抓好抓实,只有国家的安全,才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才有老百姓的幸福日子。”谈起国防动员建设,2012年荣获“西南国防动员建设十佳书记”的从江县委书记王之政深有体会。

正是意识到国防建设对于保障民生的重要性,从江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地给予人武部建设大力支持。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2400万元用于人武部全面建设,配套设施、工作环境、训练场地等得到极大改善。

王之政告诉记者:“通过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军地团结、军民融合,实现国防和经济建设两促进、双丰收,在全县凝聚出四种力量——在政治思想领域出凝聚力,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生产力,在军事领域出战斗力,在构建和谐社会领域出亲和力。”

艰苦不言苦 苦中求作为

“艰苦不言苦,苦干不苦熬,苦中求作为。”走进从江县人武部营区,文化墙上的这幅标语尤为显眼。这是从江县人武部62年来凝结出的精神特质,更是人武部在当地党委领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参与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

“从江县人武部的前身和雷锋团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实际上是一棵藤上结出的两个瓜。”谈起从江县人武部的历史,部长谢晓波如数家珍。

1951年,从江县人武部由解放从江的62军186师554团改建成立。62年来,干部走了一批又一批,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忠诚于党、爱军精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传承着。

上世纪50年代大剿匪,60年代支援对印作战,70年代支援对越自卫还击战以及新时期抗灾、维稳、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在一段段传奇故事中,一个个英雄人物如皓月当空,照亮大山深处的苗乡侗寨。

1952年,吴兴春随军南下,在从江县人武部一干就是20多年。

“来到从江的第二年,他就主动申请去全县最边远的加鸠乡,当地生产生活都非常落后,老百姓养牛主要是用来打斗、祭祖,却不用来耕作生产。”原人武部老政委陆绍坤介绍吴兴春的事迹时说,“为改变当时的状况,吴兴春耐心说服群众,开始驯牛犁田,生产力大大提高,当年粮食产量就增加了38%。”

1964年3月,吴兴春被昆明军区授予“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称号,先后受到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全国、全军学习的楷模。

女民兵梁松美敢于向女人不能唱侗戏的传统发起挑战,成为当地第一个唱侗戏的女性。她带领民兵修渠、打井、挖沟,为农田灌溉和乡亲饮水作出突出贡献。1960年,她作为“全国民兵英模”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并获赠步枪一支。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武部厚重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得到新的继承和发扬。

2009年5月21日,曾在保卫边疆作战中被昆明军区授予“钢铁战士”的谢晓波站在一幅贵州地图前,寻找着从江的地理位置。那一天,他将赴任从江县人武部第18任部长。

“以前从没到过从江,刚来那天真的越走越心凉。爬了一坡又一坡,转了一弯又一弯,400多公里的山路足足走了10个小时。”谢晓波说,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激起了他的奋斗激情。

与谢晓波同一年上任的政委罗利荣,外表文静儒雅,干起事来同样显露出军人特有的坚韧、果敢与雷厉风行。他与部长谢晓波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既不揽权越位,又不推诿扯皮。“一个单位的两个主要领导,就像一双筷子,需要默契配合。只有同心协力,思想统一,才能带动整个班子更加团结,率领大家完成好各项任务。”罗利荣说。

2013年2月,从江县人武部荣获“全军学雷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人武部。

在传统的熏陶和典型的激励作用下,从江县人武部干部职工及应急分队民兵们紧贴使命,励志强能,服务民生,创新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县人武部组织民兵修建通村公路1320余千米,完成坡改梯工程1500亩、植树造林1.5万亩,改良果园2000余亩、危房改造1364间。先后与130多个村社、学校和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组织民兵10万余人次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近年来,县人武部先后23次受省军区以上表彰,荣立集体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荣获成都军区“全面建设先进旅团级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党委”,贵州省军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党委”等几十项荣誉称号。“从江县人武部这个典型的产生和出现,除了62年来的精神传承,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黔东南州各级机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爱护、支持和帮助。”贵州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肖茂光认为,这是新时期军地共建促发展的生动实践。

建功立业 助民生改善

用信念诠释忠诚,用汗水践行使命。在从江县人武部全面建设的过程中,那些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事,成为都柳江畔最珍贵的记忆。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2002年盛夏,在从江县光辉乡通乡公路建设现场,1000余名民兵口号声声,回荡在崇山峻岭。他们自带干粮、帐蓬,在工地安营扎寨,在绝壁上开凿出10余公里的道路。

当年12月3日,这个素有“上山到云间,下坡到水边;说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之称的边远乡镇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汽车喇叭声、芒筒声、鞭炮声和群众欢呼声相互交织,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苗乡。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岜沙苗寨,未通公路前只有一条土路通往县城。2003年6月,人武部筹集资金,抽调民兵,好不容易修通了一条出山的水泥路,却在竣工当夜就被全部挖掉。“我们从不穿鞋,打光脚板走水泥路烫得难受,这是有意害我们……”苗族群众的话令人武部领导下定决心,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打开山门接纳先进文化,破除陋习融入现代生活。

此后,人武部组建了21支400余人的民兵宣传小分队,深入苗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广科技种养殖技术,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今的岜沙,自然与人文相互溶合,开发与保护相互促进,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像一个走出深闺的苗家少女,张开双臂欢迎四面八方的客人。

2013年入夏以来,和贵州大多数县市一样,从江县也遭受了严重干旱。7月26日,县人武部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全县22支民兵突击队分赴各乡镇抗旱救灾。截至8月10日,已累计组织民兵5632人次,动用抽水机110台,车辆249台次。为6个重旱村寨送水50余吨,浇灌农田面积13120亩;为重旱的庆去乡培岩村送粮食5吨;自筹积资金,为贯洞镇腊水村修建容量约60立方米的水池1个,基本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此外,人武部还积极协调县水利局,为庆云、贯洞等乡镇铺设饮水管道9公里,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

栉风沐雨一轮回,建功立业六十载。从江县人武部干部职工以忠诚和实干书写“为人民服务”的誓言,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月亮山麓的最美风景。

猜你喜欢

从江人武部双拥
姚安县文联“双拥”征文启事
从江香猪种质资源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北京朝阳双拥“5+5”加出军民真合力
汕头警备区大力加强人武部规范化暨民兵应急分队建设
双鸭山市四方台区人武部 军地共建增强党组织实效
从江县委离退局召开“铸勤行动”动员会
被隐藏的“豪华”
白雾从江上升起
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三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