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教学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成因探析

2013-09-16游金钰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主义班级学校

游金钰

摘 要:班级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时都采用学校或班级制定的严格规范来约束学生行为,管理本来只是作为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手段,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或者结果。然而,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采用粗暴、简单的方式来处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他们倾向于把班级所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管理不到位而产生的问题,殊不知管得过多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反而使班级中的问题越来越多。

关键词:学生管理;管理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47-02

班级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就需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而良好的课堂秩序又依赖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和调控。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采用一定的管理措施来维持课堂的纪律,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就是说教师为了使正常的教学活动得以进行和预期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而使用相应的管理手段,管理只是一种“手段”,而在实际的班级教学中,管理已经演化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不仅使教学失去了本真的追求,也危害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于教师为了维持纪律而体罚学生的消息时有出现,例如网上疯传的“巴掌老师”和“皮鞭老师”殴打学生被偷拍传到网络上的视频,动辄语言侮辱,甚至身体殴打,对于学生的成长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不起如此剧烈的摧残。大班额、超负荷、量化管理的重重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学校机器生产流水线的一环,只能不断向前,不给片刻喘息的机会。莘莘学子回顾学校生涯,竟然是满腔的愤怒:童谣里小学生“我去炸学校”的怒吼、考试后中学生毁灭课本的渴望、毕业时大学生抛器砸物的疯狂,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种种怨恨情绪。

一、管理主义与班级管理主义

科学管理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管理科学之父”泰罗(F.W.Taylor,1865-1915)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发表,标志着古典管理理论的诞生。泰罗的科学管理主要探讨了在工厂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并通过对动作与时间的研究,制定了标准的操作方法[1]。主要内容包括工时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职能管理制、酬金差额化、分工合理化。“科学管理”是以“组织”或“工作”为中心,强调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严厉奖惩和纪律强制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经验管理模式向依靠知识的科学管理模式过渡。“管理主义”是“科学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既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在本文的讨论和说明中,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将作为实现各种社会活动目标的基本手段的管理活动绝对化,并且把这种管理手段本身变成目的,在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分析和说明中,这种管理主义则是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学校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2]。所谓班级教学中的“管理主义”,就是指遗忘了教学本来目的的管理倾向,将作为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基本手段的课堂管理绝对化,其实质就是指把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利绝对化。

二、班级教学中管理主义倾向的表现

(一)课堂教学中强调“纪律至上”

教学中的“管理主义”倾向,首先表现在课堂上对规范和秩序的过度追求,很多教师在理解“加强课堂教学”时,片面理解为强调良好的秩序,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本真目的却弃之不顾。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秩序的维持有利于班级教学活动得以有效进行,可以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进行一定的管理。从班级教学活动的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本来是作为手段的管理活动却常常从不同的方面走向了极端。譬如,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端坐静听”常常被认为是好课堂的首要标准,甚至比授课内容本身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些教师在自诩自己教学能力时,通常会把学生是否“听话”、“顺从”和“服从管理”作为评判的标准。

(二)加强班级管理活动是解决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多课堂行为问题,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这些问题常常是各种各样的,比如,学生“交头接耳”、“说小话”、“打瞌睡”甚至“故意捣乱”等等干扰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情况。当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适当地加强学生纪律管理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每当课堂上出现类似的问题,教师就会简单地采用管理的手段来解决所有问题,至于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一系列违反纪律行为,他们的意图是什么,教师往往并不去考虑,实际上也没有时间认真的思考。例如,当发现学生搞小动作时,教师通常是就“搞小动作”这一事实本身进行处理,而不探究背后的原因,简单地理解为管理不严格,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就是管理,甚至是强化课堂纪律,加强对学生的控制,把加强课堂控制作为消解此类现象发生的唯一途径。

三、课堂教学中管理主义倾向产生的原因

(一)“大班化”的课堂组织模式

虽然“小班化教学”这一概念很多年前已经出现,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的地区却很有限,由于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不完善以及对教学成本的控制导致小班化教学在许多地区不能真正实施,在“大班化”课堂组织的模式下,一个班级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八九十人,这势必会造成班级管理的困难,如果每个学生都在课堂教学中都表现出不良行为,那么课堂教学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就教师而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强化课堂管理和课堂控制,在特殊情况下甚至不惜使用各种惩罚手段强制学生来遵守课堂纪律,否则,教师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二)严格的教学评价制度

课堂中“管理主义”倾向的产生,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学校教师评价机制下的畸形产物。教师评价机制是一种激励和向导,在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学校往往会把教师能否“管住”学生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的“鸦雀无声”常常被视为一个好的课堂的重要的标准,正是由于学校把“规范”与“秩序”作为理想课堂的重要评定标准,所以教师在这样一种评价制度下不得不加强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学校的评价标准,只有符合学校的评价标准教师才被认为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然而,事实是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出了问题,在这种不健康的教学评价制度之下会导致教师“专治”的现象,只有实行科学的评价引导,课堂教学中“管理主义”的倾向才有可能消减。

(三)班级管理中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

教育过程本来应当是在教师和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之下的、细致入微的思想和心理工作的过程,因此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切忌简单、生硬和强制。青少年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容易呈现出很大的变化,容易产生叛逆思维,为了证明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很多青少年学生容易和教师“对着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遇到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可能会采取强制措施使学生服从管理,学生则会采取很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比如自杀。像这种案例,只要打开网页搜索一下“教师管制”就会出现很多条。很多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研究生因不堪忍受教师施加的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把责任都推给教师是不对的,但是,这些惊人现象的背后需要我们更多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管理怎么了?笔者认为,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利益的纪律和管理是必要的,但约束和强制绝不能代替教育活动本身,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应该更有耐心,应当细致、深入的“教育”学生而不是简单、生硬、死板的“管理”,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四)教师受旧有经验模式的影响

受几千年传统思想的束缚,“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国人的思维中。在现代班级教学管理中,这种思想依然有迹可循,教师说的学生就要服从,教师禁止的事情就绝对不能去做。如果不按着要求去做就会受到惩罚,因为这样更方便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可能会积累这样“成功”的经验:通过强化课堂纪律,加强对学生的控制,就可以使课堂秩序井然有序。这种“成功”的管理经验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其对于加强“课堂管理”的自信[3]。学生并不是因为热爱课堂,专心听讲而变得“规矩”,而是因为惧怕教师的权威和压制不得不服从。表面上看起来,班级的教学秩序“井然有序”,而实际上背后可能有很多的隐患,学生长期生活在高压的班级中,内心充满着抵触的情绪,不但怨恨教师,更会因此丧失学业上的乐趣,学生的厌学情绪普遍浓厚,不喜欢班级中压抑的氛围。教师在旧有经验的影响下用“加强管理”来解决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实际上也只是“管住”了学生,“禁锢”了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接受教育,更准确地说,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而班级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相应地也受到了相关教育管理者更多的关注,与此相适应,越来越多的管理条例也应运而生,管理者认为只要维持好课堂秩序、管住学生就可以保障班级教学的质量,实际上,这样做不仅是不科学,而且是危险的。班级教学中“管理主义”倾向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不仅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要改变观念,树立平等的师生观。

参考文献:

[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J].教育研究,2000,(6).

[3]吉标,郭方玲.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思考[J].现象透视,2012,(12).

猜你喜欢

主义班级学校
班级“无课日”
新经典主义
都是主义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学校推介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