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生活事件的相关分析
2013-09-20金岳龙余结根贺连平姚应水
王 俊,金岳龙,陈 燕,余结根,贺连平,姚应水
(皖南医学院 预防医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社会的冲击影响下产生了更多的心理问题,抑郁症状越来越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关注[1],并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2]。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关联,这类负性情绪不但影响身心健康,亦会影响和改变人的性格。本研究探讨医学生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对具有抑郁情绪的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组于2011年10月~2012年2月整群抽取安徽省某医学院校1 720名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表1 687份,有效率为98.08%。其中男学生764名,平均年龄为(19.80±1.07)岁,女学生 923名,平均年龄为(19.66 ±0.96)岁;药学专业 399 人(23.70%),临床医学专业687人(40.70%),护理学专业601人(35.60%)。
1.2 调查工具与评定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式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情况、生活事件评定量表以及抑郁症状的评定量表等。在调查前做了定性调查和问卷的预调查,并根据定性调查和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内容进行了修改,并且在调查前对参加现场调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并说明参加调查的自愿性原则和调查结果的保密原则。
1.2.2 抑郁症状的评定 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DS)对抑郁症状进行评定。由20个项目组成,每题按最近1周以来发生的频率(很少、有时、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时间)进行4级评分,且有10项为反向评分题。粗积分累加后乘以1.25即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得分高于53分以上即可能有抑郁症状[3]。
1.3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作为判定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
2 结果
2.1 抑郁症状的检出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96%,且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不同性别抑郁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专业抑郁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学专业抑郁水平较高,具体情况见表1、2。
表1 不同性别、专业抑郁检出情况比较(%)
表2 不同性别、专业抑郁水平差异(¯x±s)
2.2 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生活事件“是否受到老师表扬”与抑郁情绪无相关性,其余相关生活事件均与抑郁情绪有相关性,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分析
2.3 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抑郁情绪为因变量,与之有相关性的25个生活事件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显示,“晚上睡不好觉”、“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父母感情不和”以及“不被同学理解”等10项事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情况见表4。
3 讨论
青少年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度发展且不完善的群体,其心理较为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抑郁情绪导致抑郁障碍[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5.96%,略低于刘英松等[5]的报道结果,反映医学院学生的抑郁情绪状况不容乐观,它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可能与医学院学生学业繁重,就业竞争激烈有关,这种不适应虽然会随着在校学习生活时间的延长而有所缓解,但是终究不能完全消除,所以健康适应是对大学生生活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6]。
表4 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活事件除“是否受到老师表扬”,其余各项目均与抑郁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的生活事件,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也有所不同。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晚上睡不好觉”、“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父母感情不和”以及“不被同学理解”等10项事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较大。研究表明,这些对抑郁情绪具有影响的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如“孤独、寂寞”、“没有朋友”及“不被同学理解”对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比较重要。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会不同程度地在意别人的评价与议论,渴望获得认同、尊重和信任。以上事件的发生会对医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挫伤,使其自尊心容易受损,导致其对自身产生消极的负面的评价,自信心缺乏。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交往等都是有助于大学生走出抑郁情绪,从而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发生。这与付桂芳的研究结果一致[7]。
同时研究还发现,学习压力如“大学生活不适应”、“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上课听不进去”等和家庭关系如“父母感情不和”也是医学生抑郁情绪的诱发因素。步入大学,面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授课速度的加快、内容繁多、不易理解,且医学课程多为记忆类型科目,从而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倡导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学习应对能力,采用“逆向思维”的应对方式改变学生消极的认知态度,采用“转移”和“放松”的应对方式,分散对消极应激源的注重力,缓解紧张压力和不良情绪,从而轻松完成学业;生活在快乐家庭中的个体,性格是健全的,心理是健康愉快的,他们对生活充满情趣;而生活在紧张、沉闷、敌视家庭中的个体,其性格大多不健全,心理必然是不健康的,身心无法健康成长,易出现各种身心疾病如抑郁情绪的发生,甚至出现障碍。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不容忽视。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严酷就业竞争,面对物质享受与传统文化巨大冲突,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缺乏社交技能和自我表达素质的指导,产生孤独和抑郁情绪是可以理解的[8],但大学生们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积极心态,积极消除或缓解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可有效地预防和缓解抑郁情绪,对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王健,迟新丽.理工科院校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及防治[J].河西学院学报,2012,28(4):112 -116.
[2] 吴燕,王礼桂.医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及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19(4):41 -43.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238.
[4] 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等.淮北市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336-337.
[5] 刘英松,温迺.医学院学生焦虑、抑郁、孤独及相关因素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8):13 -15.
[6] 王黎恩,王极盛.医学院校大学生具体生活事件与抑郁状态的相关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2005,9(16):55 -57.
[7] 付桂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8):83 -84.
[8] 吴燕.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1):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