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沿江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3-09-18南通市发改委课题组
南通市发改委课题组
摘 要: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文章回顾总结了南通沿江开发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存在的主要差距,对下步深化南通沿江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沿江开发;现状分析;对策建议南通
2003年启动实施的沿江开发战略性工程,是本世纪初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年来,南通依托滨江临海的独特优势,积极抢抓战略机遇,深入实施新一轮沿江大开发,深化江海联动和跨江合作,加快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由江河时代向江海时代的跨越。
南通沿江开发十年回顾总结
1.南通十年沿江开发取得显著成绩 (1)综合实力强劲攀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跨越发展态势,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长三角前列,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2年,南通沿江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亿元,接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0%,是十年前的5.2倍,年均增长18%。沿江地区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75亿元和35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83%和85%,是十年前的11.8倍和10.7倍。经济增长后劲持续增强,沿江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253亿元和1327亿元,分别是十年前的9倍和5.5倍;实现出口总值165亿美元,是十年前的7.2倍;实际到账外资16亿元,是十年前的7.8倍;沿江各县(市)争先进位,全部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并在全省江北率先达到全面小康。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5.9、49.3、34.8调整为2012年的7、53、40。临港产业加速集聚,中远川崎、振华重机、熔盛重工、中远船务等临港产业项目在沿江地区集聚,我市成为海工与船舶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集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2012年,造船完工量881.3万载重吨,占全省的39.7%、全国的14.6%;海工特种船完工量476万综合吨,占全国海洋工程市场的1/3。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南通跻身世界三大家纺产品集散中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4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2%,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中远船务海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12年达到40.5%,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南通市成为江苏江北首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3)区位优势更趋明显。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步伐加快,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公、铁、水、空、管综合运输网络,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全面拉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相继通车,南通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通启高速、沿海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先后建成通车,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7474公里。宁启铁路、新长铁路投入运营,南通告别“地无寸铁”的历史,铁路营业里程142公里;此外,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顺利推进,沪通铁路开工在即,“两纵两横”干线铁路网正在加速形成。沿江港区深度开发加快推进,新增港口岸线约36.9公里,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38个,总数达到85个,如皋港列入国家一类口岸,2012年全市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1.85亿吨。兴东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在加速推进。随着南通对外交通条件的日益便捷,南通滨江临海、紧靠上海、承南起北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4)载体功能显著提升。沿江沿海园区不断提档升级,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开发开放中的龙头作用更加凸显。海安、如皋、海门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国家级南通开发区特色园区格局形成,南通综合保税区顺利获批,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园区跨江合作成效显著,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江海产业园、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12个跨国、跨江合作园区功能有效提升,累计入园企业251家。海门海宝工业园和上海城投(启东)江海产业园被授予首批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示范园区。中心城市和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随着通州撤市设区,中心城市承载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9%;长江镇、海门镇、三星镇等一批沿江重点城镇加速发展,沿江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提升。
(5)江海联动成效凸显。在深入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同时,立足南通沿海岸线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动江海联动开发。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沿海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和控制性详规以及港口、产业、滨海城市规划等全面推进,市域高速路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网、快速路网、内河航道网等规划全面完成。沿海港口开发步伐加快,洋口、吕四相继通航,2012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550万吨。江海联动的大交通体系逐步完善,沿海高速、海洋铁路相继建成,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加快建设,通州湾快速通道开工,海启高速正式立项,沿海连申线航道整治、通吕运河航道升级工程加快实施。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南通市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出台并实施,市区造船、海工和装备制造等大运输量、大用地量产业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2012年,11个滨海园区完成投资突破550亿元,应税销售近440亿元。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完善,围绕市县联动发展,打造了市级主导、县(区)参与的高能级开发平台—南通滨海园区。
(6)生态环境有效保障。注重沿江开发与保护并举,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之间协调互动的良性循环。在编制沿江开发规划以及布置沿江产业项目时,始终坚持沿江开发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和规范要求实施沿江环境保护;对污染严重而又无力治理的沿江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和迁移,并严格控制新项目的准入门槛;加大沿江污水处理厂、绿化林等环保工程建设力度,滨江公园、园博园均临江而建,做到沿江开发和生态建设同步进行。2012年,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复核,全市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4万亩。
2.南通沿江开发当前存在的主要差距
一是岸线纵深发展不够。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紧靠岸线的区域,产业的贴岸布置占用了较多的岸线资源,影响岸线和港口效益的更大发挥,可供开发利用的深水岸线已经很少。目前,南通市沿江公用码头泊位占全部泊位的57.3%,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仅占全部的20.7%,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二是产业层次不高、集聚发展不够。目前,市沿江前沿地区仍然以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待提升。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现象,各个县(市)产业结构互补性不强,相似、相关联产业链未抱团形成产业集聚。三是江、城融合发展不够。南通市区依江而起,城市形态呈典型沿江带状,但是沿江布局的产业却主要以重工业为主,与城市发展的要求结合不紧密,不利于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四是与内河、海港联动发展不够。由于航道等级的差异,沿海港口以3~5万吨级、10万吨级为主,未来将建设30万吨级航道,沿江港口以万吨级为主,而我市内河航道鲜有三级航道,造成江海河相互割裂,海轮难以进江,江轮难以进河,尚未形成江海河联运的体系。五是与对岸、上游互动不够。受制于长江航道等级、上游诸多长江大桥的建设等因素,我市港口对长江中上游的服务功能不够,同时与南岸及上游港口之间尚未形成分工合作的良好互动关系。六是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得益于十年来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南通市沿江地区三县(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海门、启东、如皋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苏南部分县(市)的水平。与此同时,海安、如东两县,由于历史、自然、区位等因素,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其经济实力与苏北部分县(市)相比还有差距。七是要素瓶颈制约凸显。加快江海联动开发和跨江合作,还面临土地、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以土地为例,我市既没有苏南那么多的存量土地调整空间,也没有苏北那么多的增量土地倾斜,面临的困难,除了建设用地指标偏少外,更重要的是,现行政策对建设用地位移束缚较紧,开口不多。
南通沿江开发下一步发展的思路举措
南通沿江开发下一步发展的思路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推进跨江合作融合发展。充分放大比较优势,按照沿江地区转型发展,苏中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水平的要求,深化江海联动,推进“优江拓海”,把沿江“腾笼换鸟”与沿海“筑巢引凤”结合起来。同时南通深化入推进沿江开发和江海联动发展,加快崛起苏中遇到了黄金机遇期。与上个十年比,南通市的发展基础更扎实了、机遇更多了、空间和潜力更大了。南通拥有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政策叠加优势;拥有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即将开工,全面融入上海核心都市圈的绝佳区位优势;拥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以及跨江合作园区竞相崛起的平台优势。同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的促进苏中崛起的政策举措,为南通进一步深入推进江海开发创造了独特条件。
1.大力推进江海开发
加强沿江岸线整合整治,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基本原则,优化沿江岸线利用和港口布局,充分挖掘现有岸线的潜力,提高岸线、码头的公用比例和使用效率,推动沿江开发纵深发展。加快制定《南通沿海开发三年推进计划(2013-2015)》,编制和完善通州湾区域整体空间布局规划、南通滨海园区总体规划等沿海开发规划。加快沿海港口码头航道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能源电网规划建设,构筑沿海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按照“优江拓海”的思路,有序推动沿江船舶、海工等大用地量、大运输量产业向沿海转移,形成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与沿海产业集聚发展互动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围绕沿海前沿区域100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沿海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园区载体功能,以体制创新、功能配套和升级扩容为重点,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园、特色“区中园”,重点推进南通滨海园区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切实强化规划引领,充分发挥已经出台的《南通市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划的引导作用,加快研究空港经济区规划、重点园区规划等,更好地推动全市资源要素整合、产业布局调整,提升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特色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六大主导产业技术改造、产业链延伸和品牌培育,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310”工程和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全面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新兴产业基地化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继续以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企业培育、创新载体省级、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为重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着力构建大交通体系
进一步加强立足沿江、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通苏嘉城际、崇海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加快沪通铁路、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宁启复线电气化改造、通扬线航道等项目建设;加强沿江沿海通用码头建设和疏港公路、铁路建设,基本形成“两纵两横”铁路干线网、“两环四射三通道”高速公路网和内河干线航道网,完善江海河联运、多种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兴东机场国际航站楼建设,开通国际航线。
4.加快城镇化建设
从规划抓起,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促进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港、产、城互动并进。以深化沿江开发为契机,围绕中心城市建设,统筹港口布局、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形成“以港带城、以城促港,以港兴业、以业强港”的良性发展模式,打造滨江花园城市。以沿海8个重点中心镇为依托,加快推进临海城镇建设,全面实施重点中心镇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大力推动与体制相适应的配套改革。加快推进19个市级中心镇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城镇就业和人口集聚水平,促进城镇经济能级和质态双提升。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抓好新农村建设,重视加强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推动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综合功能由“乡”到“城”转变。
5.深入推进跨江合作、流域合作
深入推进接轨上海、跨江合作,推动苏通、锡通科技产业园等跨江、跨国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多产出,全面启动江海产业园建设。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为契机,注重与长江中上游重庆、武汉等地区的港口、产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沿江港口物流中转功能、产业延伸拓展功能,着力将南通市沿江打造成为长江中上游城市的重要出海通道。
6.扎实推进生态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加快研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坚持铁腕治污,从严管控陆源污染排放,加快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城市排污管网和污水截流以及区域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加强对沿江、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空气、饮用水、土壤等污染问题。充分发挥滨江临海的独特优势,把陆、江、海更好地统筹起来,优化产业总体布局,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把“稳评”和“环评”作为丝毫不容忽视的前置条件,注重项目实施主体和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评估与协调,促进民众诉求与经济增长有机统一。
(课题组成员:王凯、黄元宰、徐晓梅、孙星、闫朋)
(作者单位:南通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