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3-09-17马小侠
马小侠
(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陕西渭南714000)
1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随着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崇尚健康、自然、舒适的生活态度,这些都离不开强健的身体、乐观的心态和优良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1]体育意识是体育实践在人脑中的反映,体育实践是体育意识的基础,体育意识离不开体育实践活动,离开实践的意识是空洞的,同样体育实践也离不开体育意识,离开意识的实践是盲目的、随意的、缺乏持久性的,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体育意识的萌芽、产生、形成有赖于学校体育的健康蓬勃发展和全民体育的普及与建设.要利用高校体育锻炼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品质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体魄基础.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可以快速理解并接受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规范和准则,如在赛场上能胜不骄,败不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守纪律,光明正大,这些优良的体育道德意识,将成为观赏者学习的榜样,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2]因此,加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对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与拓展,与国际体育接轨,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某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中抽取300人,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50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为了使样本可信度提高,本问卷还注意在学生经常活动区如操场、学习区、自习室进行.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查阅相关的著作及文献资料,对师范院校大学体育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方面的建议.
(2)问卷调查法:设计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申办奥运条件等分为知道、略知、未知多个问题进行调查.问卷初稿经有关专家、体育爱好者评价后,对问卷进行补充修订.发出问卷300份,男生150份,女生15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5.33%;删除无效问卷,实得有效样本279份,占实发问卷的93%.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信度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200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体育意识的起源来自于人类的高级反射中心在对与体育相关的客观事物熟悉之后,对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了统一的认识,这种认识反映在人的情感、行为之中,形成有规律的运动反射.[3]
3.1 大学生的间接体育意识
(1)对基本体育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图1说明,在校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七成的大学生略知或未知体育常识,将近六成的学生知道或略知.知道的如阳光体育运动工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申办奥运条件也只是偶尔听到或在闲谈中捕捉到,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这也基于人们一谈起体育,就认为体育是一种“动”的活动、运动、肌体动作,而实则体育是一种文化底蕴深厚、代表国力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表明大学生对体育在主观意识上还不够重视,对体育给予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益处还没有充分领悟到.
图1 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情况
(2)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水平.大学体育主张“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学生树立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学校体育教学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把体育与生活、体育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对学生实施“健康体育”“生活体育”教育实践锻炼,使学生逐步懂得体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懂得体育不仅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且能够创造愉悦和谐的新生活,为确保人的终身健康,提高幸福指数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4]
图2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图2表明,无论男女均对体育能增强体质、培养心智、丰富生活等认识是一致的.其中男生在“增强体质”的认识上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大多数是为了“启迪心智”“缓解压力”,也包括为了体育达标而不得不参加体育运动等因素,这些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性别特征,说明问卷是比较真实可靠的.
3.2 大学生的直接体育意识
(1)大学生对体育课、体育活动的认知水平.图3显示,喜欢体育课、体育活动的人数分别约占总人数的七成、八成,不喜欢和无所谓的人数比例比较少.喜欢体育活动首先是缘于在体育运动中能接近自然,享受低碳生活,舒展心情,陶冶情操,挑战自我,培养团队精神.其次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体育活动为媒介,联络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得到共同交往的欢欣与快乐,亦满足人际关系交往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交要求,这些说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体育运动联系越来越紧密,亦正在趋于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与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2)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分布情况.图4、5可知,男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集中在60~120分钟范围内,每周锻炼次数在2~5次的居多,这与男性好动、争胜心强、爱表现有关;女生在锻炼时间上则多以30~60分钟为主,参加次数以1次居多,这与女性无意识中喜欢文静,语言表达能力强,如爱聊天,不愿在公众场合露面、“丢丑”,为了美容不愿意风吹日晒等的认识有关.调查结果还反映出18%的大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41%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学习上,23%的大学生用在上网、手机聊天上.可见,大学生主观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还很薄弱,72%的学生只是上体育课才运动,尤为女学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用在网聊、网购等上,这说明体育意识在形成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同学的体育意识优于女生.再由调查可知,女同学多喜欢内容丰富、自由度大、随意性强、韵律性好的体育项目,如游泳、健美操、排球、滑雪等.男同学喜欢运动强度大、刺激冒险性强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登山、攀岩、帆船等.[5]
从以上调查分析知,大多数大学生肯定了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全面育人的功能,并认为体育运动益于学习,不是耽误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益;参加体育活动会提高个体对自我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排解个体心理、肌体障碍等,但他们在自身参与的态度上却与理性认知相矛盾.究其原因之一是体育理论知识贫乏,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二是不能正确调适、运筹学习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因而有意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淡薄,运动的效果作用不明显.
4 结论与建议
现代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比较缺乏,男生参与体育运动多为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女生则是为了启迪心智、缓解压力或体育达标而不得不参与.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体育意识是社会发展、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
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加强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体育课堂作用的充分发挥,让学生了解体育,认知体育,产生体育情感,从而通过体育课堂萌生一定的体育意识,使当代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体育素质与敏锐的体育智慧,以便为他们走向社会储备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以此去影响周边社会人们的健体思想意识.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研讨说到底,是培养一群体育运动的践行者、先行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体育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使他们怀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使自己成为一个让他人健康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他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他们身上获得一些体育有益健康的理念,这也应该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真正宗旨.
[1]陈芳,段智亚,奚大勇.论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培养[J].山西体育科技,2002,22(1):42-45.
[2]王兴林.大学体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3]李吴磊.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69-70.
[4]沈帅.从动态观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正德学院学报,2009,7(2):45-47.
[5]王居海.基于游客特征的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