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万山实践

2013-09-21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3年29期
关键词:万山转型资源

文Ⅰ本刊记者 付 松 文叶飞

(责任编辑/李 坤)

万山——中国汞都,曾经红极一时的工业重镇,在中国的工业史上写下过光辉的一页。

随着支撑工业发展的汞矿资源逐渐枯竭,一个产业、一座城市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转型,突围。没有退路,刻不容缓!

“中国汞都”被迫转型突围

汞储量世界第三、亚洲之首;为建“中国汞都”而被列为县级行政特区;有着“小香港”、“小深圳”之美誉。这是万山曾经有过的荣耀。

2002年,万山汞矿资源枯竭,被迫政策性关闭。

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脱困转型进入新的起点。

“万山区要走出发展困境,必须创新加实干,突破传统思维,探索资源枯竭区转型发展新路。”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说。

2011年初,万山区确立了“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民生保障托底”的转型发展思路。

“过去,万山的工业发展,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现在,万山的发展,决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万山区区长张吉刚说,除对原有汞化工、铁合金、锰及锰化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淘汰,治理污染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外,还将在现有项目引进上,由“招”向“择”转变。

凭借自身拥有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2012年,万山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并纳入省级“5个100工程”示范园区培育计划。

因此,万山除了加快汞化工、铁合金、锰及锰化工三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之外,还将创建国家级汞化工深度开发和钾矿资源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建成铁合金产业集群、汞化工产业集群、绿色产业集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集群。依托25亿吨储量的含钾页岩资源,引进先进实用技术,把钾矿开发及加工培育成万山主导产业。

同时,围绕果蔬、油茶、生态畜牧三大特色产业,打造谢桥梵净山生态农业科技园、高楼坪生态农业扶贫产业园和鱼塘特色种养殖农业产业园。启动“3个万元”工程,重点发展蜜枣等特色经济作物。目前,万山已被批准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县”。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几年来,万山在壮大工业经济总量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铜仁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

2013年5月23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四项重点任务、六大优惠政策,并建立支持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万山奏响了转型发展的最强音。

随着投资10亿元的银泰铝业、投资5亿元的银河化工、投资2.5亿元的隆鑫新材料公司、投资1.5亿元的贵州恒欣业建材有限公司等30多个重点企业逐步建成投产;万和星城、西南物流园、万盛物流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亿丰国际商贸城、代门坡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实施,万山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破茧重生,羽化成蝶。5年来,通过艰难转型,万山生产总值由2008年4.6亿元增加到2012年2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1.46亿元增加到36.2亿元,财政总收入由0.6亿元增加到2.3亿元。

“产城互动”实现多重转变

城市的发展要靠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同样能推动城市的进程。

2008年以前的万山城区内,仅有一条不足500米长的街道,通往玉屏的沙石公路也是唯一的出境通道。

5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也在逐渐形成。汞都大道、文化中心广场、麻音塘休闲广场、体育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城市品味,优化了投资环境,而且使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

在推进新老城区同步建设的过程中,万山区注重做大整个城市规模,实现与碧江区的同城化发展。一方面,高标准建设谢桥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东兴汽车配件城、商会大厦等一批商贸、酒店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万山老城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区服务功能。

作为万山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谢桥新区按照建设“黔东生态园林新城”这一目标,规划城市公园2座,城市休闲广场1.7万平方米,绿地面积0.4平方公里。预计到2015年,谢桥新区将建成集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城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0万人,成为万山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目前,新区建设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了两条城市主干道及4条骨架路网,游泳馆、体育馆主体工程等已基本完成,新建了6万平方米廉租房,相继开工建设学校、医院、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

5年来,万山的“城市异地转型”实现了六个转变:由边缘化向中心城市融合发展的转变;由万山镇孤立发展向万山、谢桥、茶店连片产城一体发展的转变;由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的转变;由工矿城市向注重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园林新城的转变;由倚重一、二产业向打造第三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由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遗产保护争夺空间向科学规划、协同发展的转变。

“产业原地转型”也同样实现了由卖资源向卖技术和精深加工转变;由引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向打造新材料加工基地转变;由重化工一业独大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分散发展向园区集群发展转变;由单一的矿山开采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多重转变。

2005年,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汞矿遗址已经被建成了国家矿山公园,并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今,作为以5A级标准打造的旅游景区,这又将成为万山区转型升级的一张亮丽名片。

发展成果助力民生改善

2008年1月3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高楼坪乡老山口社区下大坪组慰问81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唐绍维时,他家还住在矮小的木房内,生活十分拮据。而今,唐绍维家的木瓦房早已变成两层楼房,昔日的泥巴小路和稀泥院坝也已经硬化、美化,唐绍维的儿媳姚玉秀也在附近一家超市找到了工作,一家人过起了清闲舒适的生活。

忆及5年前的那一幕,70多岁的高楼坪乡龙田村村民吴志昌至今仍然很激动:“他当时到了我家,问我最缺什么,我说‘什么也不缺,就缺水,有了水,就有了一切’,他说‘你放心,我们会为你们解决的’。一年不到,我们的大问题就解决了。”

老人所在的龙田村是万山最缺水的地方。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资源匮乏,群众饮水困难,农田灌溉难有保障。2008年,水利部门投资维修了自来水工程和农田灌溉水渠。

有了水,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了致富,他们开始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如今,全村已经种植上千亩蜜枣和中药材,有的人家还种草养牛,收入大大增加。

村民们生产和生活的改善,只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万山区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5年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水利部等部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扶持、政策倾斜,累计投入各类转移支付资金48亿元,重点安排实施的民生工程共计7大类48个项目。

针对矿区居民的遗留问题和特殊困难,万山区及时投入941万余元提高原贵州汞矿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抚恤金标准及托管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组织矿区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2%和67%;投入970万元改造矿区社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效缓解了矿区群众就业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

据统计,2012年,万山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8年的8623元增加到159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41元增加到4229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农民养老保险和低保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营养午餐”使1.4万中小学生受益,全区人民的幸福指数正逐年攀升。

到2016年,在铜仁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届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4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这是万山区制定的发展蓝图。

“我们正牢牢抓住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国发2号文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等国家政策机遇,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成黔东园林新城、贵州工业重镇、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张吉刚说。

猜你喜欢

万山转型资源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团长回村
团长回村
秦直道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