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肢蹄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3-09-17严作廷王东升张世栋董书伟苗小楼邝晓娇

兽医导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肢蹄病修蹄蹄病

严作廷,王东升,张世栋,董书伟,苗小楼,邝晓娇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

奶牛肢蹄病综合防治技术

严作廷,王东升,张世栋,董书伟,苗小楼,邝晓娇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

在奶牛饲养业中,随着产奶量的不断提高,奶牛肢蹄病已上升为影响奶牛业发展的仅次于乳房炎的第二大疾病。国外报道,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在4%~55%,我国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发病率在5.7%~54.9%,该病不仅能够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活动,而且还可降低奶牛的泌乳量和繁殖力,使得奶牛淘汰率升高,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肢蹄病的危害

肢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该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Esslemont和Kossiaba(1997)估计,每例肢蹄病的总费用为246.22英磅。Keating(2005)估计新西兰南部每例肢蹄病的总费用为867.84美元。Ozsvari对匈牙利大型牛场的1476头荷斯坦奶牛的调查表明蹄病造成的损失达到320欧元/头·年,其中由于产奶量降低造成的损失最大,占44.9%;其次为过早淘汰,占39.4%。Cha(2010)报道,每例蹄底溃疡、趾间皮炎和腐蹄病的平均损失分别为为216.07美元、132.96美元和120.70美元,我国的北京奶牛中心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82至1991年10年间,每年因蹄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在20万元左右。我国每年因肢蹄被迫过早淘汰的奶牛占淘汰总数的15%~30%,给奶牛业造成经济损失达2 250万元。

二、引起肢蹄病的因素

(一)营养

1.精饲料喂量过多。日粮结构不合理,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精饲料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过多,易引起牛瘤胃乳酸中毒并继发蹄叶炎。粗饲料,特别是劣质干草也是引发肢蹄病的主要因素。

2.日粮中微量元素不足。特别是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致使钙、磷代谢紊乱,临床上引起骨质疏松症,进而导致蹄病发生;另外,日粮中镁、锌、硒、VD、VA、VE等缺乏时,也可促使蹄病发生。如VD缺乏可使奶牛发生佝偻病,锌缺乏可影响角质形成,引起蹄底溃疡、趾间皮肤增生或趾间纤维瘤、腐蹄病等。

(二)环境因素 环境对肢蹄病的发生有较大影响。奶牛的舒适度、行走距离、圈舍的地面和空间状况、通道地面凸起的小石块、热应激、粪便和污水浸染、氨对蹄壁的腐蚀、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等环境因素都可增加患肢蹄病的机会。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在炎热多雨潮湿的季节,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使蹄更易变软,易受损伤,加上这个时期病原菌繁殖也特别快,极易感染发炎。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营养摄取过低,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

(三)疾病因素 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易导致蹄叶炎发生。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易使机体末梢部位形成微血栓,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从而引起变形蹄。

(四)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蹄病的发生率也增加,但是如果从周岁开始就定期进行修蹄可减少以后的肢蹄病的发生率。

(五)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将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力为0.02~0.27,据观察,荷斯坦奶牛蹄部性状(质量性状)遗传系数为0.6,且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因此,肢势不正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

三、肢蹄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常见肢蹄病的防治

1.腐蹄病。引起腐蹄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结节状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脆弱类杆菌、坏死梭杆菌。此外,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球菌、酵母菌及其他一些条件致病菌也是腐蹄病的病原。

(1)临床症状。初起蹄部发热肿胀疼痛,站立时患肢不敢负重着地,行走时敢抬不敢踏,甚则悬蹄三肢跳行。破损伤口红肿发热,久则穿孔腐蹄,流脓腐臭。

(2)治疗。首先应认真检查蹄部,若发现异物刺伤,应及时清洗创口,除去异物,必要时涂抹消炎药剂。如伤口经久不愈,污物侵入化毒穿蹄,则宜清洁伤口,除去污物腐肉脓汁,外敷消炎止痛、去腐生肌药物。

局部治疗:首先是先将患蹄彻底洗干净,先用清水洗,后用1%高锰酸钾液洗,然后将多余的蹄角层削掉,将蹄底削平,将蹄底腔洞内的坏死组织挖干净,直到出血,处理完毕,用10%碘酊处理患部,再将高锰酸钾粉或者中药药粉等撒布患处或塞入腔洞内,然后敷以松馏油或纯鱼石脂,再用绷带包扎患蹄,并涂以10%碘酊,将患牛置于干燥、清洁的土质地面,必要时铺垫褥草。对重症病例,除局部治疗之外,还应进行全身抗生素治疗。

中药治疗:蒋兆光等(1987)用补蹄膏(由乳香、没药等中药组成),治疗病牛153头,治愈149头,治愈率达97.4%。对急性和严重性蹄病可全身治疗。用抗炎、镇痛药物,如青霉素1 IU/kg体重,双氢链霉素20 mg,红霉素10 mg,混合肌肉注射能有效治疗肢蹄病。使用抗组织胺药物疗效较好,如口服苯海拉明0.5~1.0 g,每天1~2次。中药可用 “血竭白芨散”(血竭100 g,白芨100 g,儿茶50 g,樟脑20 g,龙骨100 g,乳香50 g,没药50 g,红花50 g,朱砂20 g,冰片20 g,轻粉20 g)。先洗净患肢,修蹄,清除坏死组织,10%碘酊消毒,再用本方适量撒布创面,松馏油脱脂棉填塞,绷带包扎,7日换药1次。或用将蹄底洗净,用刀挖出污物,以酒精涂擦,用血竭桐油膏,以常温灌入腐烂空洞部位,灌满后用纱布绷带包扎好。

(3)预防。疫苗是防治奶牛腐蹄病最有效的方法,用疫苗防治该病取得了较好成效。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用筛选出腐蹄病节瘤拟杆菌强毒菌株,研制出腐蹄病灭活菌苗。通过绵羊、奶牛等动物免疫试验,初步确定菌苗免疫期为6个月,免疫保护率80%以上。并已在一些农牧区进行区域性推广试验。

2.蹄叶炎。蹄叶炎又名蹄壁真皮炎病,是蹄壁与蹄骨间的蹄真皮层和角脂层发生弥漫性渗出性炎症,引起蹄部剧痛、运动障碍或慢性蹄变形。

(1)临床症状。本病多趋急性经过,以突然疼痛剧烈,机能障碍显著为特征。如若治疗不及时往往转为慢性,并有可能形成芜蹄。两前蹄发病时,两前肢前伸、蹄尖跷起,以蹄踵负重、头颈高抬、体重后移、两后肢尽量伸与腹下,站立时间稍长即欲卧地。强迫动作时,先用力把后肢提伸到腹下,然后才慢慢移动前肢,呈粘步样。两后蹄同时发病时,头颈下垂,前肢后踏,体躯前倾,两后肢稍前伸,蹄踵部负重,运步时腹部向前紧收。四蹄同时发病时,四肢频频交互负重,站立不稳,常卧地不起,运动时步态拘谨。急性期患肢指(趾)动脉亢进,蹄温增高,以蹄钳敲打或钳压蹄壁(尤其是蹄尖壁)时,疼痛反应十分明显。当转为慢性炎症时,虽然患蹄的增温、疼痛和跛行症状有所减轻,但可能形成芜蹄。轻症全身症状不明显,病情稍重则体温升高到39℃~40℃,脉搏增数,呼吸粗迫。因疼痛剧烈而出现颤抖和出汗。

(2)治疗。蹄叶炎很难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非类固醇抗炎症药。

冷敷疗法:病初三日内用冷敷法或冷蹄法,每日两次,每次1~2 h,3~4 d后改用温蹄浴,以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发病初期,使用排毒疗法,同时对症抗菌消炎。先放血2 000~3 000 ml,静脉输入等量的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 000 ml、用5%碳酸氢钠1 000 ml、维生素C 5 g、氯化钙10 g、安钠咖3 g,并灌服石蜡油等轻泻剂,以利毒素排除。

封闭疗法:缓解疼痛,防止悬蹄发生。用1%普鲁卡蹄趾神经封闭注射,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液100 ml、20%葡萄糖酸钙500 ml,严重蹄病应配合全身抗菌素药物治疗,可同时应用抗组织胺制剂、可的松类药物。也可用中药茵陈散或红花散治疗。

针灸疗法:初期放颈静脉血1 000~2 000 ml,也可放胸堂血或肾堂血400~800 ml,或放四蹄血,每蹄放50~100 ml(营养不良的患畜,不宜采用此法)。

(3)预防措施。平衡日粮。正确的粗、精料比以及钙、磷含量的比例。产前和产后应该充分运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改善瘤胃的缓冲能力,减少瘤胃酸中毒;不饲喂霉败饲料。保持牛舍不要过于干燥或太阴暗潮湿,并保持卫生,定期消毒。勿长时间圈养牛只于水泥地面,应给予卫生和干燥的运动场,或给予蹄鞋、软塑胶垫来缓和蹄部压迫。

3.蹄底溃疡。又称局限性蹄皮炎,是指蹄的底球结合部发生角质缺失,真皮裸露,进而发生肉芽组织增生,甚至引起蹄深部组织感染的一种常见疾病。真皮局限区域的损伤及出血和角质生长异常与本病发病有关。本病多发生在前蹄的内侧指和后蹄的外侧趾,往往左右两肢同时发病。病变有特殊部位,并呈对称性。高产奶牛于分娩后产奶高峰期发病较多。我国奶牛蹄底溃疡发病率也非常高,四川内江市付勇(1988)报道蹄底溃疡发病率占该市蹄病50%;刘爱梅等对2527头奶牛进行了现场调查,蹄底溃疡发病率为:户养奶牛8.7%,奶牛场奶牛4.6%。齐长明等(1988)对北京市某奶牛场蹄底溃疡发病率调查结果为5.4%

(1)临床症状。后肢外侧趾稍外展,用内侧趾或蹄尖负重,跛行突然出现,清洁蹄底后可见角质明显破裂,有些病例可见角质退色,变软,深部有出血斑,击有痛感。如已暴露出真皮,缺损面长有肉芽组织,形成菜花样或莲蓬样突起,有些有潜洞的,打开潜洞内有恶臭样液体,如感染则导致化脓性小叶炎。

(2)治疗。局部处理时首先清洗病蹄,暴露病变组织,来苏儿等消毒后用蹄刀削除坏死的角质和真皮,并用消毒的探针探查角质下有无潜道,如有潜道,则扩开潜道,用新洁尔灭溶液彻底冲洗,再用高锰酸钾或雷佛奴尔填塞,最后用绷带包扎。每日每头奶牛在日粮中添加0.5%硫酸锌和0.3%亚硒酸钠。罗治安研究指出魏氏流膏局部处理结合口服补Zn和益康-XP,不仅治愈率高,而且疗程也显著缩短[23]。口投硫酸锌对治疗本病具有良效,可用每天每头5~8 g,连续1周。角质的形成需有含硫氨基酸的存在,所以给病牛补充含硫氨基酸可以起到加快角质生长的作用,可用蛋氨酸每天每头20~40 g,口服。

(二)预防措施 生产实际中,奶牛养殖者常常是在他们发现奶牛肢蹄有问题或肢蹄病出现时,才采取措施。这时,问题往往会很难解决。因此有必要采取主动的、预防性综合防止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加强饲养管理。合理的日粮配比是维护奶牛肢蹄健康的首要条件。因此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日粮营养均衡,满足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要禁喂发霉干草,定期在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每次坚持1个月以上,每年进行4~5次,可降低牛肢蹄病40%以上。改善环境条件,保持畜舍和运动场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畜舍和运动场的粪便,定期消毒,以减少病菌对牛体的侵害。

运动场要平整,不积水,不能有尖物和棱角物品,防止奶牛站在泥泞污浊或坚硬的场地上。

表1 奶牛运动评分方法

2.加强定期修蹄。定期进行维护性修蹄,可以有效维护奶牛肢蹄健康。坚持每年定期修蹄,奶牛修蹄分护理性修蹄和治疗性修蹄两种方法,每年必须进行护理性修蹄2次。护理性修蹄主要是矫正趾指的长度、角度、保持蹄的弧度,保证身体的平衡和趾间的均匀负重,使蹄趾发挥正常的功能,目前部分大型牧场的修蹄时间定在分娩前的3~6星期和泌乳期120天左右。治疗性修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检修平整,应将相应的外伤处理,并与全身治疗相结合。

3.蹄部药浴。可用5%~10%硫酸铜溶液每星期1~2次对蹄进行喷雾,以增加蹄角质层的致密度,特别是因外伤引起趾间腐烂者,用5%硫酸铜溶液蹄浴可达到预防性治疗效果。

4.预防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胃肠炎、霉变饲料中毒等疾病的发生。

5.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Green等(2002)指出在临床型肢蹄病确诊四个月前奶产量就出现了下降,这表明早期确诊很重要,目前,Robinson等(2003)指出运动评分法有助于奶牛肢蹄病的早期诊断(见表1)。

6.加强选种选育。注意培育优良品种,选择肢蹄健壮,蹄型合格的种公、母牛。每年定期对全场奶牛的肢蹄情况进行检查统计,淘汰肢蹄严重缺陷的公、母牛,降低奶牛蹄病的发生率。

(略)

猜你喜欢

肢蹄病修蹄蹄病
江苏省某奶牛场肢蹄病发病规律及对日产奶量的影响
奶牛场补饲生物素防控奶牛肢蹄病临床效果观察
奶牛场变形蹄及蹄病数据分析
蹄病专题
预防蹄病 减少养殖损失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常见因素
济源市奶牛蹄病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羊腐蹄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规模化奶牛场蹄病的预防措施
对母猪修蹄可延长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