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偶像文化心态的思考——以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为参照

2013-08-1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偶像青少年

艾 娟

(天津商业大学 法学院,天津300134)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环境的不断开放,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悄然的改变。大众传媒革命式地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扩大和丰富了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内容,同时也增加了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被深深地置于社会文化中。大众文化流行的当下,大众文化心态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讲,大众文化在影响和改变着民众的生活消费、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同时为观念态度、价值取向的变迁以及社会化进程和自我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数,深层思维方式的转变体现着文化转型与心理变迁的统一。

一、大众文化——青少年文化心态的背景

当今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文化现象,它借以先进的现代传媒为工具,是集商业性、消费性、娱乐性、流行性以及后现代思想的非理性等特点为一体的一种产业性文化形态,其具体的形式表现为消费广告、商业电影、流行音乐、明星制造、商业性体育竞赛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形式或产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我们不能否认“作为社会文化世俗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的大众文化,对现代化的积极效应或者说更具体的动员作用主要表现在:世俗化促进了社会价值观对于现世生活层面的关怀,唤起了不同群体对于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激发了社会成员实现自我潜能与价值的动机”[1]。但是从消极的影响来分析,我们也不能无视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有明显的商业消费性,正在逐渐消解着高雅和价值的意义,淡化着文化应有的反思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如今的大众文化进一步与后现代非理性思想的联姻,更加张扬了后现代非理性精神的肤浅、世俗、体验化等消极性特点,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在心理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形成新看法的关键时期。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向往寻求刺激,好奇心较强,加之其不成熟的经验判断能力以及青春期独特的心理需求,在认知、思维、行为、兴趣爱好、人格形成方面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现代都市的大众文化所体现出的通俗、肤浅以及体验化等消极内容衍生出了零散破碎的思维过程和特殊的认知策略,从而淹没了更有深度的、积极思考的思维方式,影响了青少年个体对文化信息进行选择、编码、评价、储存、提取和综合处理的方法及形式,乃至个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非标准、行为习惯以及人生信念的形成。可以说,在当今大众文化环境中,青少年群体已经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观念行为、价值取向以及随性自在的人生态度。

二、偶像崇拜——青少年文化心态的彰显

青少年偶像文化是当今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当代社会文化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偶像文化是青少年时期体现出心理发展、行为变化以及价值追寻的一种文化,是与自我发展、群体认同同步进行的过程。在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下,如今的青少年偶像文化在性质、内容、形式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仅仅体现为简单的偶像位次和排序的改变,更体现了文化场域的变化,体现了文化的通俗化倾向以及文化对心理影响的能动性特征。

(一)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

纵观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类通过仰慕与学习榜样或者偶像,为自己寻找精神的寄托,为心理和行为寻找方向的现象并不鲜见。从情理上来讲,偶像崇拜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从学理上讲,偶像崇拜是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命题。心理学上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由于这种“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从而导致对其喜好人物的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明显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与行为。

当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收集与偶像有关的信息、图片和实物,参与偶像有关的活动,还有许多青少年会选择给偶像写信、上网聊天、参加“明星”俱乐部、模仿“明星”的唱歌、打球、着装和饮食……[2]偶像崇拜现象不但记录了社会时代变迁的文化内容,也是青少年一代心理成长与变化的必然经历。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和班杜拉等人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社会自我意识、群体心理认同以及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危机时期。根据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3],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认识社会,融入群体,从而完善健康的人格。因此,我们尤其需要关注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反映出的成长需求与心理困惑,需要研究作为偶像文化主体和表现者的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偶像文化新特点[4]。

(二)偶像崇拜心理的群体特点

关于偶像文化心理的研究已经较多,比如岳晓东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当今青少年群体的偶像崇拜出现了明显的偶像神圣化、绝对化和浪漫化的倾向,成年人与青少年两代之间的偶像崇拜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代际差异性。闵丽等人通过研究表明,如今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她指出:“第一,消费社会对文化领域的渗透,使得青少年的崇拜对象大都集中在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以及商业界的著名人士;第二,缺少秩序和同一性的异质共存,青少年选择偶像的标准各异、偶像类型复杂、人物繁多,呈现多元化倾向。第三,通俗化的力量消解了边界和分层。商业原则代替文化原则,通俗化大行其道,没有高雅的神圣,没有通俗的卑微,没有文化品位的分层。”[5]同时,郝玉章等人通过对207封“赵薇迷”的信件进行社会学分析发现,偶像崇拜现象主要出现在12~18岁的初高中学生阶段,体现出“感性成分多,理性成分少;认同式依恋多,浪漫式依恋少(认同式依恋即希望成为像偶像那样的人物,浪漫式依恋即希望成为偶像的恋人);女性多,男性少;经济发达的地区多,落后地区少”的特点[6]。总结以往研究表明,多数研究者都表现出对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与行为的担忧,也从深层次上指出了大众文化负面内容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以说,较之成年群体而言,当今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在内容、功能、心态以及行为等方面均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1.商业性与娱乐性色彩浓厚

当代青少年的崇拜偶像主要集中于娱乐和体育明星。明星人物的本质与商品更相似,明星的宣传严格遵循着商业运作过程,突出了商业性的特点。相比较青少年的父母一代而言,崇拜偶像更多集中在政治性的领袖人物或在平凡岗位上业绩突出的模范榜样,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教育性色彩,这类偶像没有经过商业性的包装,被人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偶像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或者内在高尚的人格,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牺牲自我、集体至上等精神。而对当今青少年而言,这些“曾经的偶像”早已经远离时代,说教化色彩浓厚,不能与他们产生心理或者情感上的共鸣。成年人则认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在精神内涵上比较肤浅、缺少值得崇拜的内在品质,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掺杂了过多的商业炒作。

青少年的崇拜偶像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色彩。青少年认为,偶像的主要作用在于丰富了自己的消遣娱乐,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充实课余生活和娱乐空间,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从而能够促进学业进步和社会性发展,虽然追随偶像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但并不会给自己的个人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父母一代人则认为,偶像应该能够影响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化过程,偶像的精神品质应该能够引导青少年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社会公认的合格公民,从而体验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这一方面上讲,当今青少年崇拜的明星偶像必然会给青少年的学业和社会性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很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对这类偶像的浪漫遐想中不能自拔,导致他们出现自我认识、人生规划以及未来发展不切实际、浮躁自恋的心理。

2.开放性与多元性彰显

文化媒体的开放性对偶像选择的自由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少年的偶像文化系统是自由开放的,偶像选择主要依靠文化媒介的商业包装与宣传造势。在大众文化时代,主要依靠社会、教育、家长、书籍等媒介提供偶像信息的这种垄断性、政治性的宣传模式已经明显不被青少年一代接受。当今社会的大众文化媒介制造和抛出了太多的偶像,青少年受到文化信息的左右,辅以群体的标准,能够自主选择偶像,不再受到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的制约,淡化了浓厚的说教色彩。

同时,开放性的选择偶像必然导致当今青少年的崇拜对象趋向于多元化,即使主要集中在明星人物,选择的人物也是多种多样。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的父母一代所崇拜的偶像类型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杰出人物和人民英雄两种。现如今,青少年偶像提名中出现了国内外的影星、歌星以及体育明星,群体成员内部也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偶像类型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从大众文化的负面内容来分析,不难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当今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制造的信息过于膨胀,总是为了寻求新鲜和刺激的感觉不断推出各色新人,充斥着整个社会和心理空间,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3.多变性与外在性共存

当今青少年的偶像选择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多变性特点,偶像选择在随着不同的文化宣传内容而不断发生着改变。娱乐节目、明星选秀之类的大众文化形式大肆流行过后,必然会有所谓的“偶像”诞生。青少年选择偶像明显受到社会大众媒体的主导,文化宣传的过度包装很容易挑动青少年的激情,促生并改变着他们崇拜的偶像。可以说,现在的学校以及社会主流文化教育所倡导的榜样已经失去了特有的感召力,以至于家长和学校也不再插手青少年的偶像选择问题,全然变成了他们自己的事情。

在为什么要选择“他”或“她”作为自己偶像的调查中发现,当今青少年对于偶像的崇拜主要是鉴于技能和外表两个方面,一方面,喜欢明星是因为他们外表靓丽,符合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审美特点,且女性青少年更集中于选择男性明星作偶像,带有一种浪漫化的幻想。另一方面,青少年还比较看中明星偶像的技能,比如歌技、演技、球技、舞技等,这些技能为青少年提供了模仿的样板,甚至是以后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而青少年父母一代人在选择偶像时则更看重其坚韧不屈、顽强拼搏、追求上进、为集体和社会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并不刻意追求偶像的性别和外表。可见,在偶像崇拜原因方面两代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文化责任的思考——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引导

偶像崇拜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正处于人格完善、社会自我形成以及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偶像崇拜是他们成长中一段重要且必然的经历。但是,如今的偶像文化受到复杂文化环境的影响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正是这些新的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社会文化的责任。

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和渠道。毫不夸张地说,青少年对媒体上的那些“朋友”甚至比对自己的邻居都要熟悉和了解。这些经过商业运作和包装打造出来,然后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炒作的“熟人朋友”,不但外表青春靓丽,而且引领时尚和前卫的潮流,容易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共鸣。我们最担心的是,对于新生代而言,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太多商业色彩浓厚、后现代非理性思想凸显的负面文化产品,随处可见经过渲染的明星偶像,使得青少年心甘情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偶像的趣闻琐事,去追随偶像的一举一动,把那份对偶像独有的浪漫情感和捍卫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却对家庭、学校或社会为他们树立的榜样产生了反感情绪,对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涵轻描淡写,对崇高的价值观和追求嗤之以鼻。

不能否认,如若任凭大众文化消极思想蔓延和扩散,就会越发使得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与宣传举步维艰、典雅崇高节节败退,以至于伦理道德底线不断退缩。因此,我们希望,在文化精神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今天,需要深刻反思现有大众文化的内涵、价值引导和文化责任。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必须提供给大众群体崇高的价值评价标准,有意义的精神追求,增强道德体系的认同感。成长在大众文化背景中的青少年一代,是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群体,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我们尤其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一方面,社会需要警醒的认识到,大众文化已经深入到生活和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众多消极文化思想的影响远比教育的作用来的强烈,来的更有说服力,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成为青少年价值标准的风向标,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社会更需要追问自己的文化责任,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不断侵蚀着价值和道德底线的今天,在主流文化精神已经频遭冷眼和搁置的今天,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来教育和规范青少年的发展?这俨然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社会面前。

[1]余潇枫.人格跨世纪与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1996,(3).

[2]钱镇宇.追星族与偶像崇拜[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5).

[3]Adams-Price Carolyn;A.L.Greene,Secondary Attachments and Adolescent Self Concept[J].Sex Roles,1990,(22).

[4]Duglas B Holt,Craig J Thompson.Man-of-Action Heroes:The Pursuit of Heroic Masculinity in Everyday Consump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4,(31).

[5]闵丽.当代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后现代特征[J].青年研究,2003,(3).

[6]郝玉章,风笑天.青少年偶像崇拜——207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2000,(4).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偶像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偶像报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我的偶像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