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别远,非常近——解析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创作特征与审美空间

2013-09-19中山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电影评介 2013年12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开幕式伦敦

□文/肖 红,中山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当奥运五环、《烈火战车》主题曲和电影、“鸽子自行车”等等(见图3、4、5),这些奥林匹克运动的典型符号徐徐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展演,无疑地,这一表演背靠着奥林匹克运动厚重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特征;当大钟、工业革命、加罗十字军、莎士比亚、007、女王、憨豆先生、哈利·波特……这些代表英国的符号作为媒介出现在开幕式表演中,无疑地,这一表演背靠着英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传统。

当然,笔者无意在此赘述开幕式表演作品的面貌,因为文字语言对视觉表演语言的不可再现性决定谁人如果执意如此,那么是注定要失败的。因而,理论的任务应该在于创作家在作了什么样的开幕式之后,去探询他们是怎样做的,去追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做,从而揭示出值得我们汲取的经验和可以规避的遗憾。

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包括仪式和文艺表演两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分析法对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进行研究。

一、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创作特征

1.用蒙太奇艺术手法使得开幕式表演享有时空上的充分自由

开幕式表演是一种广场表演,不同于天桥式歌剧和舞台镜框式舞蹈表演,后者观众离表演者近,视觉只有一面,表演创作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创作,因而表演长于细腻、直接的叙事与抒情。而开幕式表演距离观众远,空间也大,四面都是观众,因而开幕式表演宜于采用宏伟气势的粗线条、大手法风格,过于细腻和叙事抒情的表演形式在开幕式表演中要实现非易事。因而,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多采用团体操表演,运用团体操的典型表演语汇如队形、造型、道具、背景板等给人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震撼。随着电视直播于1948年首次被引入第十四届现代奥运会,更多普罗大众得以分享奥林匹克之无上荣光,从而也开始了开幕式表演策划创作时以电视观众为主的时代。由于电视拍摄镜头的存在,因而,一些细腻、直接的叙事与抒情表演或称为“文艺表演”也开始粉磨登上开幕式表演舞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美国人用好莱坞手法首次对观众的审美进行了调试,在表演形式上追求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充分利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国音乐和舞蹈,演出精彩的歌舞剧,展现了史诗般的美国历史。随后的巴塞罗那、悉尼、雅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都属于这种风格。但是,蒙太奇这一电影领域的技术手法在伦敦开幕式表演的舞台如此精彩的运用,尚为首例。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种,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电影蒙太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傅正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02页)那么,伦敦开幕式表演中的蒙太奇精彩有哪些呢?

一是在第二章《混乱时代》的表演。当美丽的英国乡村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急功近利的工业革命时代失去了生存空间,农耕文明的果实被工业革命的大机器无情碾压,这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代价之一,“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著,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3页)为了表达当时被裹挟在工业革命掀起的社会发展巨浪中进退两难的普通民众的内心感受,创作家用的蒙太奇手法是:绿色的田野上农舍炊烟袅袅的镜头,与高耸入云浓烟滚滚的大烟囱的镜头衔接一起(见图1);农民群众赶进厂门的镜头,与妇女追求投票权高烟囱、纺织机齿轮、铁轨、锅炉的镜头交织一起;戴着传统高帽子、穿着西装的英国技术精灵们开始触摸着草坪指点憧憬远方的镜头,与农庄收割者、矿井工人露出无所适从的惊慌与无奈,从居住的家中被驱赶出来,拿着行李的镜头衔接;抗议贫穷以及高达70%的失业率的“加罗十字军”与追求投票权的妇女游行镜头穿插一起等等。通过这些被剪辑的镜头转换,表演给了观众一种新的意义,使观者可以身历其境地感受那种对逝去农耕传统生活方式的惋惜和怀念,反思改变了英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历史的发端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正如老阿尔诺德·汤因比在《工业革命讲演录》中所认为“工业革命远远超过技术革命范畴,而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革命。”对于人类,其到底是福祉还是加速了人类的毁亡?!这是现代英国人在这一历史片段面前的反思,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失业率大增的现实中来反思这个问题尤其有现实意义。

二是关于英国女王和憨豆先生的表演,也是运用蒙太奇艺术手法精彩之处。英国的“王室题材”一直是英国最为骄傲的文化焦点,这次也成为最有意思的桥段。英国电影文化的一大标志——007邦德走进白金汉宫诚挚邀请女王去观看伦敦奥运会,女王欣然应允,一起出发上了直升飞机飞往伦敦碗现场,突然,女王从飞机中跳出来,在半空中打开降落伞。007也跳了下去,护送英女王到达现场。接着镜头一转,女王从王室包厢中缓缓步出,菲利普亲王伴随着她,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迎接他们(见图2)。这种天马行空的蒙太奇创作手法大胆新奇,通过影片和演出现场的情景交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充分体现了创作家电影技术的精湛和艺术创意的大胆,也把英国最骄傲的文化创意宝库之一的“王室题材”用到了极致。这对于保守传统的英式传统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位86岁的“第24任邦女郎”,我们不由得笑意盎然:现代的英国人还有什么不敢尝试冒险的?!另外,当英式幽默的典型符号——憨豆先生于交响乐团中进入了梦乡,镜头开始切向大屏幕,以梦境的形式重现了通过种族歧视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深刻阐述了人性的英国经典体育电影《烈火战车》场景,憨豆先生再次出现,用坐车的搞笑方式赶到了影片主角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前面。这种蒙太奇技术手法的表演,即重温与弘扬了体育精神,也让人领略了英式幽默,让人感受体育激情的同时忍俊不住为英式幽默击节叫好(见图3)。

应该说,蒙太奇这一电影领域艺术手法被创作家在开幕式表演中的运用得炉火纯青,传递给观众更多画面外的意义,如引起观众对工业革命、对战争、对体育竞争、对大众文化等问题进行思考。必须承认,在表演效果上,的确无法达到舞蹈、歌剧、电影等表演艺术手段的效果,但创作者大胆运用这一艺术手法,通过显示屏与场地表演相互对接交叉,使得表演以一种跳跃式方式向前推进,那些蒙太奇的表演场景也就因为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这一肃穆圣神的氛围而变得尤为富有意味。虽然在开幕式之前,对于导演博伊尔的创作理念有不同的声音,但是事实证明,博伊尔用英式思维和幽默恰当地表达了开幕式的社会人文和审美诉求,也冲淡了开幕式表演舞台上的沉重与肃穆,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经历一次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和英国历史文化巡游的洗礼,这一点值得我们肯定。也给我们以启示,开幕式表演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广场表演艺术,不同于其它大型表演,但其它领域一些艺术或技术的表现手法,可以适度借用。

2.浓彩重墨运用写实手法,打造一场“景观开幕式”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内容虽然也是近几届开幕式表演作品中所表现的举办国历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主题。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之处是:浓彩重墨运用写实手法,使得开幕式表演具有景观歌剧的“在场空间”,成为一场“景观开幕式”。

“写实”,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创作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1986年,以威尔第剧本为蓝本创作的大型歌剧《阿依达》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演出,从而使《阿依达》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大型景观歌剧。而开幕式表演中运用写实的表演手法实现“景观开幕式”,可以追溯至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当时运用了真实的移动房渲染美国大众文化的典型符号——彪悍勇猛的牛仔以表现美国遥远的西部风情,其后的悉尼开幕式上的入场天桥、巴塞罗那开幕式上的海盗船,这些表演可视为“景观开幕式”的萌芽。而值得一再提起的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注满水需6个小时排完水仅3分钟的“真实”的“爱情海”,可谓开幕式“写实”的处女作,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而这次,伦敦开幕式表演,则是将写实运用到了极致:放眼望去,英国延绵起伏的田野和乡村,农妇牵引着一朵朵白云慢慢行走,炊烟袅袅中89位特殊的“演员”:真实的绵羊、马、牛、山羊、鸡、鸭、鹅、牧羊犬。他们在主人的带领下,悠闲自在的在草地玩耍(见图1)。不远处,挤奶工在辛勤劳作,穿着法兰绒外套的板球队员在狂欢……当闲适恬静的绿色田园瞬间消失时,7个巨大的黑色烟囱破土而出,开幕式演出现场甚至释放出真实的团团黑烟,塑造了一个地狱般阴森凄苦的氛围,让人望之惊秫;真实的房子内真实的家庭生活,沙发、楼梯、灯光等;此外,演员方面也是另一种真实的“写实”:600名身着护士服的表演者,但这些人没有一个是专业的舞蹈演员,都是货真价实的医务工作者。尤为值得记住的是,开幕式中英国的升旗仪式,也是在写实的布景——一个小山坡上举行,此情此景,让观者的怀旧感真实到可以触摸。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景观开幕式”,用写实的手法营造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和英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意象群,使得整个表演场景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质感。写实的创作方式打破了开幕式表演原有舞台(田径场)的空间局限性,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和精神、英国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更为立体广阔的景观演出背景中。景观演出背景的真实性使得开幕式具有一种全新的审美“在场性”,伦敦开幕式用英国乡村、工业革命、奥运五环、现代家庭等“真实”的景观去呈现开幕式表演的在场空间。在这些景观表演中,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英国历史文化等不再高高在上,而开幕式特定空间、时间的交融即“在场性”成为最重要的元素,也就是说,观众体验的此时此地性成为开幕式表演最关注的问题,使人们在立体可感知的演出场景中身临其境,拉近开幕式与观众的距离,调剂与提升观众对开幕式的独特审美体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与英国历史文化在开幕式的“在场空间”中得以充分诠释。

3.创作选用音乐为主要素材,音乐“交响曲”成就奥运华丽注脚

“同文学相比,音乐能给体育运动更直接的支持。”(《我为什么要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顾拜旦著,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版,98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是一位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他在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一直主张用露天大合唱等大型音乐表演来烘托奥运会的气氛,壮大奥运会的声势。他对音乐的热衷,为现代奥运会与音乐联姻揭开了序幕。(肖红:《现代夏季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追溯与解读》,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而伦敦开幕式表演,则用一场音乐“交响曲”成就奥运的华丽注脚。“音乐,也许可以算作英国在过去50年中,为这个世界作出的最重大的贡献之一。”为了展现英国多元的音乐传统,开幕式将邀请众多英国的著名音乐人参与,“我希望能营造出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丹尼·博伊尔.http://2012.163.com/12/0728/07/87G2FDEM000506A2.html)。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表演由男孩弗兰克捡到女孩琼恩手机作为开始,中间的大屏幕按时间顺序播放英国各个时期的经典歌曲,中间穿插经典电影的片段和现场表演,演员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于是,“甲壳虫”前主唱70岁的保罗·麦卡特尼高举着双手,《Hey,Jude》的歌声响彻伦敦,将观众带回了上世纪的摇滚时代,现场8万名观众和他一起合唱,告诉人们要让世界“变得更好”;于是,性手枪乐队当年由于攻击女王而被禁的曲子《上帝拯救女王》在开幕式中通过音响清晰的响起,而王室尊位上正坐着歌词中被亵渎的伊莉莎白女王;于是,就有了“滚石乐队”、“皇后乐队”、“齐柏林飞艇乐团”、“污点乐队”等著名乐队的22首各个年代的英国流行乐坛代表单曲作品的精彩呈现,据统计,在开幕式表演的不同时间先后共采用了近50首地地道道的英伦风味的音乐。此外,还有两首经典体育音乐被重点在开幕式中展演:一是憨豆先生表演时出现的《烈火战车》主题曲,这首歌的主题是如此鲜明而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本片的缘故,该音乐主题也成为奥运会的象征之一,成为弘扬体育精神、激励人奋进的体育象征之一。二是伴随“记忆墙”表演的出现由英国歌手桑迪唱响《与主同行》。这首曲子是亨利·弗朗西斯·利特在1847年的弥留之作,表达的是弥留之际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信仰的坚定。这首哼鸣曲也与体育有着割不断的练习。自从1927年的每一届英国足总杯决赛和1929年以来的的每一届橄榄球联赛挑战杯决赛上都被无数观众传唱。

一般地,奥运会开幕式表演遵循一种祥和肃穆的氛围,而伦敦开幕式则打破惯例,呈现给观众一个摇滚嘉年华。不得不承认,这让我们惊艳!音乐之所以被英国开幕式创作家如此浓墨重彩的使用,这与英国的历史文化有关系,英国流行音乐的历史见证了英国历史文化的起伏。虽然这一段表演从整体看有些松散,但每一段表演都有亮点,都与英国音乐发展的每个阶段相呼应,使用不同时代乐队的经典歌曲,也正是为人们讲述着二战后英国的历史:六十年代盛事欢歌,以披头士为代表的乐队用激昂的、愉悦的歌曲展现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歌颂;70年代英国经济整体下滑,中后期出现了一大批如Pink Floyd、The Clash等英国朋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用音乐发泄着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记录了那个年代英国年轻人的挣扎与绝望;80年代的音乐渐渐地开始透露出积极向上的趋势,鼓舞而乐观的歌词与曲调出现在流行歌曲里……,因此,创作家选择音乐作为伦敦开幕式表演主要题材,具有现实依据和意义。可以说,选择音乐作为开幕式主要元素,是背靠英国深厚历史文化,开幕式伦敦夜注定是一场“交响曲”,是一场音乐盛宴。

二、开幕式表演审美空间

我们知道走进开幕式表演现场的观众和守候在电视机前面的电视观众,不是或不主要是为了看一个什么故事情节,或是一些堆积的表面上看上去很美的宏大场面,而是想要看创作者是如何用开幕式表演所特有的手段来表现那些别的演出活动所难以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也就是说观众对开幕式表演的审美期待有特殊性:一般地,开幕式既要反映出以和平、团结、友谊为宗旨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要展现出东道主国家的民族文化、地方风俗和组织工作的水平,同时还要表达对世界各国来宾的热情欢迎。(《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何振梁、任海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78-79页)伦敦开幕式表演比较充分地满足了观众对开幕式表演的审美期待。

1.英国“历史文化巡游”

文艺演出主题为“奇妙岛屿”,以展现英国近现代发展史为主线,是英国的“历史文化巡游”。伴随着英国著名演员布拉纳充满激情的朗诵,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在莎士比亚名著“暴风雨”的著名选段中开始的。开幕式的第一个场景是讴歌威廉·布莱克田园诗中所描述的“青翠宜人的土地”:青翠的原野,低矮的木篱,炊烟袅袅的农舍,徐徐转动的水车,悠闲漫步的牛羊,身穿中世纪服装的人们……,一派田园风光令人惊叹不已,让观众回到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原生态景象;随后,田园牧歌进入工业革命,烟囱耸立,工人维权,妇女追求投票权,机械鸣动,浇铸钢铁等(见图1)。在奥运会五环结束一切喧嚣后,表演中出现了英国女王、神谍007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憨豆先生、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蒂姆爵士、大奥蒙德街医院、球星贝克汉姆等人以及半个世纪来深深影响世界流行音乐文化的甲壳虫、U2等乐队,这些被当作英国文明和社会精神的符号都一一在开幕式中得到展示和礼赞。整场表演,英国元素十足,尽显英伦风范。

无疑地,开幕式表演在对英国历史文化的展示方面做透了,正如其创作者博伊尔所言,希望观众能从钟声中听到传承了百年的民族声音,并希望借由开幕式找到定义英伦三岛的方式,“就像一个旅程展示我们是谁,我们曾是谁,我们希望成为谁”。世界曾有两个岛国给整个世界文明带来了质的影响,一个是古罗马,一个就是近现代的英国。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如今只能去遗址遗迹和故纸堆中寻找,而英国对于世界现代文化的影响依然在延续。“英国工业革命让机器首次取代人成为生产线上的主角。机器的广泛使用大幅提高了生产力,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英国成为世界首富,军力随之骤升,将战火燃烧到了世界各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徐滨:《阿诺德·汤因比的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3期)因此,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网络带来的信息革命,对于人类的发展而言,都是双刃剑。因而,伦敦奥运会选择了这些历史文化符号进行展演和反思,是一部精华版英国文明史,对整个世界都有启发意义,尤其在当下,在现在世界金融危机的现实面前,该反思的,不仅仅是英国人,所有开幕式的观众,都可能有些思考在低头的那一瞬间。正如博伊尔自述:“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每一个英国人发现自我。”

2.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感动世人

在表演舞台上,当喧嚣的工业革命赶走宁静的田园牧歌后,取代“黑暗的撒旦磨坊”的是“血红的罂粟花”,战争带来胜利的喜悦也带来生命消逝的哀伤。场地中的一块红色罂粟花盛开的地方几名士兵肃穆而立,和大家一起在悼念过去和现在所有战争中的亡灵。观众心情随着演出开始变得沉重,“观者如山色沮暗,天地为之久昂”。而就在此时,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奥运五环出现:发着黄亮光芒的五环就像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发散着热和光,像从钢水中被捞出,溅射火星,给人以温暖感,慢慢的聚集在一起,在交叉的刹那,火花四溅,向周围发散着。在五环的感召下,现场的嘈杂一下子安静下来。一种庄严、崇高、神圣而又热烈的气氛浸润四周,种族歧视、文化隔膜、战事纷扰等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使观众沉湎于一种无国界、无种族区分的人类和平、友爱、和谐共处的精神境地之中,忘记纷扰的世事而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憩息和慰籍。“让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民团聚在一起。”(《我为什么要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前揭,325-326页)在这种全世界人民通过奥运聚集在一起,没有冲突,没有隔阂,以运动竞技的方式传送着和平与希望,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最高境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旗,此刻,飘扬于伦敦碗的上空,也飘扬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应该说,伦敦开幕式对奥运会五环的展演由于时空的调度运用得好,开幕式奥运会五环,以这种碰撞的硬朗形式出现,不是为了“五环”而展演“五环”,而是随着演出情节的发展而自然呈现,“五环”的所有意义得到了淋漓尽致而又恰如其分的诠释。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观众,心灵深处开始震撼,被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所感动。“观众欣赏开幕式表演时,第一层感受是好看,第二层是愉悦,第三层是感动。”(《现代夏季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追溯与解读》)007和女王的联袂出演会让观众感觉好看,“青翠宜人的土地”田园牧歌画面可以让观众感觉愉悦,而崇高神圣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会让观众为开幕式而感动,当观众为开幕式而感动时,人类的友好、和平、相互尊重之情会油然而生,这也是人们对开幕式表演最重要的审美期待之一。

图4 奥运五环

图5 鸽子自行车

3.人文关怀细腻贯穿演出始末

伦敦开幕式表演是一场人文关怀的开幕式。创作家让所有普通人都在奥运开幕式中找到了存在感,他们都得到了不同方式的尊重。自然、淳朴、人性、精致、亲和,真正是每个地球人的盛会,即便是电视观众也能从内心发出共鸣。开幕式举行之前,博伊尔花了4个小时与参与表演的志愿者一一握手,感谢他们的支持与付出;在伊丽莎白女王宣布伦敦奥运会正式开幕后,雷德格雷夫爵士将火炬带入主体育场,而受邀参加的伦敦碗建筑工人们出现在如此重要的画面中。

伦敦奥运会口号“激励一代人”,充满人文关怀,孩子是开幕式《梦幻岛之路》这一章主角,表演中无论是600名医务工作者还是罗琳的童话故事朗读,都是表达英国对于儿童的人文关怀,白色道具床组成了孩子的鬼脸和四个大写字母组成的单词GOSH,给人一种儿童幸福的天堂之感。开幕式不仅是对生者的尊重,也是对逝者的缅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500多名英国士兵在首战索姆河战役丧生,他们年轻的灵魂留在了法兰西。”(关勋夏:《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载《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1期)当开幕式现场一片红色的罂粟花绽放,大屏幕上一一播放着在那场战役中牺牲的“阿克灵顿兄弟营”官兵的名字,用罂粟花缅怀战役中牺牲的官兵;在《与主同行》的歌曲中,大屏幕上闪现出成千上万张肖像照片——开幕式导演团队事先向观众征集了他们想念和怀念的人的照片。开幕式现场,成千上万的电子照片在开幕式现场大屏幕上展现。全场观众与演员们一起怀念那些当晚无法在自己身边的人。这些表演,浸润人文关怀,让人感动!

结语

如前所分析,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在表现上大量运用蒙太奇技术手法,使得表演天马行空地享有时空上的充分自由,开拓了开幕式表演的创作空间;浓彩重墨的写实手法,打造一场“景观开幕式”,使得开幕式表演具有歌剧的质感,提升了开幕式表演审美空间;选用音乐作为表演的主线,使得开幕式表演成为一首“交响曲”,打破奥运会开幕式表演遵循祥和肃穆氛围的惯例,呈现给观众一个摇滚嘉年华。这些创作特征启示我们,在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法度之内,其它艺术的相关技术方法或是创作规律,经过结合实践灵活处理,应该可以拿来为开幕式表演创作所借鉴。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具有英国历史文化巡游、奥林匹克精神感动世人和人文关怀细腻贯穿演出始末等审美空间。英国人,以一种弯着腰的姿态,对大不列颠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进行了一种重新咀嚼和应用。这也提示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的以自大的神态在开幕式表演中展示着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必然遭到世界观众的审美拒绝。开幕式表演的创作设计,应有“大人类观,大世界观”,这,也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一脉相承。

有些观点认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缺乏国际因素,是英国人自己的开幕式。诚然,如前所述,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确是英伦文化盛宴,国际元素的确运用得少,少但不代表没有,有些国际因素也浸润其中并用得非常有意义。在英国歌手桑迪演唱《与主同行》时,现场舞蹈表演部分由阿克拉姆-汗编舞和领舞。阿克拉姆-汗出生在伦敦,父母都是孟加拉国人,因此他将印度风格的舞蹈融入到了传统的欧式风格当中,现场演绎的沙砾与太阳的舞蹈反应的是人类对生死的思考。这段印度风格的舞蹈由于印度宗教文化的缘由而与《与主同行》显得非常契合,表演给人一种坚信宗教信仰的审美升华。当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国际元素太缺乏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完美的遗憾。个人认为要弥补这一遗憾也不是太难。根据整个演出的节奏,在表现互联网这一章可以延伸表演,如创造一些其他国家人民运用互联网的表演场景,或就是沿用导演的习惯手法,以蒙太奇的手法在显示屏中展示,与场内表演形成呼应。那么,观众的遗憾可以得到满足,同时也使得开幕式表演更具有国际性内涵。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开幕式伦敦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技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