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2013-09-20王蕾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生长因子内皮细胞冠心病

王蕾

冠心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等造成患者心肌功能障碍,或产生了器质性的变化所致。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类炎症的标志物,可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独立,能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主要的临床意义[1-3]。本文主要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展开探讨,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相关科室所收治的37例冠心病患者,35例健康体检者资料。在37例冠心病患者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范围47~81岁,平均年龄(61±13.63)岁。在35例健康体检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0±12.54)岁。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符合相关的病情诊断标准,不存在自身免疫性病、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心肌病、肿瘤等病症。本研究所选取的患者中,无论是年龄、性别和病情轻重,还是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收集同一时期我院相关科室所收治的37例冠心病患者,35例健康体检者,并将其分成两组:冠心病组与健康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再以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组检测结果,并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4]。

1.2.2 检测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血液的采集工作,采血时间为清晨,采血条件为空腹,采血量为4 m l左右。以3500转/min的速度对采集的血液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时间维持在10 min左右,并对处理后的血液标本进行低温封存。对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采取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剂选自广州德灵公司产品[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组检测结果,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可知,冠心病组37例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比35例健康者高,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指标含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冠心病组患者与健康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检测结果对比(±s)

表1 冠心病组患者与健康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检测结果对比(±s)

注: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组 病例 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μg/L)超敏C反应蛋白(mg/L)冠心病组37 312.93±42.51 22.71±10.30健康组35 136.26±37.12 0.84±0.12

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健康人群体内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不高,而当人体患病,比如产生肿瘤或者炎症等病理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会呈上升趋势。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表明,随着人体心肌缺血、缺氧的发生,会使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升高。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血管渗透性较高,有利于血管的形成,对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有助于在机体内合成血管活性物质,增殖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管的新生细胞,因此,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于冠心病病情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结构和相关医务人员开始重视对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在普通的健康人群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较低,但当人体发生急性的组织性损伤或者炎症反应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会随之上升,上升的趋势会伴随组织的损伤严重程度而变化,两者之间呈正比的相关性。根据有关的临床研究得知,冠心病的产生、发展过程、预后情况会对超敏C反应蛋白带来直接影响,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引发心血管疾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应多加注意。

冠心病一个重要的病变症状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有关研究得知,患者的相关血清指标,如白细胞介素、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hs-CRP等与患者冠心病心脏的重构、心肌缺血、缺氧、冠状动脉粥样的情况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需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严加观察这几项指标的情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加以应对。目前,临床上常以药物来

3 讨论

预防冠心病二级,主要的预防药物类型为: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等。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所以,相关医疗结构和医务人员应在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工作中,严格检测这两项指标的含量,做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有效的处理措施,同时,为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需在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工作中多加注意。

[1] 魏子建.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当代医学,2011,17(31):19-20.

[2] 李纲.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8):83-84.

[3] 裴凤群.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8):112-113.

[4] 杜爱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关系.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1):19-21.

[5] 程王生.冠心病患者中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6):851.

猜你喜欢

生长因子内皮细胞冠心病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警惕冠心病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原花青素B2通过Akt/FoxO4通路拮抗内皮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