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市产业新宠——文化产业

2013-09-20郝超康金燕刘琳琳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文化

郝超,康金燕,刘琳琳

关于“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了如下界定: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内学者也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存储和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文化产业实质是产业群,其产品和服务具有广泛的传播功能,其中贯穿着商业动机和经济链条,向文化艺术原创和保存两个环节渗透,并建立于知识产权基础之上[1]。在现代城市中,文化产业包括:在地产业、在场产业、在线产业、在版产业四方面创意经济体系。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产业成为城市再造和文化创新的核心内容。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担当“文化”与“产业”双重重要身份的新兴行业,将文化层面的文学艺术的独特的感染力,社会教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精神力量,通过新颖的创意展现出来。而这种精神产品又与产业相结合,融市场与公共服务为一体,形成生产、经营、销售链条,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之下,作为产业结构中的新生力量发展壮大。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被视为一种“朝阳产业”,众多城市希望将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甚至期待其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内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

如何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为城市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城市焕发耀眼的光彩,逐渐成为新老城市的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高科技与经济竞争的推动之中,英美等发达国家以文化产业呈现出来的第三产业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英国为例,1993年,英国的第三产业比中国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高出32个百分点[2]。文化产业原为第三产业的一种形态,在在逐步的发展壮大中,文化产业逐渐分化出来,成为产业结构中的第四产业。本世纪,文化产业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我国也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文化产业呈现出迅猛地发展态势,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2010年统计数据整理的我国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统计表(图1)。

图1 我国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统计

图1显示,2004-2010年,文化产业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迅猛地发展势头,文化产品、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及相关产品和设备等的生产和销售逐年飙升,文化产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已逐步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高效途径。

(一)文化内驱力与产业结构调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我国的生产力也发生了从物质主导型向文化主导型的重大转变。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以“文化力”和“文化资本”的形态体现和发挥作用,形成文化生产力。在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的新形势下,消费者在精神文化层面呈现出巨大的消费需求。消费者的消费趋向逐步从物质消费转变为物质、精神双重层面的消费。在世界经济领域,西方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他们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成熟的市场策略、富蕴的科技含量、崭新的表现形式,并裹挟着本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政治主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产业的推进,不仅获得了经济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垄断,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产品输入国的文化影响,使得文化产品成为经济收益和文化影响的双重载体[3]。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国际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将目光瞄准了广阔的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欧美风”、“韩流”、“日潮”等带有异域文化色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席卷中国文化市场,中国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国民素质的层面,更有着捍卫本土文化,抵御外族文化侵蚀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以来,中国凭借着巨大的“人口红利”担当着世界的“产品加工工厂”的重要角色,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世界贡献着巨大的生产、生活能源。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退潮和部分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中国已难以继续扮演也不愿再承担“世界加工工厂”和“世界能源基地”的角色。如何高效节能地发展壮大国民经济的问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经济产业机构调整迫在眉睫。于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集绿色、环保、高效、节能、低投入、高产出等多种优越性于一体的产业形式越来越受到瞩目。在城市转型中,文化产业以特有的产业结构整合方式强有力地激活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了经济结构向高科技、低碳环保的新型产业群方向发展,在增强城市为人民提供的综合服务功能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复制等行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低门槛的就业岗位,在推动城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也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

(二)文化产业集聚与城市凝聚力

在产业链条中,同一产业在某一区域内高度汇集,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集的过程被称作是产业集聚。物质生产领域如此,文化生产领域亦如此。城市规模扩张和规模经济的发展是导致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产业链条中,制造业的生产规模较大,投入较高,相比之下,高科技行业的集聚投入要少得多。譬如当一个产业的研发投资越多,技能型员工越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员工越多,该产业的集聚度就可能越高[4]。

文化产业的集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才集聚。文化产业集聚促成了文化产业区或文化园区的形成。这一区域集高科技人才创业、生活、消费的功能为一体。高科技人才的汇集是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繁荣。其次是文化消费需求集聚。文化产业区或文化园区荟萃了来自于不同区域人才,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城市增添各种文化因素的同时,也对城市的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消费需求,因此也催生了一系列繁荣城市文化功能的高新文娱设施的配套和城市文化氛围的构建。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各个城市区中集聚,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文化产业凭借其独特的集聚形态,改善着城市内部结构,提升城市的文化气质,达到了增强城市魅力的目的。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互相推动、相互融通发展良性的发展系统。

二、文化产业升级的策略

文化产业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崭新的血液,同时也逐渐提升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要求将文化产业朝着合理化的方向推进。目前各级政府也积极地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制定、出台产业文化管理的相关措施。应该说,文化政策是规范文化产业的运作和行为,推动产业调整的航标。完全依靠市场经济本身来调整,难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政府应当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面对对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态势,各级政府应该为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孵化环境和发展空间,加强政策性扶持,同时也应该留意到文化市场当中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不良因素,严厉打击影响国民道德文化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文化生产者的权益,引领文化产业沿着正规途径良性发展。

要推进城市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除了政府的政策性推动和引导以外,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技术支持平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构架,是文化产业将创意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根基,技术支持平台依赖于高科技人才,人才的吸纳和人才队伍的构建在这文化产业中有战略性的重大意义。文化产业繁荣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储备文化人才,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

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储备需要有稳定合理的使用与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在吸纳高科技人才方面,政府和企业必须清理人事管理的路障,为高科技人才提供“绿色通道”,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搭建公平的竞争舞台。结合行业自身特点,灵活制定福利制度,采用例如福利沉淀制度方式,利用高浮动的薪酬发放管理模式或员工入股等方式来激励员工,实行绩效工资与绩效福利。工资待遇与企业利益的结合有利于员工真正做到爱岗敬业。面对目前文化产业在高科技人才出现巨大缺口的现状,最有效的办法是文化企业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文化企业可以通过扶持相关项目,提供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设置奖励机制等多种方式来激励现有员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在稳定的前提下求发展。

信息化时代之中,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影响着城市的辐射力、集聚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作为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绿色产业”为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城市文化魅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企业自身对于人才的激励与管理。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调中的逐步壮大,会逐步呈现出更多的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相关研究者持续关注和探讨。

[1]江蓝生,等.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3.

[2]李向民.精神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1.

[3]花建等.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吴锡标.城市文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性[J].探索与争鸣,2005(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文化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