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者与纺织服装制造者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研究
2013-09-17王素芬张科静
王素芬,周 兰,张科静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生产性服务者与纺织服装制造者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研究
王素芬,周 兰,张科静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从生产性服务本质出发,揭示了纺织服装集群中生产性服务者和纺织服装制造者之间的关系为协同创造价值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于双方间价值供给和价值收益的平衡.应用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方法,以交易服务这一生产性服务为例,构建了生产性服务者与纺织服装制造者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基于制造固定学习成本、交易服务固定学习成本及交易服务效率这3个参数,分析了6类具有角点均衡和3类具有一般均衡的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求解了交易服务类生产性服务在特定纺织服装集群中出现的条件.研究解剖了在双向价值协同创造过程中,生产性服务者和纺织服装制造者随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演化的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的形成机制.
关系双向价值;价值协同创造;超边际分析;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如何实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已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和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我国的许多纺织服装集群区作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因其生产性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较为单一,满足不了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所急需的基础支持.
专业化分工深化和交易网络扩展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专业化分工的基础是什么?生产性服务者与纺织服装制造者间的互动本质是什么?生产性服务者出现的条件是什么?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生产性服务者如何与纺织服装制造者间形成不同的专业化分工水平?这样的专业化分工又如何形成不同的分工网络结构,并产生一定的网络效应?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能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即围绕纺织服装集群的生产性服务者的集合)形成机制及竞争力水平,为制订各类提高纺织服装集群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生产性服务者-制造者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分析
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理论有需求遵从论[1]、供给论[2]、互动论[3]以及融合论[4].其中.需求遵从论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要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供给论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互动论结合遵从论和供给论的观点,在理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时,强调要根据地区、时期、产业类型的不同,科学地区分哪一方为“需求方”、哪一方为“供给方”.融合论则反映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未来的产业演变趋势,揭示信息化、知识化主导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和引领作用是不断增强的.将这4种理论应用到纺织服装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互动的问题上,本质上就是阐述以下两个最基本的观点.
(1)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和纺织服装制造业的黏合剂,以服务业为中心将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其主要社会功能是为纺织服装制造者运行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基于知识的服务产品,也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商业目标是:方便纺织服装制造者利用其所提供的服务,创造他们自己的价值.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价值属于价值协同创造模式,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的价值系统是价值协同网络系统.在这样的网络系统中,对于纺织服装制造者,首先面临是否要选择生产性服务以及选择哪些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者;对于生产性服务者,也首先面临类似的选择问题.这些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也就是专业化水平的选择方案,形成不同的价值协同创造网络结构.
(2)这样的价值协同系统能否存在及发展,取决于生产性服务者与纺织服装制造者间的关系能否稳定维持,这就涉及了关系的双向价值的交互问题.在这一关系中,每一方既有价值的供应又有价值的获取,只有当双方的价值供应与价值获取达到一种均衡,两者的关系才能稳定维持,生产性服务的价值协同系统才能存在和发展.这类问题的解决就涉及了如何在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进行资源的有效分配,使得特定的价值协同创造网络系统稳定运行,使得特定的集群网络得以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理解这种双向价值协同网络及其运作机理,是解开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基于生产性服务获得竞争力之谜的关键.本文将纺织服装业看作大纺织业,即将“纺织”和“服装”视为纺织服装业下的两个不同类别[5].
关于价值创造方式的探讨常有3个不同视角:基于商品供应者视角的提供式价值创造方式,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价值创造方式,以及基于供应者-消费者关系的价值创造方式.文献[6]在原有的基于供应者、使用者的价值创造方式基础上,提出新的价值逻辑:企业的商业目标不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而是利用其所提供的各种产品或服务方便其顾客创造他们自己的价值.文献[7]在文献[8-9]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企业仅提供价值命题,消费者必须确定价值,并通过协作生产过程参与价值的创造.如果一个有形商品是服务供给的一部分,消费者需要它,是因为具体化于商品中的知识对其有潜在价值,而不是因为具体化的价值(效用),从而引出基于关系的价值创造方式.本文所提出的生产性服务提供者和生产性服务消费者(纺织服装制造者)协同为纺织服装制造者的顾客创造价值,这就是文献[6]提出的新价值逻辑在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中的应用和延伸.文献[10-11]采用实现综合技术对3种价值创造方式(提供式、适应性和协同式)进行建模,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测试,但其研究仅限于对特定的网络结构中各类价值创造活动的分析,没有考虑特定的网络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现实中价值协同创造网络结构的形成与价值创造方式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
本文采用文献[12-13]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者与纺织服装制造者间的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及价值协同创造机理.文献[12-13]继承了劳动分工理论[14]、劳动分工水平自我演进思想[15]、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16]等概念,通过引入交易费用研究组织的拓扑性质,不同的拓扑性质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网络结构,本文用此来分析价值协同创造网络的各类形态的形成机理.同时,文献[13]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将此概念引入到本文,即认为在特定的价值协同网络中,每个决策者既是价值的提供者又是价值的接受者,资源合理的分配就是实现关系价值均衡且最大化.
在价值协同网络中,每个决策者决策前都处于一定的决策环境,包括作为消费者的偏好、作为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以及将消费者和生产者连为一体的制度环境.本文应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13],用3类函数构建决策者的决策模型:用效用函数表示决策者作为消费者角色的偏好情况,反映决策者的价值接受状况;用生产函数描述决策者作为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反映决策者作为生产者的价值供给能力;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坏境来表现价值传递环节,使得决策者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综合体,也即价值接受和价值供给得到真正的实现.决策者进行各自的自利行为,这些自利行为的互动形成不同形态的价值协同网络,这样的价值协同网络表现了由生产性服务活动和纺织服装制造活动中专业化水平演变,及其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分工的形成过程中,决策者渐渐分化为生产性服务者和纺织服装制造者,如见图1所示.
图1 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Fig.1 Bi-directional value co-creation network
2 生产性服务者-制造者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建模
我国各地已形成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纺织服装集群地,这些集群地的发展往往都与本地的交易市场有紧密的联系,如浙江义乌无缝服装制造与义乌小商品市场、江苏海门的家纺市场、浙江海宁的皮革服装交易市场等.本文以交易服务这类生产性服务为例,通过构建其与纺织服装制造者间的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模型,分析纺织服装集群中生产性服务者与纺织服装制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机理.
各类交易服务活动和纺织服装品的制造活动均存在固定的学习费用、训练费用或者入行的固定成本(以下简称为固定学习成本).纺织服装制造者可以自己直接提供交易服务进行纺织服装品的交易,也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这样的第三方进行交易服务.纺织服装制造者通过第三方进行纺织服装品的交易,相当于外购交易服务,可以避免通过自身提供交易服务所需付出的各类固定投入成本(如通过第三方交易网站进行纺织服装品交易,可避免自身构建电子商务网站所需付出的固定成本),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纺织服装品的专业化生产,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但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劳动范围的减少,从而形成了分工经济.分工就意味着需要交易,交易会产生交易费用,而外购交易服务本身又存在一定的交易效率,在这样的两难冲突中,又形成交易市场和纺织服装制造者互动的各类价值协同创造网络.
通过观察两类决策者的固定学习成本及交易服务交易效率,对纺织服装制造者的专业化水平、交易服务提供者的专业化水平、两类企业间的联动状况、制造者间的联动状况、各类决策者真实收入的影响,理解价值协同创造机理.分析全局均衡结构(也就是不同的价值协同创造网络形态)、各类全局均衡结构出现的参数空间,理解生产性服务者出现的条件以及他们对纺织服装制造者的影响.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假设一个特定的纺织服装集群中有M个同质的既有价值获益又有价值供应的决策者,他们具有多样的消费偏好,现有两种纺织服装产品X、Y和一种交易服务R.对于决策者,x和y表示自己能为最终消费者提供X或Y产品的价值收益;xs和ys表示卖给其他决策者后对方可能持有的价值收益;xd和yd表示需要从其他的纺织服装制造者处购买X或Y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可能获得的价值收益,但存在交易损失,其中交易费用系数为1-K,K可被视为纺织服装品的交易效率.因此,对于产品X而言,从其他纺织服装制造者处购买并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而实际获得的价值收益是Kxd.提供交易效率的服务可以自给也可以外购,K=r+krd,其中,k为交易服务的交易效率系数,1-k为交易服务的交易费用系数,k∈(0,1);r为自我提供的交易服务量;rd为外购的交易服务量;rs表示售卖的交易服务量.
根据超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上述决策者的最优决策模型如下:
其中:b为纺织服装品的固定学习费用或其他投入成本参数,b∈(0,1);t为交易服务的固定学习费用或其他投入成本参数,t∈(0,1);px,py,pr分别为外购X,Y和R的价格;lx,ly,lr(lx,ly,lr∈[0,1])分别为用来生产纺织服装产品X、Y和提供交易服务R的劳动份额的价值实现,表示相应的专业化水平.共有x,xs,xd,y,ys,yd,r,rs,rd这9个决策变量,可以互相独立地取大于等于0的数,从而可形成29=512个决策模式.
文定理[13]指出:最优决策下,不可能同时出现买卖同种商品的情况,最多只卖一种商品,并且不能同时买和生产同种商品.运用文定理,可以得出必须考虑的决策模式如下:
(1)自给自足(记为A模式),在该模式中,xs=ys=rs=xd=yd=rd=lr=0;
(2)买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部分专业化(共有4种模式:X-R/Y、Y-R/X、R-X/Y、R-Y/X),以 X-R/Y为例,其表示:X自给并供应给其他决策者,自给服务,外购Y,xd=rd=rs=y=ys=ly=0;
(3)完全专业化(共3种模式:X-/YR,Y-/XR,R-/XY).
与文定理不冲突的决策模式共有8个,除了自给自足模式外,对另外两类模式进行相互匹配组合,共形成具有不同角点均衡的6类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结构A:决策者主要是纺织服装制造者,无交易服务生产者.纺织服装制造者间无产品X和Y交易,X和Y完全自给自足.结构CA:决策者主要是纺织服装制造者,无交易服务生产者.纺织服装制造者生产完全专业化,交易服务完全自供.因此,存在产品市场,但无生产性交易服务市场,制造者间有相互交互.结构CP:决策者有纺织服装制造者和交易服务生产者.制造者生产完全专业化,交易服务部分专业化,交易服务生产者完全专业化.因此,存在产品市场及不完善的生产性服务市场,制造者间、制造者与生产性服务者间均有交互.结构PC:决策者有纺织服装制造者和交易服务生产者.制造者生产部分专业化,交易服务完全专业化,交易服务生产者部分专业化.因此,存在不完善的产品市场及完善的交易服务市场,制造者间、制造者与生产性服务者间均有交互.结构PP:决策者有纺织服装制造者和交易服务生产者.制造者生产部分专业化,交易服务部分专业化,交易服务生产者部分专业化.因此,存在不完善的产品市场及不完善的交易服务市场,制造者间有交互,部分制造者与生产性服务者间也有交互.结构CT:决策者有纺织服装制造者和交易服务生产者.制造者生产完全专业化,交易服务完全专业化,交易服务生产者完全专业化.因此,存在完善的产品市场及完善的交易服务市场,制造者间、制造者与生产性服务者间均有交互.
图2 6类双向价值创造网络结构Fig.2 Six kinds of bi-directional value co-creation network structure
3 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超边际均衡分析
3.1 角点均衡分析
根据上文6类网络结构出现在均衡的必要条件(即角点均衡条件——效用均等和市场出清),解得这6类网络结构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均衡相对人数和均衡真实收入(见表1).其中,Mx,My,Mr分别为生产纺织服装产品X、Y和提供交易服务R的人数.
3.2 一般均衡分析
根据织造固定学习成本b、交易服务固定学习成本t及交易服务效率k这3个参数的数值变化,对6类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结构的真实收入进行仿真并比较大小,确认一般均衡结构,并划分一般均衡结构出现的参数区间.
表1 6类网络结构的角点均衡解Table 1 Six kinds of network structure corner equilibrium solution
考虑决策者的生产可行条件,当b>1/2时,结构A不可能出现;而b+t>1时,结构CA,CP,PC,PP也不可能出现,因此,在b+t>1且b>1/2时,只能选择CT结构;在b+t>1且b<1/2时,只能在A和CT结构之间进行选择.
当b+t<1且b<1/2时,可在 A,CA,CP,PC,PP,CT这6类结构中进行选择.对制造固定学习成本b、交易服务固定学习成本t及交易服务效率k这3个参数的数值仿真结果显示:不管b,t,k的值如何变化,CP,PC,PP结构的真实收入总小于A、CA、CT结构的真实收入,所以当b+t<1且b<1/2,只能在A、CA、CT之间进行选择.
同样地,b+t<1且b>1/2时,要在CA,CP,PC,PP,CT这5类结构中进行选择,但仿真结果也表明:不管b,t,k的值如何变化,CP,PC,PP结构的真实收入总小于CA和CT结构的真实收入,所以当b+t<1且b>1/2,只能在结构类型CA和CT之间进行选择.
表2 一般均衡及其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Table 2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infra-marginal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1)制造和交易服务的总学习成本、制造的固定学习成本和交易服务效率联合对均衡结构有影响.当交易服务及制造活动的总学习成本超过1而又面对多样的消费偏好时,决策者只能在完全自给自足或完全分工这两类网络结构中进行资源分配与运行.
当b+t>1且b>1/2或者b+t>1、b<1/2且k>k0时,选择CT结构,即完全分工结构.联合学习成本超过1,意味着决策者依靠自我不能同时进行纺织服装制造和纺织服装交易服务两类活动,此时如果b>1/2,意味着制造者不能依靠自我力量提供两类纺织服装品,以满足多样性消费偏好,因此不得不采用完全分工网络结构.如果b+t>1且b<1/2,意味着制造者能够依靠自我力量提供两类纺织服装品,以满足多样性消费偏好,但如果交易服务效率高(>k0),如集群内有相互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且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比较完善,人们更倾向、也更容易在集群内进行各类合作,此时就会出现完全分工网络状态(CT结构),通过外购交易服务及交换纺织服装品的方式进行运作,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b+t>1且b<1/2且k<k0时,选择A结构,即自给自足结构.b<1/2意味着制造者能够依靠自我力量提供两类纺织服装品,以满足多样性消费偏好,但因为交易服务的交易效率低,导致集群内纺织服装品的交费费用较高,因此选择完全自给自足.A结构意味着决策者不与集群中其他制造者进行交互,独自将资源用于产品制造,此时集群内制造者之间是完全的竞争关系.这经常发生于集群的形成阶段或者集群的退化阶段.在集群形成阶段,由于最初集群外部市场的需求比较旺盛,大量的决策者依靠地域分工及初等生产要素,可独自生产纺织服装产品且能很好地生存;而集群退化阶段中出现了相互间信任下降、产品同质低价竞争等现象,使得交易服务的交易效率低下,人们由于不信任对方就完全依靠自己,没有合作关系.
(2)当联合学习成本低于1时,制造者的固定学习成本与交易服务的固定学习成本之比(b/t)、交易服务效率联合对均衡结构有影响,如图3所示.对参数空间做等价变换,得表3.
图3 一般均衡结构分布Fig.4General equilibrium structure distribution
表3 一般均衡及其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Table 3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infra-marginal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当b/t较大时,即交易服务固定学习成本相对制造成本较低时,集群中的制造者们倾向于相互合作,也就是同质企业间的合作收益大于竞争收益.如果此时交易服务效率较高(>k1),则制造者间更倾向通过第三方进行合作(CT结构),此时也就出现了制造品市场和交易服务市场;如果交易服务效率低(<k1),此时制造者间进行直接交互合作(CA结构).
当b/t较小时,即交易服务固定学习成本相对制造成本较高时,如果交易服务效率较高(>k0),人们倾向于完全的分工合作,此时包含了制造者间的同质合作和制造者与生产服务者间的异质合作;但如果交易服务效率较低(<k0),人们则倾向完全的自给自足,此时集群里只有同质的制造者间竞争.
(3)固定交易服务成本的变化,会影响网络结构选择的临界交易服务效率k0和k1.
由于∂k0/∂t>0,∂k1/∂t<0,即当b不变,k0随t增加而增加,k1随t增加而减少.所以,当b<1/2,t>t0时,t的增加使得影响A和CT这两种网络结构的交易效率临界值k0也不断增加(见图3(a)),此时的交易服务效率k更容易小于k0,人们会更愿意选择A结构,即当制造的固定学习成本较低,而交易的固定学习成本较高时,集群内的制造者会采取完全的生产不分工,自己生产,不与集群内其他制造者进行合作,自给自足,集群开始退化.
而当b<1/2且t<t0,或者b>1/2时,随着t的增加,影响CA和CT这两种网络结构的交易效率临界值k1不断地减少(见图3(a)),此时的交易服务效率k更容易大于k1,人们更容易进入完全分工状态的CT结构.
(4)制造成本及交易服务效率的变化将影响生产性交易服务者是否在纺织服装集群中出现,即影响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的形成.当制造成本超过1/2,即纺织服装制造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满足消费多样性偏好时,并且外部的交易服务效率较高(>k1),集群内的决策者会选择完全分工的CT结构.当制造成本低于1/2,此时虽然纺织服装制造者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消费多样性偏好,但是如果交易服务效率较高,参与CT结构能提高专业水平,发挥分工经济的优势,此时,CT结构的出现条件与交易服务固定学习成本高低有关.当t>t0,即制造的固定学习成本与交易服务的固定学习成本之比(b/t)较小时,如果k>k0,则生产性服务者出现;当t<t0,即制造的固定学习成本与交易服务的固定学习成本之比(b/t)较大时,如果k>k1,则生产性服务者出现.
因此,自给自足逐步向完全专业化的转变有两种途径:一是受较高的纺织服装品的固定学习成本或其他投入成本所迫;二是由于交易服务效率提高所致.但第一种途径尽管可以带来完全专业化结构的出现,但对真实收入有负效应(∂U/∂b<0);相反,由于∂U/∂k>0,因此,交易服务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推动完全专业化结构的出现,还同时带来真实收入的提高.所以,第二种途径具有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双重含义.
4 结 语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基本理论,确认了纺织服装集群中的生产性服务者和纺织服装制造者之间的关系为协同创造价值的关系,且这种关系的稳定及发展取决于双方价值供给和价值收益的平衡,即双向关系价值的平衡.集群内各类决策者基于集群的不同经济环境,从双向关系价值平衡角度进行各自的自利决策行为,最终形成了不同形态价值协同创造网络结构.以市场交易服务为例,考虑纺织服装制造的固定学习成本、交易服务的固定学习成本及交易服务交易效率这3个经济参数,假设由这3个经济参数构成集群的不同经济环境,分析了8类决策模式及由这些模式可能构成的6类网络结构,最终通过总效益、总成本分析获得3个一般均衡结构(结构A、结构CA和结构CT),并划分了这3个一般均衡结构出现的参数空间.研究结果表明:
(1)交易服务效率足够高时,完全专业化结构(即CT结构)是一般均衡;
(2)当制造的固定学习成本与交易服务的固定学习成本之比较高,结构A和CT间临界交易服务效率k0较高时,若交易服务效率低,则自给自足结构(即A结构)是一般均衡;
(3)当制造的固定学习成本与交易服务的固定学习成本之比较低,结构CA和CT间临界交易服务效率k1较高时,若交易服务效率低,制造完全分工而交易服务完全自给结构(即CA结构)是一般均衡;
(4)生产性服务者的出现是集群价值协同创造网络运行的结果,纺织服装的制造成本及交易服务效率的变化均会影响生产性交易服务者是否在集群中出现.
本文不仅更深层次地认识了生产性服务者出现的条件,也加深了对生产性服务者与纺织服装制造者间互动机理的理解.研究成果有助于政府进行相关宏观政策的制定,改善集群运作环境,为提升集群竞争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GEO W R.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ies:Sorting through the externalization debate [J].Growth and Change,1991,22(4):118-141.
[2]DNNIELS P W.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geography of servic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9,13:427-437.
[3]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4]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24(2):75-78.
[5]马海燕.中国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全球价值链的视角[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11.
[6]NORMANN R,RAMIREZ R.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4):65-77.
[7]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7.
[8]GUMMESSON E.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a new economy:It’s time for deprogramming[J].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2002,16(7):585-589.
[9]GRONROOS C. From marketing mix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Towards a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 [J].Asia-Australia Marketing Journal,1994,2(1):9-29.
[10]UEDA K,KITO T,TAKENAKA T.Modeling of value creation based on emergent synthesis [J].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8,57(1):473-476.
[11]UEDA K,TAKENAKA T,FUJITA T.Toward value cocreation i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ing [J].Cirp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53-58.
[12]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2-36.
[13]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6-67.
[14]斯密.国富论[M].文熙,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2-25.
[15]YOUNG A 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The Economic Journal,1928,38(152):527-542.
[16]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Economica,1937,16(4):386-405.
Research on Bi-directional Value Co-creation Network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Provider and Textile & Apparel Manufacturer
WANGSu-fen,ZHOULan,ZHANGKe-jing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
Based on the nature of producer service,the value co-cre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provider and textile &apparel manufacturer in industry clusters is revealed.The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is the balance between value provision and value gain of both sides.With new classical infra-marginal analysis applied,and transaction service as an example of producer services,the bi-directional value co-creation network is established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provider and textile &apparel manufacturer.Furthermore,six kinds of value co-creation network with corner equilibrium and three kinds of value co-creation network with ordinary equilibrium are studied based on manufacturer's fixed learning costs,fixed learning costs and efficiency of transaction service.The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transaction services in a specific textile &apparel cluster are obtained.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how producer service provider and textile &apparel manufacturer gradually evolv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level in the bi-directional value cocreation process.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 cluster for textile &apparel industry.
relationship bi-directional value;value co-creation;infra-marginal analysis;textile and clothing production services
F 063.1
A
1671-0444(2013)05-0682-07
2013-04-18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科研资助项目(10ZS46)
王素芬(1966—),女,浙江舟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客户关系管理.E-mail:sf_wang@d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