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2013-09-18郭亚靖
王 超,李 芳,郭亚靖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王 超,李 芳,郭亚靖
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改进实习培训方式。同时,学生自身也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合理规划,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使之成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目标;人才
王超/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湖南株洲412008);李芳/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硕士(湖南株洲412008);郭亚靖/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湖南株洲 412008)。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建设性意见,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其中湖南工业大学200份,其他高校120份,调查对象为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305份,回收率为95.3%。通过问卷的收集整理,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在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包括理论教学,而且包括实践教学。但是如今的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偏小,学生被动应付、流于形式的多,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素养和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了严重阻碍。通过图1可以看到本次调研结果反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方面最为突出,达到了97.3%。
图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陷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行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味的灌输书本知识而不让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是一种失败的培养模式。由于许多教师很少到企业参加实习锻炼,因此也就无法把握当今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实际要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无法从教师身上得到第一手资料,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有经验的学生,这直接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滞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难以胜任今后的工作。
3.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设施和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构都相当不完善,而这两部分恰恰是学生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提高的重要板块。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化,只有通过实习、实训才能明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真实需求,运用对比分析找出自身差距,并从多种渠道获得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锻炼提升的机会。但往往大部分学校不注重实习基地的关系培养和人才输送,无法在教师讲授完基础知识后为学生提供一个课程实践的平台,很多学生的专业实践缺乏指导和深入实战,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市场化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自身问题
目前,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适应,培养对象对本专业所学并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
任何专业的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身有一个客观清晰地认识,并及时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上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专业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是调研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很不到位。如图2可以看出,在大二大三的学生中有着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于本专业没有深刻的认识。十分了解的仅为5.1%和10%,甚至还有33.2%和25.3%的学生对专业存在着模糊的概念,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准确的认知,除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外很少从其他途径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学了很多理论,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何作用。因此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没有科学合理的自我规划,无法分阶段实现目标,只能得过且过。还有很多学生学习死板,不善于思考。只固守教师在课堂上信息的单向传递,而不重视自己的主动参与,局限于教材的知识面,而不重视涉猎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从而去解决和探索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问题,只是被动的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己主动去发现去体会,缺乏认真思考的能力。因此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较低,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实际学科意义及内涵,不了解企业,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找不到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有机契合点,无法胜任各项工作,一旦毕业后接触人力资源相关事宜,则表现出无所适从,十分茫然。
图2 人力资源管理学生专业了解程度
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学校来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重新设定培养目标,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市场需求作深入而细致的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学校应及时把握最新的市场人才信息,同时要保持与企业的密切来往与良好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基于应用性、科学性、发展性、实效性、社会性,学校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学校需要培养的是复合型的有着丰富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使学生的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实际发展相协调,以实际需求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
学而不用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弊端,要想提高学习效率,作为强调应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环节设计中,应该提高实际操作课时量,增加知识内容。除了适量安排学生到实际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之外,学校还可以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模拟,经常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情景模拟测试,沙盘操练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更好的消化和合理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或作为实践课指导老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也应适当进入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和锻炼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此外,学校还可以选拔一批年轻有前途的青年教师赴外进修,广泛吸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的新理念新方法。学校可通过以上方法全面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上的误区和弊端,及时获得新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摒弃固有的陈旧教育模式,使学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上更具有针对性,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四)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培训方式
根据调查,绝大部分同学都很看重实习机会,也希望学校和教师能多为他们提供应用专业技能的培训机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培训方式的完善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可以采取相关工作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如,工作指导法(教练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练工作和实际操作,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技能,后者对前者进行指导;特别任务法——指企业通过为学生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实习培训的方法,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制定计划的能力。同时,学校应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这些企业作为专业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也有了稳定的人才资源库,双方达到了良性互动,保证了人才的输出和人才的吸收。
(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只是一个方面,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必须得从自身着手,在学好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内在。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系列自我培训,如头脑风暴法——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启迪思想,激发创造性思维;模拟训练法——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管理者训练法(MTP法)——系统地学习,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使自身不再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确保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理论更好的联系实际,作用于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具备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导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明确一个HR应有的素养,从而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真正才华。
:
[1]刘国华,彭芳.浅议如何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J].当代经济,2010,1:114-115
[2]林秀君.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6:98-101
[3]刘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才,2011,7:86
[4]郭志平.基于就业视角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1,6:74-77
G64
B
1671-6531(2013)14-0087-02
责任编辑: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