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的教学探索
2013-09-17黄莉静张光华
黄莉静,闫 佳,张光华,仇 晶
(1.河北科技大学 信息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18;2.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1)
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将专业整合成大类招生的尝试,商学院下属的专业被合并成为“管理科学类”招生,此后,全国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大类招生为主,部分按专业招生共存”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要是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多变的复合型人才。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正是为此建立的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它为每位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竞争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并在培养中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增强适应性[1]。
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以“通才教育”为核心、兼顾“专业教育”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框架,并以某高校信息大类培养方案为例讨论了大类招生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过程[2]。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继续深入研究并阐述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如何进行“学科概论”课程的具体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开设“学科概论”课程的必要性
某高校本着“通才教育”为核心、兼顾“专才教育”的基本原则,基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已有专业的相关性,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划入信息大类招生。学生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缺乏对信息大类下各个专业方向的认识,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高年级进行专业选择前,势必会增加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失去了实行大类招生理念的初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学科概论”课程。清华大学罗福午教授指出这是一门面向学生的专业教育课,具有引导学生认识专业、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等多重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3]。通过“学科概论”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对明确大类学科下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初步培养专业兴趣有帮助。归纳总结大类学生开设“学科概论”课程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进入大学后先经过基础课程学习,到三年级才分专业进入专业课学习,学生在学习基础课阶段对将来所要学习专业依然陌生,对于各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能“学什么”、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存在疑问,或是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有些似是而非,一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果未开设“学科概论”课程,这种状况很可能要持续到专业选择之前。在低年级开设“学科概论”课程能使学生较全面了解要学专业,提高对专业方向的认识[4]。同时,学生通过了解专业方向的内容,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会在业余时间主动涉猎一些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发展概况,这对他们今后专业课学习乃至今后发展都很有好处。
(二)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专业学习方法
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尤其是在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比起中学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要求大学生除了扎扎实实掌握书本知识之外,还要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学科概论”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一些专业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在弄懂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思考分析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有益于大学阶段的学习,而且为走向社会后汲取新知识提供了终生受益的工具。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往往更多地关注毕业后所能从事的行业领域的潜在发展空间与入学价值回报,在大学一二年级时普遍存在对公共基础课程不太重视的倾向。通过“学科概论”课程,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5]。
(三)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
由于学生入学后基础课程多,很少有时间涉及到专业知识,实际上这种状况通常会延续到选择专业方向之时。在本课程开设前,他们对于专业的了解,大多数信息来自上一届同学或自己的直观理解,而这些信息通常是片面、零散的。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为走向未来职业奠定坚实基础,“学科概论”课程的开设将肩负学生的专业指导师、职业咨询师以及人生规划师等多重职能。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
在修订后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体系中,将“学科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列入了“学科基础平台”,成为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自此,“学科概论”取代了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介绍”,先前主要由年级辅导员承担完成的讲座课自此“登堂入室”成为一门专业课程,由信息大类下的各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共同负责授课。
针对新生的思想状态和特点,在“学科概论”课程中的教学中应适当淡化专业,以观念、方法、兴趣和能力的引导为主,具体知识点传授为辅[6]。循序渐进地推进专业知识的渗透,把枯燥的理论教育放在具体学业中去讲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基于信息学科发展的特点,融入各专业知识拓展、职业发展规划以及信息类考研指南的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关心的考研、就业等问题展开,为他们即将开始的专业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设置为24个课时,其内容如表1所示。
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中,介绍大类招生的背景以及专业分流的相关政策,让学生了解大类招生的理念。在“信息类专业的学习方法”中,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中的“Word长文档排版”和“C语言交换两个变量值的五种方法”突出信息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特点。在各个专业的相关部分,内容依次按照专业介绍、主干课程、知识拓展以及职业发展进行。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概况、师资及教学条件、培养方案及实施;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各门课程的相互关系,课程与专业技能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能力培养,如信息检索能力、学科竞赛等;在职业发展规划部分,重点介绍各专业的行业发展现状、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不同组织的文化特点、自我认知与生涯决策,以及简历撰写、笔试及面试的准备等就业指导方面的内容;最后进行考研复习总体情况、形势分析及院校选择的分析,并结合专业课程的复习,讲解如何在专业课学习中把握课程重点、难点,为考研打好基础。
表1: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内容
由于“学科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采用“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和争论等,让学生多提问、多参与、多讨论,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起学习积极性。课程结束后,学生撰写“学科概论”的课程报告,阐述自己对专业方向的认识、专业学习的计划、学科概论课程的收获等。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利于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后续的专业教学,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学科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大类招生的发展要求。
三、结束语
“学科概论”课程的开设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基本情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作为入学教育与专业引导的重要环节,“学科概论”课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科概论”课程的潜在价值,对于如何培养和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以确保“学科概论”的教学质量、审慎把握课程考核方式以期最佳的考核效果、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教材建设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 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2] 闫佳,张光华,郝培.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3] 罗福午.提高对于专业概论课的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1992,(2).
[4] 刘光明,于斐,周雅,赵晴.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1).
[5] 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6] 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